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蒋友荣专利>正文

旋片式真空泵的降噪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56387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14 07: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真空泵,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可在保证极限真空度的同时有效减小极限真空时产生的高频噪音的旋片式真空泵的降噪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噪音降低时真空度和抽速的下降,从而无法平衡真空泵的噪音和极限真空度两个指标等的技术问题,它包括泵后盖及分别罩装在泵后盖两侧的后级定子和油泵盖,在泵后盖内嵌装固定有油泵,油泵的进油口通过进油通道连通着油箱,油泵的排油口通过排油通道连通着泵腔,所述进油通道连通着掺气通道的一端,掺气通道的另一端延伸至泵后盖外,在泵后盖上对应的掺气通道出口端设有带掺气通孔的掺气接头,在排油通道上设有导通于泵后盖外的溢流孔。

Noise Reduction Structure of Rotary Vacuum Pump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vacuum pump, which provides a noise reduction structure of a rotary vane vacuum pump with simple structure,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high frequency noise generated in the limit vacuum while ensuring the limit vacuum degree. It solves the technical problems of the vacuum degree and the pumping speed when the noise in the prior art is reduced, and thus can not balance the noise and the limit vacuum degree of the vacuum pump. It includes the back cover of the pump and the rear stator and the oil pump cover installed on both sides of the back cover of the pump. An oil pump is fixed in the back cover of the pump. The oil inlet of the pump connects the oil tank through the oil inlet channel, and the oil outlet of the pump connects the pump cavity through the oil outlet channel. The oil inlet channel connects one end of the aeration channel,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aeration channel extends outside the back cover of the pump, and on the back cover of the pump. The outlet end of the corresponding aeration passage is provided with an aeration joint with an aeration through hole, and the oil discharge passage is provided with an overflow hole leading to the outside of the back cover of the pum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旋片式真空泵的降噪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真空泵,尤其涉及一种结构简单,可在保证极限真空度的同时有效减小极限真空时产生的高频噪音的旋片式真空泵的降噪结构。
技术介绍
由于油锤效应的存在,油封式旋片真空泵在极限真空时会产生高频噪音,从而使真空泵的整体噪音变大。为了降低真空泵的高频噪音,现有的方法一般是通常控制进入泵腔的油量来控制真空泵的噪音,但由此通常带来真空度和抽速的下降,另外也有在真空度要求不高的使用场合中通过“气镇”结构来降低真空泵的噪音,此时真空泵的极限真空度会大幅下降,但同样无法平衡噪音和极限真空度两个指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可在保证极限真空度的同时有效减小极限真空时产生的高频噪音的旋片式真空泵的降噪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噪音降低时真空度和抽速的下降,从而无法平衡真空泵的噪音和极限真空度两个指标等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旋片式真空泵的降噪结构,包括泵后盖及分别罩装在泵后盖两侧的后级定子和油泵盖,在泵后盖内嵌装固定有油泵,油泵的进油口通过进油通道连通着油箱,油泵的排油口通过排油通道连通着泵腔,所述进油通道连通着掺气通道的一端,掺气通道的另一端延伸至泵后盖外,在泵后盖上对应的掺气通道出口端设有带掺气通孔的掺气接头,在排油通道上设有导通于泵后盖外的溢流孔。掺气通道设置在油泵的进油通道上,在掺气通道的外端口又设置了一个掺气接头,掺气接头上开有一个连通于掺气通道和泵后盖外的掺气通孔,油泵运转时,油泵从油箱吸入油,从掺气接头进入空气,二者经过油泵后实现油气混合,油泵的排油口连接着溢流孔,溢流孔将部分油气混合物排出到油箱中,另一部分油气混合物经过排油通道输入到后定子的泵腔中,通过调节掺气通孔和溢流孔的大小即可使真空泵在保证极限真空度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噪音,整体结构简单,极大的改善了旋片式真空泵的使用状态。作为优选,所述掺气通道的一端连通在进油通道中部的上方,掺气通道的另一端向上延伸连通在泵后盖的外壁面上。掺气通道的外端口垂直位于泵后盖外壁面的上方时,一是便于掺气接头的安装,二是可保证掺气通道的外端口位于油箱的油液面上,确保掺气接头顺利导入气体。作为优选,所述掺气接头包括柱状本体,柱状本体的底面中部向下延伸形成定位柱,掺气通孔同轴贯穿连接在柱状本体和定位柱上,定位柱旋接固定在掺气通道的出口端上。掺气接头通过定位柱旋接固定在掺气通道的出口端上,固定方式简单可靠。作为优选,在所述溢流孔与油泵排油口间设有溢流通道,溢流通道围合在泵后盖与油泵盖的对接面间。在溢流孔与油泵排油口间设置溢流通道,溢流通道位于泵体上,便于控制溢流孔的大小;由泵后盖与油泵盖拼接而成的溢流通道,在其中一个壁面上进行单侧加工即可,易加工。溢流孔也可以设于油箱的油液面上,作为更优选,所述溢流通道顺沿油泵的排油口向下延伸,溢流孔位于油箱的油液面下。当溢流孔位于油箱的油液面下时,自溢流孔排出的油气混合物直接排至油液面下,从而避免或减少排出过程产生油雾现象,进一步减小油雾捕集装置的压力。溢流孔的通径可以与溢流通道的通径相等,作为更优选,所述溢流孔的通径小于溢流通道的通径。当溢流孔的通径小于溢流通道的通径时,方便溢流通道的加工。作为优选,所述掺气通孔的直径为φ0.2mm至φ1mm,溢流孔的直径为φ0.5mm至φ5mm。掺气通孔和溢流孔保持合理的大小,即可在保持油封式旋片真空泵性能,即保证极限真空度的情况下大幅度降低高频噪音。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旋片式真空泵的降噪结构具有下述优点:掺气通道设置在油泵的进油通道上,在掺气通道外端口的掺气接头上设置掺气通孔,油泵运转时,油泵从油箱吸入油,从掺气接头进入空气,二者经过油泵后实现油气混合,油泵的排油口连接着溢流孔,溢流孔将部分油气混合物排出到油箱中,另一部分经过排油通道输入到后定子的泵腔中,通过调节掺气通孔和溢流孔的大小即可使真空泵在保证极限真空度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噪音,整体结构简单,极大的改善了旋片式真空泵的使用状态;溢流孔位于油箱的油液面下时,油气混合物直排油液面下,从而避免或减少油雾现象。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旋片式真空泵的降噪结构中泵后盖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旋片式真空泵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油泵盖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旋片式真空泵的降噪结构,包括泵后盖1及同轴罩装在泵后盖1前侧的后级定子2,和罩装在泵后盖1后侧的油泵盖3,在朝向油泵盖3的泵后盖1的侧面同轴嵌装固定有油泵4,油泵4的进油口通过进油通道5连通着油箱,油泵4的排油口41通过排油通道6连通着真空泵的泵腔,进油通道5和排油通道6可以设置在油泵盖3或者泵后盖1上,也可以在油泵盖3和泵后盖1的对接面上拼合而成,进油通道5中部的上方连通着掺气通道7的一端,掺气通道7的另一端垂直向上延伸至泵后盖1的外壁面,在掺气通道7的出口端同轴安装有掺气接头8,在掺气接头8的中部开有掺气通孔9,掺气通孔9的两端导通于掺气通道7和泵后盖1外对应的油液面上,其中掺气接头8包括柱状本体81,柱状本体81的底面中部向下一体式延伸形成定位柱82,掺气通孔9同轴贯穿连接在柱状本体81和定位柱82的中部,定位柱82旋接固定在掺气通道7的出口端,且定位柱82的下端面平抵在掺气通道7出口端对应的凹槽内,在排油通道6上带有导通于泵后盖1外的溢流孔10。如图3所示,在溢流孔10与油泵4排油口41间连接着溢流通道11,且溢流孔10的通径小于溢流通道11的通径,溢流通道11围合在泵后盖1与油泵盖3的对接面间,溢流通道11顺沿油泵4的排油口向下延伸,使溢流孔10位于油箱的油液面下。其中掺气通孔9的直径为φ0.5mm,溢流孔10的直径为φ2mm,从而保证真空泵在维持极限真空度的情况下大幅度降低高频噪音。为了使真空泵在维持极限真空度的情况下大幅度降低高频噪音,可以配置多种通径规格的掺气接头8,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专利技术的构思作举例说明。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旋片式真空泵的降噪结构,包括泵后盖(1)及分别罩装在泵后盖(1)两侧的后级定子(2)和油泵盖(3),在泵后盖(1)内嵌装固定有油泵(4),油泵(4)的进油口通过进油通道(5)连通着油箱,油泵(4)的排油口(41)通过排油通道(6)连通着泵腔,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通道(5)连通着掺气通道(7)的一端,掺气通道(7)的另一端延伸至泵后盖(1)外,在泵后盖(1)上对应的掺气通道(7)出口端设有带掺气通孔(9)的掺气接头(8),在排油通道(6)上设有导通于泵后盖(1)外的溢流孔(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片式真空泵的降噪结构,包括泵后盖(1)及分别罩装在泵后盖(1)两侧的后级定子(2)和油泵盖(3),在泵后盖(1)内嵌装固定有油泵(4),油泵(4)的进油口通过进油通道(5)连通着油箱,油泵(4)的排油口(41)通过排油通道(6)连通着泵腔,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通道(5)连通着掺气通道(7)的一端,掺气通道(7)的另一端延伸至泵后盖(1)外,在泵后盖(1)上对应的掺气通道(7)出口端设有带掺气通孔(9)的掺气接头(8),在排油通道(6)上设有导通于泵后盖(1)外的溢流孔(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片式真空泵的降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掺气通道(7)的一端连通在进油通道(5)中部的上方,掺气通道(7)的另一端向上延伸连通在泵后盖(1)的外壁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片式真空泵的降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掺气接头(8)包括柱状本体(81),柱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友荣
申请(专利权)人:蒋友荣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