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种苗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500890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5 21: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种苗器,包括主壳体、扶手、外插片、外从动牵引绳、内插片、连接弹簧、凸台、环形水箱、喷头、左捏柱、连接台、回力弹簧、外主牵引绳、右捏柱、内引导环、内主牵引绳、外引导环和内从动牵引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改变了传统的种苗器利用重力填土的模式,在原有的种苗器增加了两个内插片,利用两个内插片进行土的回填作业,保证种植种苗的质量,提高了种苗的成活率;同时利用套接在管状主壳体表面的环形水箱对刚刚栽种的种苗进行简单的灌溉,进一步提高种苗的成活率,同时增加种苗器功能的多样性。

A New Seedling Apparatus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new seedling seedling seeder, which comprises a main shell, an armrest, an external insertion piece, an external driven traction rope, an insertion piece, a connecting spring, a convex platform, an annular water tank, a sprinkler, a left pinch column, a connecting platform, a return spring, an external main traction rope, a right pinch column, an internal guide ring, an internal main traction rope, an external guide ring and an internal driven traction rope. The structure design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reasonable, which changes the traditional seedling device's gravity filling mode, adds two inserts to the original seedling device, uses two inserts to carry out soil backfilling operation, guarantees the quality of planting seedlings and improves the survival rate of seedlings; at the same time, simply irrigates the newly planted seedlings by using the annular water tank connect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tubular main shell. To further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seedlings and increase the diversity of seedling organ functio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种苗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种苗器,具体是一种新型种苗器,属于农业种植应用

技术介绍
种植即植物栽培,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果树、花草、药用和观赏等植物的栽培,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牧草等,在农业种植过程中,为了加快对种苗的种植效率,人们采用管状结构的种苗器进行种苗的种植,种苗器是一种管状的种植设备。传统的种苗器在进行种植时,当种苗放入管状的主壳体后,会利用重力使土自动回填,但是这种填土的方式可能会导致种苗与回填土的接触不紧密,使种苗的抗倒伏能力较差,影响种苗的成活率,同时传统的种苗器功能较为单一。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种苗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新型种苗器。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新型种苗器,包括管状的结构的主壳体以及设置在主壳体底端的两个外插片,两个所述外插片分别对称转动连接在主壳体底端的两侧,两个外插片内侧壁均通过连接弹簧连接有内插片,且两个内插片的一端转动连接至主壳体内侧壁上,两个外插片顶部的主壳体表面安装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扶手,两个扶手底端的主壳体表面分别转动连接有左捏柱和右捏柱,所述左捏柱和右捏柱底端均连接有连接台,所述连接台底端通过回力弹簧连接至主壳体外侧壁,左捏柱和右捏柱底端的连接台分别连接外主牵引绳和内主牵引绳一端,所述外主牵引绳末端贯穿套接在主壳体表面的外引导环延伸至位于外插片表面的凸台,位于所述外引导环内部的外主牵引绳表面连接有外从动牵引绳,且外从动牵引绳末端通过外引导环内腔延伸至外引导环的一侧,所述外从动牵引绳末端贯穿外引导环顶端表面连接至右捏柱底部的凸台表面;所述内主牵引绳末端贯穿主壳体侧壁延伸至主壳体套接在主壳体内侧壁上的内引导环内腔,且内主牵引绳末端贯穿内引导环侧壁连接至与右捏柱同侧设置的内插片表面,所述内主牵引绳位于内引导环处的表面连接内从动牵引绳一端,且内从动牵引绳末端通过内引导环延伸至内引导环一侧,所述内从动牵引绳末端贯穿内引导环底端侧壁连接至与左捏柱同侧设置的内插片表面。优选的,两个外插片共同构成锥形结构,且两个外插片之间的连接处紧密贴合。优选的,与所述外主牵引绳连接的凸台位于左捏柱底端的外插片表面,且与之对应的另一个外插片表面的凸台位于右捏柱底部。优选的,所述主壳体顶端连接有圆台型结构的漏苗口。优选的,还包括套接在主壳体上的环形水箱,所述环形水箱外接输水软管和水泵。优选的,所述内引导环和外引导环均由环状结构的管体构成,且内引导环和外引导环均与主壳体焊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改变了传统的种苗器利用重力填土的模式,在原有的种苗器增加了两个内插片,利用两个内插片进行土的回填作业,保证种植种苗的质量,提高了种苗的成活率;同时利用套接在管状主壳体表面的环形水箱对刚刚栽种的种苗进行简单的灌溉,进一步提高种苗的成活率,同时增加种苗器功能的多样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B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C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主壳体,2、扶手,3、外插片,4、外从动牵引绳,5、内插片,6、连接弹簧,7、凸台,8、环形水箱,801、喷头,9、左捏柱,10、连接台,11、回力弹簧,12、外主牵引绳,13、右捏柱,14、内引导环,15、内主牵引绳,16、外引导环,17、内从动牵引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5所示,一种新型种苗器,包括管状的结构的主壳体1以及设置在主壳体1底端的两个外插片3,两个所述外插片3分别对称转动连接在主壳体1底端的两侧,两个外插片3内侧壁均通过连接弹簧6连接有内插片5,且两个内插片5的一端转动连接至主壳体1内侧壁上,两个外插片3顶部的主壳体1表面安装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扶手2,利用扶手2拿取种苗器,便于作业人员的种植工作,两个扶手2底端的主壳体1表面分别转动连接有左捏柱9和右捏柱13,通过捏动左捏柱9和右捏柱13控制外插片3和内插片5,所述左捏柱9和右捏柱13底端均连接有连接台10,所述连接台10底端通过回力弹簧11连接至主壳体1外侧壁,左捏柱9和右捏柱13底端的连接台分别连接外主牵引绳12和内主牵引绳15一端,所述外主牵引绳12末端贯穿套接在主壳体1表面的外引导环16延伸至位于外插片3表面的凸台7,利用凸台7以及连接台10的限位拉动两个外插片3,位于所述外引导环16内部的外主牵引绳12表面连接有外从动牵引绳4,且外从动牵引绳4末端通过外引导环16内腔延伸至外引导环16的一侧,所述外从动牵引绳4末端贯穿外引导环16顶端表面连接至右捏柱13底部的凸台7表面;所述内主牵引绳15末端贯穿主壳体1侧壁延伸至主壳体1套接在主壳体1内侧壁上的内引导环14内腔,利用内引导环14和外引导环16对牵引绳进行引导,且内主牵引绳15末端贯穿内引导环14侧壁连接至与右捏柱13同侧设置的内插片5表面,所述内主牵引绳15位于内引导环14处的表面连接内从动牵引绳17一端,且内从动牵引绳17末端通过内引导环14延伸至内引导环14一侧,所述内从动牵引绳17末端贯穿内引导环14底端侧壁连接至与左捏柱9同侧设置的内插片5表面。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两个外插片3共同构成锥形结构,且两个外插片3之间的连接处紧密贴合,便于两个外插片3构成的锥形尖端结构更好的插入种植地中。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与所述外主牵引绳12连接的凸台7位于左捏柱9底端的外插片3表面,且与之对应的另一个外插片3表面的凸台7位于右捏柱13底部,便于对外插片3和内插片5的控制。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主壳体1顶端连接有圆台型结构的漏苗口,便于放置种苗。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还包括套接在主壳体1上的环形水箱8,所述环形水箱8外接输水软管和水泵,为简单的灌溉提供结构基础。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内引导环14和外引导环16均由环状结构的管体构成,且内引导环14和外引导环16均与主壳体1焊接,便于对牵引绳进行引导。本技术在使用时,种植人员双手分别握住两个扶手2,将由两个外插片3构成的锥形尖端结构插入种植地面内,从漏苗口放入种苗,使种苗的根部向着地面一侧放置,当种苗到达锥形尖端结构的内腔使,捏动左捏柱9,利用左捏柱9底端的连接台10带动外主牵引绳12以及外从动牵引绳4向着扶手2的一侧方向移动,从而使两个外插片3转动,拔出锥形尖端结构,种苗落入地面,继续捏紧左捏柱9,将张开状态的锥形尖端结构覆盖在种苗的附近,捏动右捏柱13,带动内主牵引绳15和内从动牵引绳17向着扶手2的一侧移动,从而带动内插片5转动,将泥土聚拢在种苗根部。灌溉时,利用环形水箱8外接水管和水泵,将水抽入环形水箱8内部,通过环形水箱8表面的喷头801进行浇灌。对于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种苗器,包括管状的结构的主壳体(1)以及设置在主壳体(1)底端的两个外插片(3),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外插片(3)分别对称转动连接在主壳体(1)底端的两侧,两个外插片(3)内侧壁均通过连接弹簧(6)连接有内插片(5),且两个内插片(5)的一端转动连接至主壳体(1)内侧壁上,两个外插片(3)顶部的主壳体(1)表面安装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扶手(2),两个扶手(2)底端的主壳体(1)表面分别转动连接有左捏柱(9)和右捏柱(13),所述左捏柱(9)和右捏柱(13)底端均连接有连接台(10),所述连接台(10)底端通过回力弹簧(11)连接至主壳体(1)外侧壁,左捏柱(9)和右捏柱(13)底端的连接台分别连接外主牵引绳(12)和内主牵引绳(15)一端,所述外主牵引绳(12)末端贯穿套接在主壳体(1)表面的外引导环(16)延伸至位于外插片(3)表面的凸台(7),位于所述外引导环(16)内部的外主牵引绳(12)表面连接有外从动牵引绳(4),且外从动牵引绳(4)末端通过外引导环(16)内腔延伸至外引导环(16)的一侧,所述外从动牵引绳(4)末端贯穿外引导环(16)顶端表面连接至右捏柱(13)底部的凸台(7)表面;所述内主牵引绳(15)末端贯穿主壳体(1)侧壁延伸至主壳体(1)套接在主壳体(1)内侧壁上的内引导环(14)内腔,且内主牵引绳(15)末端贯穿内引导环(14)侧壁连接至与右捏柱(13)同侧设置的内插片(5)表面,所述内主牵引绳(15)位于内引导环(14)处的表面连接内从动牵引绳(17)一端,且内从动牵引绳(17)末端通过内引导环(14)延伸至内引导环(14)一侧,所述内从动牵引绳(17)末端贯穿内引导环(14)底端侧壁连接至与左捏柱(9)同侧设置的内插片(5)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种苗器,包括管状的结构的主壳体(1)以及设置在主壳体(1)底端的两个外插片(3),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外插片(3)分别对称转动连接在主壳体(1)底端的两侧,两个外插片(3)内侧壁均通过连接弹簧(6)连接有内插片(5),且两个内插片(5)的一端转动连接至主壳体(1)内侧壁上,两个外插片(3)顶部的主壳体(1)表面安装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扶手(2),两个扶手(2)底端的主壳体(1)表面分别转动连接有左捏柱(9)和右捏柱(13),所述左捏柱(9)和右捏柱(13)底端均连接有连接台(10),所述连接台(10)底端通过回力弹簧(11)连接至主壳体(1)外侧壁,左捏柱(9)和右捏柱(13)底端的连接台分别连接外主牵引绳(12)和内主牵引绳(15)一端,所述外主牵引绳(12)末端贯穿套接在主壳体(1)表面的外引导环(16)延伸至位于外插片(3)表面的凸台(7),位于所述外引导环(16)内部的外主牵引绳(12)表面连接有外从动牵引绳(4),且外从动牵引绳(4)末端通过外引导环(16)内腔延伸至外引导环(16)的一侧,所述外从动牵引绳(4)末端贯穿外引导环(16)顶端表面连接至右捏柱(13)底部的凸台(7)表面;所述内主牵引绳(15)末端贯穿主壳体(1)侧壁延伸至主壳体(1)套接在主壳体(1)内侧壁上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学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华御食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