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89259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2 21: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热管,其包括扁平型容器,该扁平型容器在与长边方向垂直的截面具有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一对平坦内表面;收纳在该扁平型容器内的吸液芯结构体;被封入该扁平型容器内的工作流体,在所述扁平型容器的所述与长边方向垂直的截面中的至少一个截面,所述吸液芯结构体与所述扁平型容器的所述一对平坦内表面中的两者接触,并且所述吸液芯结构体的两侧面与所述扁平型容器的每个内表面均不接触,所述吸液芯结构体具有在所述扁平型容器的所述长边方向上分别并列设置的第一吸液芯部、以及与该第一吸液芯部连接且最大宽度比该第一吸液芯部更宽的第二吸液芯部,所述第二吸液芯部形成于受热部。

heat pip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heat pipe, which comprises a flat container with a cross s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long side direction having a pair of flat inner surfaces opposite to each other upwards and downwards; a liquid-absorbing core structure contained in the flat container; a working body enclosed in the flat container; and a working body enclosed in the cross s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long side direction of the flat container. At least one cross section, the liquid-absorbing core structure is in contact with the two pairs of flat inner surfaces of the flat container, and the two sides of the liquid-absorbing core structure are not in contact with each inner surface of the flat container. The liquid-absorbing core structure has the first liquid-absorbing core arranged side by side in the long side direction of the flat container, and the liquid-absorbing core structure is in parallel with the liquid-absorbing core in the long side direction of the flat container. The first wick part is connected and the maximum width is wider than the first wick part. The second wick part is formed at the heating pa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热管
本技术涉及一种薄型形状的热管,其具有最大传热量良好且热阻小的优异的热传递特性。
技术介绍
搭载于电气、电子设备的半导体元件等电子部件由于伴随高功能化的高密度搭载等,发热量增大,其冷却变得更为重要。作为电子部件的冷却方法,有使用热管的方法。另外,由于上述电子部件的高密度搭载等所致的热管的设置场所的狭小化、上述电子部件的薄型化等,有时要求使用扁平型热管,例如,厚度1.5mm以下的薄型热管。作为薄型热管,提出了如下结构:使用具有主体以及从主体延伸的第一突出部的吸液芯,第一突出部将受热部的内部分割为与蒸气流路连通的第一部分以及与液体返回流路连通的第二部分,受热部在在第一部分以及第一突出部的之间的位置处与发热部件热连接(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能将第一突出部与第二部分之间的边界部配置于远离发热部件的位置,因此能防止朝该方向的压力损失增大,导致蒸发的工作流体的气泡朝该方向流动的状况,进而防止工作流体产生逆流,所以,即使配置多个发热部件,也会抑制热传递效率的下降。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薄型热管中,仍然存在无法同时实现最大传热量的提高与热阻的降低的问题,即,若想增大最大传热量则热阻也会增大,若想降低热阻则最大传热量也会降低,这是发生在热管薄型化中的尤其显著的问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JP特开2009-20425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要解决的课题鉴于上述事实,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呈薄型形状也具有最大传热量良好、且热阻小的优异的热传递特性的热管。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热管,其具有为了从发热体吸收热而与该发热体热连接的受热部,所述热管包括:扁平型容器,其具有两端部被密封的管状,并在与长边方向垂直的截面中具有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一对平坦内表面;吸液芯结构体,其被收纳于该扁平型容器内;以及工作流体,其被封入该扁平型容器内,在所述扁平型容器的所述与长边方向垂直的截面中的至少一个截面,所述吸液芯结构体与所述扁平型容器的所述一对平坦内表面中的两者接触,且所述吸液芯结构体的两侧面与所述扁平型容器的每个内表面均不接触,所述吸液芯结构体具有在所述扁平型容器的所述长边方向上分别排列设置的第一吸液芯部和第二吸液芯部,所述第二吸液芯部与所述第一吸液芯部连结,且最大宽度比所述第一吸液芯部的最大宽度更宽,所述第二吸液芯部形成于所述受热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是一种热管,所述第一吸液芯部的最大宽度相对于所述扁平型容器的截面的最大宽度为45%~65%,所述第二吸液芯部的最大宽度相对于所述扁平型容器的截面的最大宽度为65%~9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吸液芯部的最大宽度相对于扁平型容器内部在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扁平型容器的截面)的宽度为45%~65%,因此,在第一吸液芯部的位置所对应的扁平型容器的一对平坦内表面,存在与吸液芯结构体不接触的部位,该部位形成向扁平型容器的内部空间露出的形态。另外,第二吸液芯部相对于扁平型容器的内部在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扁平型容器的截面)的宽度,最大宽度为其65%~95%,因此,在第二吸液芯部的位置所对应的扁平型容器的一对平坦内表面,存在与吸液芯结构体不接触的部位,该部位形成向扁平型容器的内部空间露出的形态。并且,第一吸液芯部的位置所对应的扁平型容器的平坦内表面的露出区域比第二吸液芯部的位置所对应的扁平型容器的平坦内表面的露出区域更宽。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是一种热管,其中,所述第二吸液芯部在所述扁平型容器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为所述第一吸液芯部在所述扁平型容器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第二吸液芯部在所述扁平型容器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之和的2~50%。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是一种热管,其中,在所述至少一个截面,所述吸液芯结构体的截面具有平坦的底边部和凸出形状的凸状上边部,所述凸状上边部与对置的所述一对平坦内表面中的一个内表面接触,所述底边部与另一个内表面接触。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与扁平型容器的相互对置的一对平坦内表面中的一个内表面对置的吸液芯结构体的凸状上边部与该一个内表面接触,因此在扁平型容器的一个内表面中,除了吸液芯结构体的凸状上边部接触的部位以外的部位形成向扁平型容器的内部空间露出的形态。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是一种热管,其中,所述第二吸液芯部的所述底边部的最大宽度相对于所述扁平型容器的截面的最大宽度为65%~95%。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是一种热管,其中,所述第一吸液芯部配置于所述扁平型容器的长边方向的一个端部,所述第二吸液芯部配置于所述扁平型容器的长边方向的另一个端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是一种热管,其中,具有两个所述第一吸液芯部,其中一个配置于所述扁平型容器的长边方向的一个端部,另一个配置于所述扁平型容器的长边方向的另一个端部,所述第二吸液芯部配置于所述扁平型容器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是一种热管,其中,在所述扁平型容器的长边方向上的所述第一吸液芯部与所述第二吸液芯部之间,还设置有最大宽度比所述第一吸液芯部的最大宽度更宽且比所述第二吸液芯部的最大宽度更窄的第三吸液芯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是一种热管,在所述至少一个截面中,与所述扁平型容器的每个内表面均不接触的所述吸液芯结构体的所述两侧面呈凸出形状。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是一种热管,其中,所述第一吸液芯部以及所述第二吸液芯部是金属烧结体。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是一种热管,其中,所述第二吸液芯部的所述金属烧结体通过粒径比所述第一吸液芯部的所述金属烧结体的粒径更细的烧结粉形成。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是一种热管,相互对置的所述一对平坦内表面以1.5mm以下的距离而上下分离。在上述形态中,扁平型容器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平坦内表面(一个内表面和与该一个内表面对置的另一个内表面),对置的平坦内表面间的距离为1.5mm以下。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是一种热管,其中,在所述扁平型容器的所述与长边方向垂直的全部截面中,所述吸液芯结构体与所述扁平型容器的所述一对平坦内表面中的两者接触,且所述吸液芯结构体的两侧面与所述扁平型容器的每个内表面均不接触。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是一种热管,其中,所述受热部通过导热构件与所述发热体热连接。技术的效果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在具有第一吸液芯部和最大宽度比该第一吸液芯部的最大宽度更宽的第二吸液芯部、且将与发热体接触的热管的部位作为受热部的情况下,通过使第二吸液芯部位于受热部,从而,即使呈薄型形状,也能发挥最大传热量优异、热阻降低的热传递特性。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通过具有最大宽度为扁平型容器的截面的最大宽度的45%~65%的第一吸液芯部,并在受热部形成最大宽度为扁平型容器的截面的最大宽度的65%~95%且最大宽度比第一吸液芯部的最大宽度更宽的第二吸液芯部,从而即使呈薄型形状,也能发挥最大传热量进一步优异且热阻降低的、优异的热传递特性。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通过使第二吸液芯部在扁平型容器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为第一吸液芯部与第二吸液芯部在扁平型容器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之和的2~50%,能在进一步提高最大传热量的同时降低热阻。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吸液芯结构体的截面具有凸状上边部和底边部,且使第二吸液芯部的底边部的最大宽度为扁平型容器的截面的最大宽度的65%~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管,具有受热部,所述受热部为了从发热体吸收热而与该发热体热连接,所述热管包括:扁平型容器,其具有两端部被密封的管状,并在与长边方向垂直的截面具有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一对平坦内表面;吸液芯结构体,其收纳于该扁平型容器内;以及工作流体,其被封入该扁平型容器内,在所述扁平型容器的所述与长边方向垂直的截面中的至少一个截面,所述吸液芯结构体与所述扁平型容器的所述一对平坦内表面中的两者接触,且所述吸液芯结构体的两侧面与所述扁平型容器的每个内表面均不接触,所述吸液芯结构体具有在所述扁平型容器的所述长边方向上分别排列设置的第一吸液芯部和第二吸液芯部,所述第二吸液芯部与所述第一吸液芯部连结,且所述第二吸液芯部的最大宽度比所述第一吸液芯部的最大宽度更宽,所述第二吸液芯部形成于所述受热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12.28 JP 2015-2559861.一种热管,具有受热部,所述受热部为了从发热体吸收热而与该发热体热连接,所述热管包括:扁平型容器,其具有两端部被密封的管状,并在与长边方向垂直的截面具有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一对平坦内表面;吸液芯结构体,其收纳于该扁平型容器内;以及工作流体,其被封入该扁平型容器内,在所述扁平型容器的所述与长边方向垂直的截面中的至少一个截面,所述吸液芯结构体与所述扁平型容器的所述一对平坦内表面中的两者接触,且所述吸液芯结构体的两侧面与所述扁平型容器的每个内表面均不接触,所述吸液芯结构体具有在所述扁平型容器的所述长边方向上分别排列设置的第一吸液芯部和第二吸液芯部,所述第二吸液芯部与所述第一吸液芯部连结,且所述第二吸液芯部的最大宽度比所述第一吸液芯部的最大宽度更宽,所述第二吸液芯部形成于所述受热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其中,所述第一吸液芯部的最大宽度相对于所述扁平型容器的截面的最大宽度为45%~65%,所述第二吸液芯部的最大宽度相对于所述扁平型容器的截面的最大宽度为65%~95%。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管,其中,所述第二吸液芯部在所述扁平型容器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为所述第一吸液芯部在所述扁平型容器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第二吸液芯部在所述扁平型容器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之和的2~50%。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管,其中,在所述至少一个截面中,所述吸液芯结构体的截面具有平坦的底边部和凸出形状的凸状上边部,所述凸状上边部与对置的所述一对平坦内表面中的一个内表面接触,所述底边部与另一个内表面接触。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管,其中,所述第二吸液芯部的所述底边部的最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佐木泰海
申请(专利权)人: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