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洪樱美专利>正文

百叶窗帘的改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7598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百叶窗帘的改良结构,包含:一上梁;一倾斜调整装置,二条以上T带,各以其顶端设于调整装置;一下梁,设于T带一端;预定数目的拉绳,一端设于下梁,另一端由上梁穿出;一拉绳滑轮扣,设于上梁,用以扣合拉绳;预定数目的叶片,叶片中间对应拉绳位置设一穿孔供拉绳穿设,对应T带位置均设一T带孔,自T带孔往叶片侧边各设一裂缝,供T带的一吊索穿过,并受T带支撑线段支撑而呈等间隔平行排列,叶片在T带侧边形成一延伸段。(*该技术在200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百叶窗帘,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完全遮光且看不见T带及拉绳的百叶窗帘。如图1至4所示,为一种典型的百叶窗帘10,其包含有一上梁11,以定位件固定在墙壁或窗框等安装位置;一倾斜调整装置12,枢设于上梁11内,并自上梁11侧边延伸一调整杆13,供使用者旋转调整;二条T带14,各以其一端装设于该倾斜调整装置12,其另一端悬垂,每一T带14均包含有二条平行的吊索141,在二吊索141间等间隔设有多条支撑线段142;一下梁15,设于T带14底端,与上梁11平行;预定数目的叶片16,分别穿设在该等T带14的二吊索141间,并受支撑线段142的支撑而呈等间隔平行悬吊,其体身对应T带14位置各设有一个穿孔161,且上下叶片16的穿孔161位置对应相同;该倾斜调整装置12可控制该二T带14二侧的吊索141呈上下反向移位,进而连动该等叶片16由其水平透光位置转换至一直立遮光位置;二条拉绳17,其一端分别固设于下梁15,另一端分别穿过各叶片16对应位置的穿孔161,并穿经上梁11而露出于上梁11外,用以供拉引控制下梁15上升或下降,进而控制叶片16上升叠合或放下悬垂;一拉绳滑轮扣18,设于上梁11另一侧边,供拉绳17穿出,用以扣合拉绳17使其定位。上述构造的叶片16其穿孔161均设为长椭圆形,且垂直叶片16的中心线162方向设置(如图4所示),使叶片16调整至倾斜角度悬吊时仍不至碰触到中央的拉绳17。但如此一来当叶片16被调整至闭合遮光位置时(如图3所示),该窗帘10将显露出该等穿孔161,使光线仍可由该等穿孔161穿透,造成遮光不良。此外,在闭合遮光位置时(如图2和3所示),其T带14仍显露在外,会影响视觉美感。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百叶窗帘的改良结构,其闭合遮光时可达到完全不透光的效果。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百叶窗帘的改良结构,其闭合遮光时完全看不到T带及拉绳,具有较佳的视觉美感。为达成上述目的,依据本技术所提供的百叶窗帘的改良结构包含有一上梁;一倾斜调整装置,枢设于上梁;二条或二条以上的T带,各以一端装设于该倾斜调整装置,其另一端悬垂,每一T带均包含有二条平行的吊索,在二吊索间等间隔设有多条支撑线段;一下梁,设于T带底端,与上梁平行;预定数目的叶片,水平穿设在该等T带,并受支撑线段的支撑而呈等间隔平行悬吊,其体身设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穿孔,且上、下叶片的穿孔位置对应相同;该倾斜调整装置可控制该等T带二侧的吊索呈上下反向移位,进而连动该等叶片由一透光位置转换至一闭合遮光位置,或是相反;与叶片穿孔等数目的拉绳,其一端分别固设于下梁,另一端分别穿过各叶片对应位置的穿孔,并穿经上梁而露出于上梁外,用以供拉引控制下梁上升或下降,进而控制叶片上升叠合或放下悬垂;一拉绳滑轮扣,设于上梁侧边,供拉绳穿出,用以扣合拉绳使其定位;其特征在于该等叶片中间对应每一T带位置均设有一T带孔,自每一T带孔往叶片同一长侧边各设一裂缝;该等T带的一吊索则穿经该裂缝而容置在该T带孔中,使叶片在T带侧边形成一延伸段,且当叶片被调整至闭合遮光位置时,位于上方的叶片其延伸段外侧缘会与其下方叶片的延伸段内侧缘搭接,借以形成一连续、无穿孔且能遮住T带及拉绳的遮幕。兹举五实施例配合附图说明于后图1为惯用百叶窗帘的结构示意图,显示叶片呈透光位置;图2概同于图1,显示叶片呈闭合遮光位置;图3为图2的侧视图;图4为惯用窗帘叶片的顶视图;图5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叶片的顶视图;图6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叶片的端视图;图7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透光位置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闭合遮光位置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叶片的顶视图;图10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叶片的端视图;图11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叶片的顶视图;图12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叶片的端视图;图13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叶片的顶视图;图14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叶片的端视图;图15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透光位置示意图;图16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闭合遮光位置示意图;图17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的叶片的顶视图;图18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的叶片的端视图;图19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的透光位置示意图;图20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的闭合遮光位置示意图。本技术亦包含有一上梁;一倾斜调整装置;二条或二条以上的T带;一下梁;预定数目的叶片;与叶片穿孔等数目的拉绳;以及一拉绳滑轮扣。其中上梁、倾斜调整装置、下梁、拉绳及拉绳滑轮扣的构造及组装方式概皆与惯用结构相同,容不赘述。兹仅就本技术与惯用结构不同点及其所能获致的增进功效说明如下如图5至8所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特点在于其叶片20中间偏于长轴中心线21一侧预定距离,对应每一T带22位置均设有一T带孔23,自每一T带孔23往叶片21同一长侧边各设一裂缝24,位于T带孔23侧边则各设一穿孔25,供拉绳26穿设。该等T带22的一吊索221则穿经该裂缝24而容置在该T带孔23中,其另一吊索222则位于叶片20的同一侧边,其支撑线段223则托往叶片20。借助此种构造,使叶片20在T带内侧吊索221侧边形成一延伸段201,且当叶片20被调整至闭合遮光位置时(如图8所示),位于上方的叶片20其延伸段201外侧缘会与其下方叶片的延伸段201内侧缘搭接,因而形成一连续且无穿孔的遮光幕,要完全阻挡光线穿透,且又能遮住T带22及拉绳26。如图9和10所示,其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其叶片30的形状与T带的穿设方式与第一实施例同,容不赘述。其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叶片30具有不同的厚度,设有T带孔33、裂缝34及穿孔35的边302较厚,用以增强叶片30的结构强度,延伸段301部分则较薄。如图11和12所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叶片40呈双弧形,大弧面段401即形成延伸段,小弧面段402上设有T带孔43、裂缝44及穿孔45,在大小弧面段401、402间形成一凹槽403。此种叶片40形状具有增加结构强度之效。如图13至16所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叶片50概略与第三实施例同,亦具有双弧面段501、502及凹槽503,在小弧面段502上亦设有T带孔53、裂缝54及穿孔55,其不同点在于小弧面段502具有较厚的厚度,使叶片50结构强度更为增强。图15显示其透光位置的形态。图16则显示其闭合遮光位置的形态。本技术的叶片裂缝24、34、44、54仅是为了供T带的一吊索穿过,使其能容置在T带孔中,因此裂缝的形状并无特殊需求,只要能供吊索穿过即可,上述四个实施例揭示了三种裂缝可能的形状,当然还可以有其它各种不同的裂缝形状,其皆应在本技术涵盖范围内。如图17至20所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揭示一种具双延伸段601的叶片60。其叶片60中间对应每一T带62位置各设二T带孔63,自每一T带孔63往叶片同一侧边各设一裂缝64,在二T带孔63中间各设一穿孔65,供拉绳66穿设,该等T带62的二吊索621、622则分别穿经二裂缝64而分别容置在该二T带孔63中,使叶片60在T带62二侧各形成一延伸段601,利用该二延伸段601则可使窗帘二面均可分别达到完全不透光,又可遮蔽T带及拉绳的视觉效果。同理,如第五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百叶窗帘的改良结构,其包含有:一上梁;一倾斜调整装置,枢设于上梁;二条或二条以上的T带,各以一端装设于该倾斜调整装置,其另一端悬垂,每一T带均包含有二条平行的吊索,在二吊索间等间隔设有多条支撑线段;一下梁,设于T带底端, 与上梁平行;预定数目的叶片,水平穿设在该等T带,并受支撑线段的支撑而呈等间隔平行悬吊,其体身设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穿孔,且上、下叶片的穿孔位置对应相同;该倾斜调整装置可控制该等T带二侧的吊索呈上下反向移位,进而连动该等叶片由一透光位置转换 至一闭合遮光位置,或是相反;与叶片穿孔等数目的拉绳,其一端分别固设于下梁,另一端分别穿过各叶片对应位置的穿孔,并穿经上梁而露出于上梁外,用以供拉引控制下梁上升或下降,进而控制叶片上升叠合或放下悬垂;一拉绳滑轮扣,设于上梁侧边,供拉绳 穿出,用以扣合拉绳使其定位;其特征在于:该等叶片中间对应每一T带位置均设有一T带孔,自每一T带孔往叶片同一长侧边各设一裂缝;该等T带的一吊索则穿经该裂缝而容置在该T带孔中,使叶片在T带侧边形成一延伸段,且当叶片被调整至闭合遮光位置时,位 于上方的叶片其延伸段外侧缘会与其下方叶片的延伸段内侧缘搭接,借以形成一连续、无穿孔且能遮住T带及拉绳的遮幕。...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樱美
申请(专利权)人:洪樱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