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宗福专利>正文

多用途百叶窗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7119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窗帘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多用途的百叶窗帘。由上轨、叶片及拉绳构成,在叶片的两侧设有两组可调节叶片形态的梯形线,其中一组梯形线对应每一叶片的下侧面均设有一横线以此驱动叶片转动,另一组梯形线的横线对应间隔的叶片设置以此驱动相应叶片上升,两组梯形线的上端分别连接于上轨内的两组调节机构,而两组梯形线的下端固定于最下端的加重条。利用两组梯形线配合控制,不仅可实现叶片的转动调节,还可以实现叶片间隔重叠,增加透光性,也增加了窗帘的变化性,提供更多的使用状态,提高实用性,能满足消费者时尚及新奇的心理要求,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窗帘
,特指一种多用途的百叶窗帘。
技术介绍
窗帘在现代居室中,主要在于提供遮阳与保护隐私之作用。习用百叶窗帘包括有一上轨、数片叶片及拉绳构成,上轨一端结合有一拉绳制动件,该拉绳制动件可供拉绳穿过且令拉绳的一端垂放供使用者来拉动,叶片上有相应通孔供拉绳贯穿串接,拉绳的拉动可使窗帘叶片往上收合或向下垂放。然而,现用的百叶窗帘中,其叶片只能实现单一的转动调整,即只有全遮掩、半透光和全收合的状态,功能过于千篇一律,使用性相当单调且不具变化性,以致不能满足现代生活之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更具使用性和变化性,且调整及收合方便的多用途百叶窗帘。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加工制作简便,具有时尚及新奇特点的多用途百叶窗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由上轨、叶片及拉绳构成,上轨一端结合有一拉绳制动件,该拉绳制动件可供拉绳穿过且令拉绳的一端垂放供使用者来拉动,叶片上有相应通孔供拉绳贯穿串接,在叶片的两侧设有两组可调节叶片形态的梯形线,其中一组梯形线对应每一叶片的下侧面均设有一横线以此驱动叶片转动,横线两端分别系接于两竖线而构成梯形状,两竖线分置于叶片两侧;另一组梯形线的横线对应间隔的叶片设置以此驱动相应叶片上升,两组梯形线的上端分别连接于上轨内的两组调节机构,而两组梯形线的下端固定于最下端的加重条。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架设在上轨内的横杆,横杆的一端结合有可驱动横杆转动的调节头,调节头外露于上轨的一侧以供调节。所述梯形线的两竖线上端呈交叉状系接于调节机构的横杆上;而梯形线的两竖线上端同侧系接于调节机构的横杆上。本技术利用两组梯形线配合控制,不仅可实现叶片的转动调节,还可以实现叶片间隔重叠,增加透光性,也增加了窗帘的变化性,提供更多的使用状态,提高实用性。本技术另一优点是整体结构紧凑,操作简便,成本低,能满足消费者时尚及新奇的心理要求,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垂放示意图;附图2为本技术内部连线示意图;附图3为本技术局部放大图; 附图4为本技术叶片间隔重叠示意图;附图5为本技术全收合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见附图1~5所示,本技术包括有上轨10、数片叶片20及拉绳30,上轨10一端结合有一拉绳制动件11,拉绳制动件11可供拉绳30穿过且令拉绳30的一端垂放供使用者来拉动。叶片20上有相应通孔21供拉绳30贯穿串接,拉绳30的串接端固定在窗帘最下端的加重条80上。在叶片20的两侧设有两组可调节叶片20形态的梯形线40、50,其中一组梯形线40对应每一叶片20的下侧面均设有一横线41以驱动叶片20转动,横线41两端分别系接于两竖线42而构成梯形状,两竖线42分置于叶片20两侧。另一组梯形线50的横线51对应间隔的叶片20设置,其中该横线51比前一组梯形线40的相应部位的横线41略低。两组梯形线40、50的上端分别连接于上轨10内的两组调节机构60、70,而两组梯形线40、50的下端固定于最下端的加重条80上。调节机构60、70包括架设在上轨10内的横杆61、71,横杆61、71的一端结合有可驱动横杆61、71转动的调节头62、72,调节头62、72外露于上轨10的一侧,并设有勾部以供转棒扣接调整。拉绳30的拉动可使窗帘叶片20往上收合或向下垂放,而拉绳制动件11用于制动拉绳30之用,实现窗帘的上升和下垂。梯形线40的两竖线42上端呈交叉状系接于调节机构60的横杆61上,而梯形线40的横线41对应每一叶片20的下侧面设置,用转棒扣接调节头62并施加转动,可以此带动横杆61转动,以致横杆61改卷梯形线40的竖线42。由于两竖线42上端呈交叉状系接于调节机构60的横杆61上,其中一竖线42收卷的幅度大于另一竖线42,致使横线41有一端上翘而驱动叶片20转动,实现叶片20的转动遮掩调节。梯形线50的两竖线52上端同侧系接于调节机构70的横杆71上,而梯形线50的横线51对应间隔的叶片20设置。用转棒扣接调节头72并施加转动,可以此带动横杆71转动,以致横杆71收卷梯形线50的竖线52。由于两竖线52上端同侧系接于调节机构70的横杆71上,两竖线52同时收卷,致使横线51提起相应位置的叶片20上升至靠上一叶片20,形成重叠(图4所示),具有调节叶片20之间间距的功效,增加窗帘的透光性,也增加了窗帘的变化性,提高使用效果。当然,以上所述之实施例只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以此限制本技术的实施范围,故凡依本技术之形状、构造及原理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多用途百叶窗帘,由上轨(10)、叶片(20)及拉绳(30)构成,上轨(10)一端结合有一拉绳制动件(11),该拉绳制动件(11)可供拉绳(30)穿过且令拉绳(30)的一端垂放供使用者来拉动,叶片(20)上有相应通孔(21)供拉绳(30)贯穿串接,其特征在于在叶片(20)的两侧设有两组可调节叶片(20)形态的梯形线(40、50),其中一组梯形线(40)对应每一叶片(20)的下侧面均设有一横线(41),横线(41)两端分别系接于两竖线(42)而构成梯形状,两竖线(42)分置于叶片(20)两侧;所述另一组梯形线(50)的横线(51)对应间隔的叶片(20)设置,两组梯形线(40、50)的上端分别连接于上轨(10)内的两组调节机构(60、70),而两组梯形线(40、50)的下端固定于最下端的加重条(8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百叶窗帘,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60、70)包括架设在上轨(10)内的横杆(61、71),横杆(61、71)的一端结合有可驱动横杆(61、71)转动的调节头(62、72),调节头(62、72)外露于上轨(10)的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用途百叶窗帘,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形线(40)的两竖线(42)上端呈交叉状系接于调节机构(60)的横杆(61)上;而梯形线(50)的两竖线(52)上端同侧系接于调节机构(70)的横杆(71)上。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窗帘
,特指一种多用途的百叶窗帘。由上轨、叶片及拉绳构成,在叶片的两侧设有两组可调节叶片形态的梯形线,其中一组梯形线对应每一叶片的下侧面均设有一横线以此驱动叶片转动,另一组梯形线的横线对应间隔的叶片设置以此驱动相应叶片上升,两组梯形线的上端分别连接于上轨内的两组调节机构,而两组梯形线的下端固定于最下端的加重条。利用两组梯形线配合控制,不仅可实现叶片的转动调节,还可以实现叶片间隔重叠,增加透光性,也增加了窗帘的变化性,提供更多的使用状态,提高实用性,能满足消费者时尚及新奇的心理要求,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文档编号E06B9/32GK2797601SQ20052005950公开日2006年7月19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10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10日专利技术者林宗福 申请人:林宗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多用途百叶窗帘,由上轨(10)、叶片(20)及拉绳(30)构成,上轨(10)一端结合有一拉绳制动件(11),该拉绳制动件(11)可供拉绳(30)穿过且令拉绳(30)的一端垂放供使用者来拉动,叶片(20)上有相应通孔(21)供拉绳(30)贯穿串接,其特征在于:在叶片(20)的两侧设有两组可调节叶片(20)形态的梯形线(40、50),其中一组梯形线(40)对应每一叶片(20)的下侧面均设有一横线(41),横线(41)两端分别系接于两竖线(42)而构成梯形状,两竖线(42)分置于叶片(20)两侧;所述另一组梯形线(50)的横线(51)对应间隔的叶片(20)设置,两组梯形线(40、50)的上端分别连接于上轨(10)内的两组调节机构(60、70),而两组梯形线(40、50)的下端固定于最下端的加重条(8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宗福
申请(专利权)人:林宗福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