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旋转压紧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70701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2 14:07
气动旋转压紧设备,包括本体和气缸,本体连接于气缸上端;本体内部中控形成容纳腔,其左、右相对的面开设有转动孔,其上、下相对的面开设有驱动孔;本体内部设有相互啮合的齿轮和齿条;齿轮中穿设有转动轴,转动轴两端分别穿设于两个转动孔中;齿条垂直于转动轴;齿条能在本体的滑动槽中上下滑动;气缸的伸缩杆穿过位于下方的驱动孔后连接于齿条的下端;伸缩杆与齿条同向设置;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设备稳定性好,便于维护,制造成本低;损坏时,仅需拆卸外罩就能对内部进行检修,节约了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动旋转压紧设备
本技术属于汽车生产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零配件气动旋转压紧设备的组件。
技术介绍
现代社会汽车已走进千家万户,汽车行业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在汽车制造过程中有多道生产工序组成,每道工序完成相应的工艺步骤,比如汽车顶棚树脂板装配工序和门板,仪表板,中央通首,扰流板等组装工序,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将零配件压紧进行下一步工序。现有的技术通常采用热粘合工艺,采用人工将树脂板放置在汽车顶棚,然后进行热压固定,为适应汽车装配的高效率,及车辆装配工艺和作业环境的改善,提高工作效率,现有的设备很难实现整体机械化装配,这种加工方式效率低且精度不高、质量难以保证。现有定位压紧组件结构都比较复杂,并且维护难度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气动旋转压紧设备,包括本体和气缸,所述本体连接于所述气缸上端;所述本体内部中控形成容纳腔,其左、右相对的面开设有转动孔,其上、下相对的面开设有驱动孔;所述本体内部设有相互啮合的齿轮和齿条;所述齿轮中穿设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两端分别穿设于两个转动孔中;所述齿条垂直于所述转动轴;所述齿条能在所述本体的滑动槽中上下滑动;所述气缸的伸缩杆穿过位于下方的驱动孔后连接于所述齿条的下端;所述伸缩杆与所述齿条同向设置;两个所述驱动孔的连线与所述齿条同轴;所述转动轴一端穿过所述转动孔后连接转臂的一端,所述转臂远离所述转动轴一端通过压杆连接压块;所述压杆垂直于所述转臂;所述本体设有外罩,两个所述驱动孔中的一个设置在外罩上。优选的,所述转动轴两端的连接部外径小于其中部的固定部的外径。优选的,所述转动孔内设有转动环;所述转动环与所述转动孔内壁之间设有钢珠;所述连接部穿设在所述转动环中。优选的,所述气缸底部设有固定块。优选的,两个所述驱动孔中位于上方的驱动孔设置在所述外罩上;所述齿条的上端部能从所述外罩上的驱动孔穿过。优选的,所述本体的外罩为可拆卸式。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设备稳定性好,便于维护,制造成本低;损坏时,仅需拆卸外罩就能对内部进行检修,节约了使用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立体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本体的局部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本体的另一视角结构图。图中:10本体,11容纳腔,12转动孔,13驱动孔,14外罩,15滑动槽,16转动轴,120转动环,121钢珠,160连接部,161固定部,20气缸,21伸缩杆,22固定块,30齿轮,31齿条,40转臂,41压杆,42压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如图1-3所示,气动旋转压紧设备,包括本体10和气缸20,所述本体10连接于所述气缸20上端;所述本体10内部中控形成容纳腔11,所述容纳腔11左、右相对的面开设有转动孔12,其上、下相对的面开设有驱动孔13;容纳腔11后侧设有滑动槽15;所述本体10内部设有相互啮合的齿轮30和齿条31;所述齿轮30中穿设有转动轴16,所述转动轴16两端分别穿设于两个转动孔12中;所述齿条31垂直于所述转动轴16;所述齿条31能在所述本体10的滑动槽15中上下滑动;当齿条31上下移动时,驱动齿条30转动。所述气缸20的伸缩杆21穿过位于下方的驱动孔13后连接于所述齿条31的下端;通过伸缩杆21的伸缩从而实现齿条31的上下移动,所述伸缩杆21与所述齿条31同向设置;两个所述驱动孔13的连线与所述齿条31同轴;使得齿条31在上下移动过程中拥有更大的行程,保证了容纳腔11小体积。所述转动轴16一端穿过所述转动孔12后连接转臂40的一端(不限定为只有一个端部设有转臂40),转动轴16与转臂40固定连接,保证两者不会相对转动。所述转臂40远离所述转动轴16一端通过压杆41连接压块42;所述压杆41垂直于所述转臂40;当转动轴16转动时,带动转臂40转动,转臂40的转动平面垂直于转动轴16。齿条31上下移动时,能够驱动齿轮360度旋转。所述本体10设有外罩14,两个所述驱动孔13中的一个设置在外罩14上。与滑动槽15相对的侧壁也为外罩14的一部分。外罩14与本体10的其他部位为可拆卸式连接。所述转动轴16两端的连接部160外径小于其中部的固定部161的外径;所述转动孔12内设有转动环120;所述转动环120与所述转动孔12内壁之间设有钢珠121;设置钢珠后使得转动环120也能在转动孔12中转动,更便于转动轴16转动。所述连接部160穿设在所述转动环120中。连接部160设置在转动环120中,通过两端的转动环120对转动轴16起到了轴向的限位作用,避免了转动轴16轴向摆动。所述气缸20底部设有固定块22;气缸20通过固定块22连接在支架设备上。两个所述驱动孔13中位于上方的驱动孔13设置在所述外罩14上;所述齿条31的上端部能从所述外罩14上的驱动孔13穿过。本技术的一种工作方式为:气缸20气动,然后伸缩杆21上下移动,进一步带动齿条31上下移动;齿条31被限制在活动槽15中;当齿条31上下移动时,与齿条31啮合的齿轮30以转动轴16的轴为轴转动,由于齿轮30转动轴16固定连接,齿轮30带动转动轴16转动。转动轴16转动后,设置在转动轴16一端转臂40也随之转动;从而,转臂40原理转动轴16的一端能做圆弧运动,设置在该端的压杆41随之转动。如图1中,从右视的视角,齿条31向上移动,驱动齿轮30逆时针转动,进一步的使得转臂40也逆时针转动,压杆41向下压,压块42压在待压的设备上。将外罩14与本体10其他部位连接松开后,外罩能够向上取出,外罩上部的驱动孔13从齿条31取下。此时,容纳腔11内的零部件均暴露在外,均能直接进行维修,或者添加润滑油。本申请所述的“上下左右”均以图1中的方位为参考,均是为了便于表述,不具备其他特殊含义。此外,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其以基本相同的手段达到本技术的技术效果,都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气动旋转压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10)和气缸(20),所述本体(10)连接于所述气缸(20)上端;所述本体(10)内部中控形成容纳腔(11),所述容纳腔(11)左、右相对的面开设有转动孔(12),其上、下相对的面开设有驱动孔(13);所述本体(10)内部设有相互啮合的齿轮(30)和齿条(31);所述齿轮(30)中穿设有转动轴(16),所述转动轴(16)两端分别穿设于两个转动孔(12)中;所述齿条(31)垂直于所述转动轴(16);所述齿条(31)能在所述本体(10)的滑动槽(15)中上下滑动;所述气缸(20)的伸缩杆(21)穿过位于下方的驱动孔(13)后连接于所述齿条(31)的下端;所述伸缩杆(21)与所述齿条(31)同向设置;两个所述驱动孔(13)的连线与所述齿条(31)同轴;所述转动轴(16)一端穿过所述转动孔(12)后连接转臂(40)的一端,所述转臂(40)远离所述转动轴(16)一端通过压杆(41)连接压块(42);所述压杆(41)垂直于所述转臂(40);所述本体(10)设有外罩(14),两个所述驱动孔(13)中的一个设置在外罩(14)上。

【技术特征摘要】
1.气动旋转压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10)和气缸(20),所述本体(10)连接于所述气缸(20)上端;所述本体(10)内部中控形成容纳腔(11),所述容纳腔(11)左、右相对的面开设有转动孔(12),其上、下相对的面开设有驱动孔(13);所述本体(10)内部设有相互啮合的齿轮(30)和齿条(31);所述齿轮(30)中穿设有转动轴(16),所述转动轴(16)两端分别穿设于两个转动孔(12)中;所述齿条(31)垂直于所述转动轴(16);所述齿条(31)能在所述本体(10)的滑动槽(15)中上下滑动;所述气缸(20)的伸缩杆(21)穿过位于下方的驱动孔(13)后连接于所述齿条(31)的下端;所述伸缩杆(21)与所述齿条(31)同向设置;两个所述驱动孔(13)的连线与所述齿条(31)同轴;所述转动轴(16)一端穿过所述转动孔(12)后连接转臂(40)的一端,所述转臂(40)远离所述转动轴(16)一端通过压杆(41)连接压块(42);所述压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绍林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野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