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洪芳兴专利>正文

横拉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5532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横拉门结构,由一上、中、下及两侧框架构成;一门板,固定于该上、中及两侧框架之间,该两侧框架内侧各设嵌固有第一内框架的内框架固定槽,第一内框架外壁及内框架固定槽内壁分别设有定位体相互顶触,内侧各设有一门板固定槽,用以固定该门板的两侧缘;一通气槽组,固定于两侧框架的内框架固定槽内并由其定位体卡掣该通气槽组;以及一滚轮组,与该拉门框体的上框架连接,该滚轮组承置于该固定框体的轨道上。(*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横拉门结构,尤指一种结构创新,组装简单容易,拉动较为稳定,且较具美观性的横拉门结构。按,习知横拉门系为常见的门体结构,其可作一左、右方向的横向拉动,一般横拉门系由铝挤型制成的框架所组成,其组装不便,且结构较不稳固,再者,其框架设计较缺乏美观性,亦容易有灰尘、杂物等掉入,另,该拉门在横向拉动时,容易产生晃动,拉动较不稳定。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组装较为简单容易、稳定固定、增进美观性及密闭性的横拉门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以下设计方案这种横拉门结构,包括一固定框体,其上形成一设有轨道的容置槽;一拉门框体,其包括有一上框架、一中框架、一下框架及两侧框架所构成;一门板,其系固定于该上框架、中框架及两侧框架之间,该上框架与中框架上分别设有一门板固定槽,可用以固定该门板的上缘及下缘,该两侧框架内侧各设有一内框架固定槽,该内框架固定槽内嵌固有一第一内框架,该第一内框架外壁及内框架固定槽内壁分别设有定位体相互顶触,该第一内框架内侧各设有一门板固定槽,用以固定该门板的两侧缘;一通气槽组,其系固定于该两侧框架的内框架固定槽内,且藉由该两内框架固定槽的定位体卡掣该通气槽组;以及一滚轮组,其与该拉门框体的上框架连接,该滚轮组并承置于该固定框体的轨道上。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前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剖面图图3为图2的A-A剖面图图4为图2的B-B剖面图图5为本技术的侧框架、第一内框架与门板部份的立体分解图图6为本技术的侧框架、第一内框架与门板部份的立体组合图图7为本技术的侧框架、第二内框架与通气槽组部份的立体分解图图8为本技术的侧框架、第二内框架与通气槽组部份的立体组合图图9为另一实施例的剖面图如图2、图3、图4及图5,系分别为本技术的前视图、侧视剖面图、图2的A-A剖面图及图2的B-B剖面图,本技术系提供一种横拉门结构,其主要包括有一固定框体10、一拉门框体20、一门板40、一通气槽组50及一滚轮组60等构成,其中的固定框体10系以铝挤型制成,该固定框体10系包括有一上固定框架11及至少一侧固定框架12,该上固定框架11系以水平状设置于上方,该上固定框架11内部形成有一容置槽13,该容置槽13底部形成开口状,且该容置槽13底部两侧设有呈圆弧形的轨道14,该上固定框架11上设有连接孔15及卡接槽16。该侧固定框架12系以垂直状设置,该侧固定框架12上端系设置于该上固定框架11一侧,并藉螺丝(图略)锁固于该侧固定框架12与该上固定框架11的连接孔15,使该上固定框架11及侧固定框架12得以连接一体,并将其适当固定于建筑物上,该固定框架12固定位置可随需要而变化(如图3及图9),另于该侧固定框架12上设有一挡片19,可提供遮蔽的作用。该上固定框架11上并连接有一盖板17,该盖板17系呈(L)型,其一端设有一卡接部18,该盖板17的卡接部18系卡接于该上固定框架11的卡接槽16,使该盖板17得以卡接方式连接于该上固定框架11,用以增进美观性。拉门框体20系以铝挤型制成,该拉门框体20系包括有一上框架21、一中框架22、一下框架23及两侧框架24所构成,该上框架21、中框架22及下框架23系以水平状设置,且该上框架21及下框架23分设于该中框架22上、下方适当距离处,该上框架21、中框架22及下框架23上分别设有连接孔25、26及27,该两侧框架24系以垂直状设置,并设置于该等上框架21、中框架22及下框架23左、右两侧,并藉螺丝(图略)锁固于该两侧框架24与该上框架21、中框架22及下框架23的连接孔25、26及27,使该等框架21、22、23及24构成连接一体的拉门框体20。门板40系为一呈方形的玻璃板,其系适当固定于该上框架21、中框架22及两侧框架24之间,该上框架21底部与中框架22顶部分别设有一门板固定槽28及29,可用以夹持固定该门板40的上缘及下缘。另于该两侧框架24内侧各设有一内框架固定槽30(如图3、图5及图6所示),该内框架固定槽30内可嵌固有一第一内框架31,且该第一内框架31外壁及内框架固定槽30内壁分别设有凸出的定位体32及33,可藉由该等定位体32及33的相互顶触,使该第一内框架31稳固的定位于该内框架固定槽30中,该第一内框架31内侧各设有一门板固定槽34,可用以夹持固定该门板40的两侧缘。通气槽组50系由多数个百叶板51所构成(图4、图7及图8所示),该等百叶板51系以水平状设置,且采等距间隔,使该等百叶板51之间形成有多数个通气槽52,该等百叶板51上各设有连接孔53。另于该等百叶板51左、右两侧设有两第二内框架35,该第二内框架35系呈(),并藉螺丝36锁固于该第二内框架35与该等百叶板51的连接孔53,使该等百叶板51固定于该两第二内框架35之间,该等百叶板51及该两第二内框架35系固定于该中框架22、下框架23及两侧框架24之间,其系将该两第二内框架35嵌固于该两侧框架24的内框架固定槽30内,且可藉由该两内框架固定槽30内壁凸出的定位体33卡掣该第二内框架35,该等百叶板51两侧亦可卡固于内框架固定槽30中,使该第二内框架35与该等百叶板51得以稳定的固定于该中框架22、下框架23及两侧框架24之间,并藉该拉门框体20及其上固定的门板40与通气槽组50构成一拉门。滚轮组60系包括有一轮座61及多数个滚轮62,该等滚轮62系枢设于该轮座61上,可作自由的转动,该轮座61上螺接有一连接螺丝63,该连接螺丝63系以垂直状设置,可藉由该连接螺丝63的转动作一升降调整,该连接螺丝63下端连接有一结合件64,该结合件64系连接于该拉门框体20的上框架21顶部,并将该滚轮组60的滚轮62承置于该固定框体10的轨道14上,使该拉门得藉由该滚轮组60以悬吊方式连接于该固定框体10的上固定框架11上,且可藉该等滚轮62于轨道14上的滚动,使拉门得以顺畅的左、右拉动。该上框架21顶部两侧亦各设有一挡板38,用以增进美观性。另于该拉门下方设有至少一个导引件70,该导引件70系设置于一底板71上,该底板71系呈(L)型,并将该底板71适当固定于建筑物上。另于该拉门框体20的下框架23底部设有一导引槽37,该导引件70系配合于该导引槽37中,使该拉门左、右拉动时,可提供导引作用,避免拉门产生摇晃;藉由上述即构成一可横向(左、右)拉动的横拉门结构。本技术的优点是1、本技术的侧框架24可利用第一内框架31夹持固定门板40,其组装方便容易,且不需于侧框架24进行开孔等二次加工。2、本技术的侧框架24与第一内框架31之间设有定位体32及33相互顶触,使第一内框架31稳固的定位于侧框架24中。3、本技术的百叶板51两侧可卡固于内框架固定槽30,而不会产生摇晃,因此百叶板51两侧仅需各以一螺丝36锁固于第二内框架35,其组装较为简单容易。4、本技术的第二内框架35可利用内框架固定槽30内壁的定位体33卡掣,使第二内框架35与该等百叶板51得以稳定的固定。5、本技术的侧固定框架12上设有一挡片19,可用以遮蔽侧固定框架12与侧框架24之间的缝隙,用以增进美观性及密闭性。6、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横拉门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固定框体,其上形成一设有轨道的容置槽;一拉门框体,其包括有一上框架、一中框架、一下框架及两侧框架所构成;一门板,其系固定于该上框架、中框架及两侧框架之间,该上框架与中框架上分别设有一门板固定槽 ,可用以固定该门板的上缘及下缘,该两侧框架内侧各设有一内框架固定槽,该内框架固定槽内嵌固有一第一内框架,该第一内框架外壁及内框架固定槽内壁分别设有定位体相互顶触,该第一内框架内侧各设有一门板固定槽,用以固定该门板的两侧缘;一通气槽组,其 系固定于该两侧框架的内框架固定槽内,且藉由该两内框架固定槽的定位体卡掣该通气槽组;以及一滚轮组,其与该拉门框体的上框架连接,该滚轮组并承置于该固定框体的轨道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芳兴
申请(专利权)人:洪芳兴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