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5080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7 04: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连接器,其具备供被连接构件插入的壳体、以及收容于壳体且与被连接构件导通连接的端子。端子具有第一基部、以与第一基部分开的状态配置的第二基部、以及将第一基部与第二基部连结的连结部。连结部以使第二基部相对于第一基部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式弹性变形。第一基部具有基部主体及在第一连设部位与基部主体相连设置的安装部。安装部借助安装材料安装于被安装构件。连结部具有与基部主体连结的根部及在第二连设部位与根部相连设置的相对位移部。相对位移部与根部相对地进行位移。在从第二连设部位至第一连设部位之间的端子的周围形成有抑制安装材料向相对位移部移动的空间。该连接器能够抑制与被连接构件的导通连接受到妨碍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连接器。
技术介绍
目前,作为连接器,已知有在壳体内收容有与FPC、FFC等被连接构件导通连接的端子的连接器(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1-222273号公报)。在日本特开2011-222273号公报中,端子形成为利用能弹性变形的连结弹簧部将固定侧臂部与可动侧臂部连结起来的形状。而且,在该端子的固定侧臂部形成有向电路基板安装的安装部。并且,通过在将端子收容于壳体内的状态下将安装部钎焊于电路基板,由此使连接器安装于电路基板。
技术实现思路
连接器具备供被连接构件插入的壳体、以及收容于壳体且与被连接构件导通连接的端子。端子具有第一基部、以与第一基部分开的状态配置的第二基部、以及将第一基部与第二基部连结的连结部。连结部以使第二基部相对于第一基部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式弹性变形。第一基部具有基部主体以及在第一连设部位与基部主体相连设置的安装部。安装部借助安装材料安装于被安装构件。连结部具有与基部主体连结的根部、以及在第二连设部位与根部相连设置的相对位移部。相对位移部与根部相对地进行位移。在从第二连设部位至第一连设部位之间的端子的周围形成有用于抑制安装材料向相对位移部移动的空间。该连接器能够抑制与被连接构件的导通连接受到妨碍的现象。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A、图2B分别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俯视图、后视图。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杆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的侧剖视图。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杆处于闭合位置的状态的侧剖视图。图5A是图2B所示的连接器的线A-A处的剖视图。图5B是图5A所示的连接器的B部的放大图。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取下了杆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A、图7B、图7C分别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取下了杆的状态的俯视图、后视图、侧视图。图8是图7A所示的连接器的C部的放大图。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壳体的立体图。图10A、图10B、图10C分别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壳体的俯视图、后视图、侧视图。图1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壳体的侧剖视图。图12A、图12B、图12C、图12D、图12E分别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触头的立体图、另一立体图、侧视图、另一侧视图、主视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4A、图14B分别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俯视图、后视图。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杆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的侧剖视图。图16A是图14B所示的连接器的线D-D处的剖视图。图16B是图16A所示的连接器的E部的放大图。图1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取下了杆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8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取下了杆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8B是图18A所示的连接器的F部的放大图。图1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壳体的立体图。图20A、图20B分别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壳体的俯视图、后视图。图2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壳体的侧剖视图。图22A、图22B、图22C、图22D分别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变形例的触头的立体图、另一立体图、侧视图、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在附图中,定义彼此正交的前后方向X、宽度方向Y和上下方向Z。前后方向X是插入或拔出线缆的方向。宽度方向Y是壳体的长边方向,是触头排列的方向,是杆的转动轴延伸的方向。上下方向Z是壳体的厚度方向,是插入了的线缆的厚度方向。另外,将使线缆从壳体脱离时线缆移动的方向即壳体的配置线缆的一侧定义为前方。将向壳体插入线缆时线缆移动的方向即壳体的配置杆的一侧定义为后方。并且,将以使装配于壳体的杆位于上部的方式配置连接器的状态下的上方作为上方来定义上下方向。另外,在以下的多个实施方式中包含同样的构成要素。因此,以下对这些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共通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的立体图。图2A、图2B分别是连接器10的俯视图、后视图。图3和图4是连接器10的侧剖视图。如图1到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具备供作为被连接构件的线缆20插入的绝缘性的壳体40。线缆20是FPC、FFC等具有表面及背面的片状即平板状的构件。另外,连接器10具备收容于壳体40且与线缆20导通连接的作为端子的触头50。片状的线缆20具备与主体部的后端相连设置的插入端部20a。插入端部20a是向壳体40插入这侧的端部。在插入端部20a上沿着宽度方向Y以规定的间距露出多个导体21(参照图3及图4)。并且,在壳体40的内部,与线缆20的导体21导通连接的导电性的多个触头50沿着宽度方向Y以规定的间距并列设置。另外,在壳体40上能够转动地安装有绝缘性的杆60。图3表示连接器10的杆60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图4表示连接器10的杆60处于闭合位置的状态。具体而言,如图3及图4所示,杆60以能够在图3所示的打开位置与图4所示的闭合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壳体40。在杆60位于图3所示的打开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将线缆20向壳体40插入。在杆60位于图4所示的闭合位置的状态下,触头50对插入到壳体40中的线缆20进行夹持。壳体40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并且,在该壳体40的前后方向X的前部,且在壳体40的上下方向Z的大致中间部形成有用于供线缆20从前方插入的袋状的线缆接受部400。前后方向X的前部是图3及图4的右侧,是使线缆20从壳体40脱离的一侧。线缆接受部400形成为横宽的扁平的矩形形状,且向前方开口。具体而言,利用顶壁部410的下表面411、底壁部420的上表面421、形成在壳体40的前部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处的两侧壁部430的内侧面431、以及与两侧壁部430的后端相连设置的后壁部440的前侧内表面441来划分出线缆接受部400。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线缆接受部400形成为具有向前方开口的插入开口401的袋状。插入开口401具有与片状(平板状)的线缆20的厚度及横宽对应的上下及左右的尺寸。需要说明的是,壳体40只要能够利用顶壁部410和底壁部420来划分出线缆接受部400的上下即可,也可以利用与壳体40不同体的构件、例如由金属板或树脂板等形成的侧壁来划分出线缆接受部400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图9是壳体40的立体图。图10A、图10B、图10C分别是壳体40的俯视图、后视图、侧视图。图11是壳体40的侧剖视图。如图9到图11所示,在后壁部440的后部形成有供杆60载置的杆装配部450。杆60能够转动地装配于杆装配部450。杆装配部450具备从底壁部420的后部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壁451、以及与延伸设置壁451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相连设置的一对侧壁部452。延伸设置壁451以比后壁部440的后表面442向后方突出的方式从底壁部420的后部延伸设置。并且,杆60能够转动地装配在由延伸设置壁451的上表面451a和两个侧壁部452的彼此对置的内侧面452a划分且向上方及后方开放的空间中。杆60是能够收容在壳体40的杆装配部450中的板状的构件。杆60也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并且,如图1及图2A、图2B所示,在杆60的一端部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面分别突出设置有枢轴支承轴610。另外,杆60的另一端部即杆60的主体成为用于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具备:壳体,其供被连接构件插入;以及端子,其收容于所述壳体且与所述被连接构件导通连接,所述端子具有:第一基部;第二基部,其以与所述第一基部分开的状态配置;以及连结部,其将所述第一基部与所述第二基部连结,以使所述第二基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基部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式弹性变形,所述第一基部具有:基部主体;以及安装部,其在第一连设部位与所述基部主体相连设置,且借助安装材料安装于被安装构件,所述连结部具有:根部,其与所述基部主体连结;以及相对位移部,其在第二连设部位与所述根部相连设置,且与所述根部相对地进行位移,在从所述第二连设部位至所述第一连设部位之间的所述端子的周围形成有抑制所述安装材料向所述相对位移部移动的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8.09 JP 2017-153989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具备:壳体,其供被连接构件插入;以及端子,其收容于所述壳体且与所述被连接构件导通连接,所述端子具有:第一基部;第二基部,其以与所述第一基部分开的状态配置;以及连结部,其将所述第一基部与所述第二基部连结,以使所述第二基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基部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式弹性变形,所述第一基部具有:基部主体;以及安装部,其在第一连设部位与所述基部主体相连设置,且借助安装材料安装于被安装构件,所述连结部具有:根部,其与所述基部主体连结;以及相对位移部,其在第二连设部位与所述根部相连设置,且与所述根部相对地进行位移,在从所述第二连设部位至所述第一连设部位之间的所述端子的周围形成有抑制所述安装材料向所述相对位移部移动的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以包围所述端子的整周的方式形成所述空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所述壳体及所述端子的彼此对置的部位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拓哉志田祐一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