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垤树专利>正文

一种活动式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3290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活动式墙,主要是由一控制机构、一遮覆单元及一支持构件所构成,该遮覆单元是由复数个遮覆片所组成,遮覆单元可藉由控制机构的控制,可令遮覆单元在支持构件上作开启或遮蔽动作,藉此来形成一活动式墙,当该遮覆单元开启时,可令房子成为无遮掩的凉亭式房屋,该遮覆单元为遮蔽状时,可令房子具遮蔽性,藉此可增进房子的使用性能,另可藉由控制机构的控制来令遮覆单元成半遮蔽状,来令房子成半遮掩状态,而可令房子具有多样性的使用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活动式墙,尤指一种可作房子墙壁的活动式墙的构造。
技术介绍
一般的小屋,尤其是渡假式的小屋,如图1所示,该小屋H其至少具有一屋顶F及四面的墙W所组成,该屋顶F是设于四面墙W的顶端,屋顶F同时被至少四支柱子L所支撑,而该墙W则围设在该屋顶F下方的四周,藉此来形成一小屋H,为了该小屋H进出的方便性,会在一面墙上开设一扇门D,藉由该门口来方便人们进出小屋H内,又小屋H能有一较好的视野、采光与通风,而会在其它的墙W上开设窗户WD,该窗户WD可供小屋H的人可看到房外的景色,藉此来提供小屋H的视野、采光与通风。常见的小屋H固然已可供人们的居住,然而由于固设在支柱L是一固定式墙W,且该墙W皆是以一些建筑材料,如水泥或木材等所构成,当居住在小屋H如欲要享有较佳的视野、采光与通风,几乎是不太可能的,若要享有较佳的视野,以便享受小屋H附近的美景时,就必走出到屋外来观看美景。因此,如何能提供一个全视野及更佳采光与通风的活动式墙,为目前极待开发的项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活动式墙,该活动式墙能够为房屋提供一个全视野及更佳的采光与通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活动式墙,主要是由一控制机构,一遮覆单元,以及一支持构件所构成,该支持构件可以是位于遮覆单元两侧设置的支柱,该支柱向内凹设有一容置空间,藉此可将遮覆单元之二侧端容置于内,藉由该控制机构的控制,来令遮覆单元在支持构件上做开启或遮蔽的动作,藉此当该遮覆单元为一开启状态时,可令房子成一透空无遮蔽状态,而可获一较大的视野、采光与通风,当该遮覆单元成遮蔽状时,又可令房子成遮掩状态,藉此即可增进屋子的使用性能。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活动式墙,可以藉由控制机构的控制,来令遮覆单元成开启或遮蔽状,同时亦可藉由控制机构来控制遮覆单元的遮覆片的角度,藉此可增进房屋的使用性与便利性,以及节省庞大的能源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常见房屋的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部份分解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遮覆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开启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遮覆单元角度调整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遮覆单元另一角度调整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遮覆片的实施例示意图。图10是图9的实施例示意图。图11是图9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立体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中主要组件符号说明如下1-活动墙2-控制机构 21-动力单元211-动力组件2111-齿轮212-转动件22-传动组件 221-齿轮23-轴承座24-控制绳25-调整件26-微调线27-限制转环 28-滚轮3-遮覆单元 31-遮覆片 311-凸片312-穿孔 313、314-凹槽 315-斜面316-消水槽 317-凹槽310-折光面4-支持构件 41、42-支柱411、412-容置空间43-活动柱H-小屋 F-屋顶 W-墙D-门 WD-窗户L-支柱 B-控制盒C-压条P-固定梢 N-网体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能更易于了解本专利技术所能达成的功效及其构造,兹配合附图就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说明如下首先,请参阅图2、3,本专利技术的活动式墙1,主要是由控制机构2,遮覆单元3及支持构件4所构成。控制机构2,至少具有一动力单元21,一传动组件22,一调整件25所组成。该控制机构2主要部份皆被固设在屋顶下方的控制盒B内,该动力单元21有主动力组件211,可为一电动马达,在该主动力组件211之前延设一齿轮2111,该齿轮2111藉由一连动件212与传动组件22上的齿轮221连接,藉此,当主动力组件211被启动时,可连动传动组件22的转动,传动组件22的二端头分别套设有固定轴承座23,该固定轴承座23可供传动组件22有一稳定的定位,传动组件22并可藉由固定轴承座23内的轴承而可自由地转动。传动组件22的二端分别套设限制转环27,在该限制转环27上设有控制绳24,另于支持构件4的下方设有滚轮28,该滚轮28可供控制绳24套设。藉由控制绳24的操作控制,来令遮覆单元3向上收起成开启状,或向下成遮覆状。又,在传动组件22的下方设有调整件25,该调整件25的二侧分别固设微调线26,该微调线26是穿设于遮覆单元3的二端的二侧边,藉由该调整件25来作遮覆单元3的遮覆片31的角度调整,来令遮覆单元3成半透视的状态,仍可获得较佳的采光与通风。遮覆单元3,是由复数个遮覆片31所组,其二端为对应支持构件4,而延设成凸片311状,在凸片311的后端开设有穿孔312,该穿孔312恰可供控制绳24穿设,另在遮覆片31二侧外端分别固设微调线26,该微调线26与遮覆片31的结合方式如图3中的局部放大图所示,该微调线26是连结在固于遮覆片31二侧的固定梢P上,该固定梢P是位于遮覆片31穿孔312向内开设有二对向的凹槽313、314内。支持构件4,是由一对相同形状的支柱41、42所组成,该支柱41、42向内凹设有一容置空间411、412,该容置空间411、412恰对应于遮覆单元3的遮覆板31的二端头凸片311及凹槽313.314,俾可令遮覆单元3有一稳定的容置,藉由支持构件4将遮覆单元3的二侧包覆并容置在支持构件4的内部,可防止遮覆单元3被轻易的破坏,亦即该支持构件4除可供遮覆单元3在其内自由的作上下作动及可供遮覆单元3的遮覆片31作角度调整外,兼具可对遮覆单元3作保护作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如图4、5、6所示,本专利技术可藉由操作控制机构2,并构由控制机构2的主动力组件21来令传动组件22转动,进而带动控制绳24的转动,该控制绳24可藉由滚轮28的定位带动遮覆单元3的遮覆片31,俾可令遮覆单元3向上收起而成开启状,如图5所示,而可令房子成穿透状如图12所示。当然,如欲使房子成掩蔽状时,同样的可藉由操作控制单元2来令遮覆单元3向下而成遮蔽状,如图6所示,可藉此以调节室内通风及采光的需要。另,本专利技术亦可在遮覆单元3向下成遮蔽状时,藉由操作调整件25来控制微调线26,来令遮覆单元3的遮覆片31每片成水平角度,如图6所示,俾可令本专利技术具有判透视状,或如图7所示,来令遮覆单元3的遮覆片31成一斜向角度,俾可令本专利技术具更小的透视状,以达调节采光与通风的效果。此外,本专利技术亦可如图8所示,毋须设置滚轮28,而藉由控制机构2的主动力组件21来令传动组件22转动,进而带动控制绳24的转动,并直接利用遮覆单元3遮覆片31的重力而向下成掩蔽状。本专利技术实施上,该遮覆单元3的遮覆片31亦可如图9所示来实施,该遮覆片31的表面设有锯齿状的折光面310,该折光面310可随倾斜的角度不同,调节进入屋内的光源深度,使本专利技术可利用自然的光线以节省电力。而该遮覆片31的侧面分别具有斜面315,而于斜面315上设有一消水槽316,藉由该斜面315及消水槽316形成一泄水坡道,如图10所示,当风雨天时,雨水会顺着本专利技术外墙面向下流至地下,当有风将雨水强制的吹向本专利技术时,由于消水槽316的空间扩大消除风压的作用,可使雨水成下坠形态,来令雨水被顺利地向外流出,藉由消水槽316减少风压,而使风雨不会被吹进房屋内,令于实务上亦可于消水槽316内置入橡胶条,来令遮覆片31间形成紧密接触,同样可增进遮覆片31间的防水、防风性。又本专利技术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活动式墙,其特征在于,该活动式墙至少由一控制机构、一遮覆单元及一支持构件所构成;该支持构件是在遮覆单元两侧设置的支柱,该支柱向内凹设有一容置空间,藉此可将遮覆单元的两侧端容置于内,并可藉由控制机构的控制,来令遮覆单元在支持构件自由地上下位移及角度调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垤树黄颢中黄颢文
申请(专利权)人:黄垤树黄颢中黄颢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