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2834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3 09:37
一种继电器,它涉及电力设备领域。它包含基座、固定触点部、可动触点部、拉杆、转动机构、铁芯、第一轭铁、第二轭铁,基座上设有固定触点部,固定触点部右侧设有可动触点部,可动触点部通过拉杆与转动机构连接,转动机构右侧设有铁芯,铁芯上下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轭铁、第二轭铁,转动机构包含转动体、第一衔铁、第二衔铁、连接杆,转动体通过转轴与基座转动连接,转动体内部设有第一衔铁、第二衔铁,转动体左侧通过连接杆与拉杆右侧连接,第一衔铁、第二衔铁分别伸出转动体外,第一衔铁、第二衔铁上下两端分别位于第一轭铁、第二轭铁一侧。它通过转动机构实现对可动触点部的控制,使得继电器的结构更加简单,生产成本低,适合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继电器
本技术涉及电力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继电器。
技术介绍
继电器是一种电控制器件,是当输入量(激励量)的变化达到规定要求时,在电气输出电路中使被控量发生预定的阶跃变化的一种电器。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之间的互动关系。通常应用于自动化的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运作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目前的继电器结构较为复杂,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继电器,它能解决目前的继电器结构较为复杂,生产成本较高的缺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是:它包含基座1、固定触点部2、可动触点部3、拉杆4、转动机构5、铁芯6、第一轭铁7、第二轭铁8,所述基座1上设置有固定触点部2,所述固定触点部2的右侧设置有可动触点部3,所述可动触点部3通过拉杆4与转动机构5连接,所述转动机构5的右侧设置有铁芯6,铁芯6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轭铁7、第二轭铁8,转动机构5包含转动体51、第一衔铁52、第二衔铁53、连接杆54,所述转动体51通过转轴与基座1转动连接,转动体51内部设置有第一衔铁52、第二衔铁53,转动体51的左侧通过连接杆54与拉杆4右侧连接,所述第一衔铁52、第二衔铁53分别伸出转动体51外,第一衔铁52、第二衔铁53的上下两端分别位于第一轭铁7、第二轭铁8的一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衔铁52与第二衔铁53平行设置。进一步的,所述固定触点部2包含固定触点端子21、固定触点22,所述固定触点端子21下端伸出基座1外,固定触点端子21上端右侧设置有固定触点22。进一步的,所述可动触点部3包含可动触点端子31、板簧32、可动触点33,所述可动触点端子31下端伸出基座1外,可动触点端子31上端与板簧32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板簧32下端左侧设置有可动触点33,且板簧32下端与拉杆4左端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板簧32设置有三个。进一步的,所述基座1的外部套设有外壳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有益效果为:它通过转动机构实现对可动触点部的控制,使得继电器的结构更加简单,并且设计合理,生产成本低,适合推广使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内部结构的主视图;图3是对应图2的后视图。附图标记说明:基座1、固定触点部2、可动触点部3、拉杆4、转动机构5、铁芯6、第一轭铁7、第二轭铁8、外壳9、固定触点端子21、固定触点22、可动触点端子31、板簧32、可动触点33、转动体51、第一衔铁52、第二衔铁53、连接杆54。具体实施方式参看图1-图3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基座1、固定触点部2、可动触点部3、拉杆4、转动机构5、铁芯6、第一轭铁7、第二轭铁8,所述基座1上设置有固定触点部2,所述固定触点部2的右侧设置有可动触点部3,所述可动触点部3通过拉杆4与转动机构5连接,所述转动机构5的右侧设置有铁芯6,铁芯6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轭铁7、第二轭铁8,转动机构5包含转动体51、第一衔铁52、第二衔铁53、连接杆54,所述转动体51通过转轴与基座1转动连接,转动体51内部设置有第一衔铁52、第二衔铁53,转动体51的左侧通过连接杆54与拉杆4右侧连接,所述第一衔铁52、第二衔铁53分别伸出转动体51外,第一衔铁52、第二衔铁53的上下两端分别位于第一轭铁7、第二轭铁8的一侧。所述第一衔铁52与第二衔铁53平行设置。第一衔铁52与第二衔铁53平行设置,通过第一衔铁52与第二衔铁53交替与第一轭铁7、第二轭铁8接触带动转动体51转动,从而通过拉杆4带动可动触点部3运动。所述固定触点部2包含固定触点端子21、固定触点22,所述固定触点端子21下端伸出基座1外,固定触点端子21上端右侧设置有固定触点22。所述可动触点部3包含可动触点端子31、板簧32、可动触点33,所述可动触点端子31下端伸出基座1外,可动触点端子31上端与板簧32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板簧32下端左侧设置有可动触点33,且板簧32下端与拉杆4左端固定连接。所述板簧32设置有三个。通过设置三个板簧32,从而有效增加可动触点部3的回复力。所述基座1的外部套设有外壳9。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对铁芯6通电后,铁芯6上的第一轭铁7、第二轭铁8磁力吸引第一衔铁52、第二衔铁53,从而使得转动体51转动带动拉杆4运动,拉杆4的运动使可动触点33与固定触点22吸合或分离,从而实现继电器的功能,结构更加简单,并且设计合理,生产成本低,适合推广使用。以上所述,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它包含基座(1)、固定触点部(2)、可动触点部(3)、拉杆(4)、转动机构(5)、铁芯(6)、第一轭铁(7)、第二轭铁(8),所述基座(1)上设置有固定触点部(2),所述固定触点部(2)的右侧设置有可动触点部(3),所述可动触点部(3)通过拉杆(4)与转动机构(5)连接,所述转动机构(5)的右侧设置有铁芯(6),铁芯(6)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轭铁(7)、第二轭铁(8),转动机构(5)包含转动体(51)、第一衔铁(52)、第二衔铁(53)、连接杆(54),所述转动体(51)通过转轴与基座(1)转动连接,转动体(51)内部设置有第一衔铁(52)、第二衔铁(53),转动体(51)的左侧通过连接杆(54)与拉杆(4)右侧连接,所述第一衔铁(52)、第二衔铁(53)分别伸出转动体(51)外,第一衔铁(52)、第二衔铁(53)的上下两端分别位于第一轭铁(7)、第二轭铁(8)的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它包含基座(1)、固定触点部(2)、可动触点部(3)、拉杆(4)、转动机构(5)、铁芯(6)、第一轭铁(7)、第二轭铁(8),所述基座(1)上设置有固定触点部(2),所述固定触点部(2)的右侧设置有可动触点部(3),所述可动触点部(3)通过拉杆(4)与转动机构(5)连接,所述转动机构(5)的右侧设置有铁芯(6),铁芯(6)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轭铁(7)、第二轭铁(8),转动机构(5)包含转动体(51)、第一衔铁(52)、第二衔铁(53)、连接杆(54),所述转动体(51)通过转轴与基座(1)转动连接,转动体(51)内部设置有第一衔铁(52)、第二衔铁(53),转动体(51)的左侧通过连接杆(54)与拉杆(4)右侧连接,所述第一衔铁(52)、第二衔铁(53)分别伸出转动体(51)外,第一衔铁(52)、第二衔铁(53)的上下两端分别位于第一轭铁(7)、第二轭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郭竣王志波章孟翼王应栋屠国明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泰丰源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