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株式会社寿专利>正文

棒状物输出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277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棒状物输出具,它克服了现有技术的、将棒状物从前轴前端的开口一次推出使其突出的时、通过反转动作也不能返回前具中的缺陷。其结构是,构成容器主体的轴筒由相互可自由回转的前轴2和后轴1构成,在该轴筒内,设置有可滑动的、做成断面为椭圆形且具有不连续的外螺纹部31的活塞杆3,在前轴2内设置有可回转的、具有与该活塞杆螺纹连接的内螺纹部45的驱动器4,在该驱动器4的前方于前轴内2固定着阻止活塞杆3回转的止转部件6,内筒5可移动地设置于前轴2内,并且内筒5的前端设置成可与前轴2的前部内壁接触。(*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将由充填散装液等形成的棒状化妆品、糊状类棒状文具等通过旋转动作输出的棒状物输出具。其结果使用时控制加力的程度变得很难,当使用施加负载时,会招致棒状物的折损。此时,照样使用不仅很难,也会产生由折损的棒状物污染其他物品的问题。另外,由于伸出过多的棒状物在使用前折损时,必须重新进行输出动作,因而将棒状物调整到可使用的状态需要花费工夫,最不合适的是发生棒状物的浪费。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棒状物输出具,当使后轴反转且越过活塞杆后方的移动范围时,由空转机构带动活塞杆,通过该空转不会损伤部件。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棒状物输出具,它是将构成空转机构的驱动器的配合突起做成非左右对称的异性,利用回转方向的摩擦阻力差,通过改变棒状物输出时和缩回时摩擦阻力大小,以提高其操作性能。本专利技术的棒状输出具的第一方案是,它是将构成用于输出直接充填的棒状物的输出机构的活塞杆以可进入方式设置在支承着基本为整个棒状物的内筒内,同时,在上述活塞杆后退时,使棒状物与上述内筒一同后退。本专利技术的棒状输出具的第二方案是,其容纳棒状物的轴筒由相互以可自由回转方式装入的前轴和后轴构成,在该轴筒内设置有可滑动的、做成断面为椭圆形且具有不连续的外螺纹部的活塞杆,在前轴内设置有可回转的、具有与该活塞杆螺纹连接的内螺纹部的驱动器,在该驱动器前方,在前轴内可固定地设置阻止活塞杆回转的止转部件,在前轴内设置可移动的内筒,并且使内筒的前端可与前轴的前部内壁接触。图中1 后轴 11 异型凹部 12 环状凹部13 止档台阶部14 嵌合槽 2 前轴 21 前部 22 接触台阶部23 环状槽24 环状突起 25 窗孔26 止档台阶部27 凹痕 28D 切口3 活塞杆31 外螺纹部 32 平坦部33 压入部331 倾斜台阶部332 前端接触部4 驱动器41 空转部411 直立壁412 滑动接触部42 筒状部43 连接固定部44 割槽 45 内螺纹部5 内筒 7 套筒盖8棒状物6 止转环(止转部件) 61连接固定突起 62止转部附图说明图1和图2示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输出眼线笔类的棒状物输出具。在图中,由尖细的前轴2和有底的后轴1构成为作为容器主体的轴筒。并且,前轴2和后轴1设置成相互可自由回转。图3和图4示出后轴1,在后轴1的内周形成止转用的左右非对称的异型凹部11。此外,这些异型凹部11做成从成形的观点看向后方逐渐变浅。在后轴1的前部外周形成与后述的套筒盖7嵌合用的环状凹部12。并且,在环状凹部12的后方形成与套筒盖7的开口端面接触的止档台阶部13。另外,在环状凹部12与止档台阶部13之间的内周形成用于与前轴2自由回转嵌合的嵌合槽14。图5~图7示出前轴2,前轴2具有朝向前端的外径逐渐变小的前部21。而且,在邻接该前部21的后端形成接触台阶部22,此外,离开该接触台阶部22形成根据需要设置的O形环嵌合用的环状槽23。在该前轴2的后部侧壁上沿长度方向形成与后述的驱动器4连接固定的矩形窗孔25。该窗孔25形成为驱动器4与前轴2的关联是可回转但不能脱落,驱动器4的连接固定部43与该窗孔25的D切口28配合。在前轴2的前端内周上形成止档用的台阶部26,在后部内周上设置连接固定用的凹痕27。图8~图10示出活塞杆3,活塞杆3的横断面为椭圆形(呈切下圆两侧的形状),其外侧分别形成断续的外螺纹31和平坦面32。并且,活塞杆3的前部形成有多个倾斜的台阶部331的、断面为圆形的压入部33。将该压入部33通过压入安装到后述的棒状物支承用的内筒5的后部内。因此,该压入部33的外径必须比内筒5的内径稍大。图11~图14示出驱动器4,它由其后部为直径较大的空转部41与其前方的筒状部42构成,装入前轴2上时,驱动器4的空转部41的前端面与前轴2的后端面接触并连接固定。并且,该空转部41具有不连续的4个直立壁411,在该直立壁411的外壁上分别具有向外方突出并且与后轴1的内壁滑动连接的滑动连接部412。这些滑动连接部412由图12可清楚地看到,具有左右非对称的异型突起。即,通过因后轴1的回转方向生成的摩擦阻力差来改变倾斜角度。更详细地说,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滑动连接部412形成倾斜较缓的滑动连接部42使得驱动器4在左方向的回转比右方向的回转更容易回转、摩擦阻力变小。因此,在因后轴右转使棒状物输出之际,驱动器4与后轴1的摩擦阻力比活塞杆3与内筒5的摩擦阻力大,棒状物8输出。另一方面,在因后轴1的反转即左转使棒状物8缩回之际,前者比后者小,可实现顺畅的收纳。此时,活塞杆3与保持棒状物8的内筒5一同后退一定的距离,内筒5的后端一旦与止转环6的前端面接触,就在驱动器4的空转部41的作用下,在其后由于空转,不会对各部件施加过大的负载。此外,驱动器4在其前方的筒状部42的中间外周上形成连接固定部43,从而防止由前轴2的D切口28脱落。另外,在前端侧壁上在长度方向对置地形成一对割槽44,在这些割槽44间之的里侧形成不连续的内螺纹部45。下面,对装有设置于活塞杆3前部的压入部33的内筒5加以说明。该内筒5由较薄的筒状体构成,作为其材质可使用金属或替代金属的适用的POM(聚缩醛)、PC(聚碳酸酯)等。另外,使该内筒5的前端外侧的角部倒角成容易连接固定的角度以便与形成于前轴2前部内侧的接触台阶部22配合。另一方面,使后端外侧的角部倒角以便活塞杆3的压入部33容易压入。图15和图16示出紧固到前轴2的内侧并且作为限制活塞杆3回转的止转部件的止转环6。该止转环6的外周部上具有尖的连接固定突起61,通过这些连接固定突起61,与形成于前轴2内周上的凹痕27连接固定。另外,止转环6的内部设有与如图16所示的活塞杆3的平坦面32接合、并且起到止转功能的止转部62。此外,图中,符号7是表示为了防止棒状物8干燥、用于嵌合到后轴1的前部外侧以保持气密性的套筒盖。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棒状物输出具,下面对其组装顺序加以说明。首先,从前轴2的后方插入由较薄的筒体构成的内筒5,一直插入到将该内筒5的前端与形成于前轴2的前端部内周上的止档台阶部26相接触的程度。接着,用必要形状的前塞(图中未示出)塞住前轴2的前部21的开口,由前轴2的后方插入喷嘴,向后方慢慢提升喷嘴的同时,充填散装液。如此,散装液固化并在内筒5内形成棒状物。在充填结束后,取出上述前塞。之后,从前轴2的后方插入活塞杆3和止转环6与驱动器4的设置品。其固定方法是通过在前轴2的窗孔25上制成的所谓D切口28和形成于驱动器4上的连接固定部43进行,使之不易脱落。此时,由充填形成的棒状物8靠活塞杆3推出,因此,必须预先从前端位置向内做成组件。然后,将上述前轴组件安装到后轴1上,进而从前方盖上套筒盖7以结束组装。另外,可以使用如下方法,即,对于从前轴2的后方插入的内筒,在其插入到前轴2上前,将散装液直接充填到内筒内。即,在这种情况下,预先在内筒5的前端装上充填用前塞,由后方充填散装液,将充填后的内筒从后方装填到前轴2上。之后,由前轴组件后方压入并固定活塞组件,安装后轴1,加套筒盖7,以结束组装。此外,除套筒盖7之外的所有部件组装后,也可使前轴2向上、从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棒状物输出具,其特征在于,构成用于输出棒状物的输出机构的活塞杆设置在支承着基本上为棒状物全体的内筒内,同时,在所述活塞杆后退时,使棒状物与内筒一起后退。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野口芳男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寿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