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能系统超结构模型、建模方法、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42567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3 0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供能系统超结构模型、建模方法、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其方法包括:将至少一种一次能源输入,每种一次能源通过一次能源分配系数分配能源量到能源生产单元,所述能源生产单元将一次能源生产为至少一种二次能源;每种二次能源通过二次能源分配系数分配能源量到能源转换单元,所述能源转换单元将二次能源生产为至少一种终端能源;将终端能源输出给储能单元或终端用户。采用该技术方案在保证终端用能需求的前提下,协调众多设备的启停或变负荷运行,达到最佳的运行效益,具有较好的普遍适用性、经济性和合理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供能系统超结构模型、建模方法、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本专利技术涉及能源供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能互补与协同的分布式供能系统的超结构模型、建模方法、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向低碳化、无碳化的方向发展,以天然气、生物质等为主要一次能源,因地制宜,融入当地可获得的可再生能源,通过高效的冷热电联供方式满足终端各种用能需求的多能互补与协同的分布式供能系统将成为能源工程领域研究和应用的重点,近年来国内外都在大力推动。由于一次输入能源的清洁化转变及储能技术的应用,多能互补与协同的分布式供能系统将变的越发复杂,特别是储能设备的加入虽然能够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但也使得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如何建立多能互补与协同的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基本架构,在保证终端用能需求的前提下,系统如何确定系统的装机容量及协调众多设备的启停或变负荷运行,达到最佳的运行效益,这些都是目前设计分布式供能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各种一次能源转换技术的集成运用、各种转换方式组合,构建一个协调能源生产、能源转换和储能能量等环节中的能量流动关系和能量平衡约束关系等的基本架构,设计科学、合理的多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多能互补与协同分布式供能系统的超结构模型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至少一种一次能源输入,每种一次能源通过一次能源分配系数分配能源量到能源生产单元,所述能源生产单元将一次能源生产为至少一种二次能源;每种二次能源通过二次能源分配系数分配能源量到能源转换单元,所述能源转换单元将二次能源生产为至少一种终端能源;将终端能源输出给储能单元或终端用户。

【技术特征摘要】
1.多能互补与协同分布式供能系统的超结构模型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至少一种一次能源输入,每种一次能源通过一次能源分配系数分配能源量到能源生产单元,所述能源生产单元将一次能源生产为至少一种二次能源;每种二次能源通过二次能源分配系数分配能源量到能源转换单元,所述能源转换单元将二次能源生产为至少一种终端能源;将终端能源输出给储能单元或终端用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能互补与协同分布式供能系统的超结构模型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能源生产单元中每种二次能源的逐时能量平衡约束的数学模型如下:式中:为i时刻一次能源k的输入量;—设备L生产二次能源m的逐时功率;m—二次能源的类型;μk,L,i—一次能源分配系数,表示在i时刻,一次能源k用于设备L的比例;—设备L生产二次能源m的能源效率;—设备L在预设时间段内生产二次能源m的总量;—预设时间段内一次能源k转换为二次能源m的总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能互补与协同分布式供能系统的超结构模型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能源转换单元中每种终端能源的逐时能量平衡约束的数学模型如下:式中:—预设时间段内终端用能n的输出量;—预设时间段内二次能源m输入能换设备的量;n—终端能源的类型;γm,M,i—二次能源分配系数,表示二次能源m用于设备M的比例;—能源转换设备M将二次能源m转化为终端用能n的能源转换效率;ηl—组合设备中单个设备的效率;—i时刻终端用能n的输出功率。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能互补与协同分布式供能系统的超结构模型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单元中的每种终端能源逐时能量平衡约束的数学模型如下:式中:—预设时间段内能源转化设备输出终端用能n的总量;ΔWN,i—预设时间段内储能设备的净储能量;—预设时间段内用户对终端用能n的需求量;—预设时间段内n种终端能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晓彤廖宇峰何吉彪刘育权熊文王莉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