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齿圈跨棒距检测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2455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3 08: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齿厚测量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齿圈跨棒距检测仪,在安装座上增设了前后对称的第一辅助板和第二辅助板,第一辅助板和第二辅助板同时在模具上加工,能够保证第一辅助板和第二辅助板的侧面B在同一平面上,检测时第一辅助板和第二辅助板贴合在齿圈端面上,贴合面平整,保证测量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齿圈跨棒距检测仪
本技术涉及齿厚测量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内齿圈跨棒距检测仪。
技术介绍
跨棒距是表示齿厚的一个间接参数,用两根小圆棒卡在相对的齿槽里,测量其外缘的尺寸,这就是跨棒距M,这个小圆棒称为节圆棒。注意节圆棒要与齿面节圆处相切。如图1所示,是现有的内齿圈跨棒距检测装置,第一测量棒11通过螺钉固定安装在安装座2上,第二测量棒12滑动安装在安装座2上,通过按压手柄,能够调节第二测量棒12在安装座2上滑动的位置,内齿圈跨棒距检测装置测量齿圈1内径时,第一测量棒11和第二测量棒12卡入齿圈1内圈,第一测量棒11和第二测量棒12的水平面A均和齿圈1的端面相贴合,由于第一测量棒11的水平面A和第二测量棒12的水平面A,在加工是存在误差,容易不在同一平面内,导致和齿圈1的端面贴合时发生倾斜等现象,影响测量结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内齿圈跨棒距检测装置和齿圈的端面贴合度不佳,影响测量精度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内齿圈跨棒距检测仪。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齿圈跨棒距检测仪,包括第一测量棒、第二测量棒和安装座,第一测量棒和第二测量棒安装在安装座的一侧,安装座的另一侧设置有控制手柄,安装座的端部安装有刻度表,第一测量棒和第二测量棒均为L形,第一测量棒和第二测量棒均分为水平部和竖直部,第一测量棒的水平部固定安装在安装座一侧,第二测量棒的水平部滑动安装在安装座的一侧,控制手柄能够调节第二测量棒的水平部的滑动位置,内齿圈跨棒距检测仪还包括固定安装在安装座一侧的第一辅助板和第二辅助板,第一辅助板和第二辅助板均呈L形,设定安装座设有刻度表的一端为前端,第一辅助板位于第一测量棒的后侧,第二辅助板位于第二测量棒的前侧,第一辅助板和第二辅助板朝外的侧面B在同一平面上。本技术的内齿圈跨棒距检测仪,在安装座上增设了前后对称的第一辅助板和第二辅助板,第一辅助板和第二辅助板同时在模具上加工,能够保证第一辅助板和第二辅助板的侧面B在同一平面上,检测时第一辅助板和第二辅助板贴合在齿圈端面上,贴合面平整,保证测量精度。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第一辅助板和第二辅助板均分为水平部和竖直部,第一辅助板的竖直部和安装座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一测量棒的水平部设置在第一辅助板的水平部和安装座的一侧之间,第二辅助板的竖直部和安装座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二测量棒的水平部设置在第二辅助板的水平部和安装座的一侧之间,第一辅助板和第二辅助板的水平部的外侧面为齿圈端面基准面。该基准面和侧面B相同。所述安装座的一侧开设有T形槽,第一测量棒、第二测量棒、第一辅助板和第二辅助板上均设置有T形块,T形块和T形槽相配合。第一测量棒、第一辅助板和第二辅助板通过T形块在T形槽内滑动到需要的位置后,然后用螺钉固定,第二测量棒由控制手柄控制其滑动的位置。为了便于拿取检测仪,所述安装座的另一侧还设置有把手。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内齿圈跨棒距检测仪,在安装座上增设了前后对称的第一辅助板和第二辅助板,第一辅助板和第二辅助板同时在模具上加工,能够保证第一辅助板和第二辅助板的证侧面B在同一平面上,检测时第一辅助板和第二辅助板贴合在齿圈端面上,贴合面平整,保证测量精度。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内齿圈跨棒距检测装置的使用状态图。图2是本技术最优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齿圈,11、第一测量棒,12、第二测量棒,2、安装座,3、控制手柄,4、刻度表,41、第一辅助板,42、第二辅助板,5、把手。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2所示,是本技术最优实施例,一种内齿圈跨棒距检测仪,包括第一测量棒11、第二测量棒12和安装座2,第一测量棒11和第二测量棒12安装在安装座2的一侧,安装座2的另一侧设置有控制手柄3,安装座2的端部安装有刻度表4,第一测量棒11和第二测量棒12均为L形,第一测量棒11和第二测量棒12均分为水平部和竖直部,第一测量棒11的水平部固定安装在安装座2的一侧,第二测量棒12的水平部滑动安装在安装座2的一侧,控制手柄3能够调节第二测量棒12的水平部的滑动位置,内齿圈跨棒距检测仪还包括固定安装在安装座2一侧的第一辅助板41和第二辅助板42,第一辅助板41和第二辅助板42均呈L形,设定安装座2设有刻度表4的一端为前端,第一辅助板41位于第一测量棒11的后侧,第二辅助板42位于第二测量棒12的前侧,第一辅助板41和第二辅助板42朝外的侧面B在同一平面上。第一辅助板41和第二辅助板42均分为水平部和竖直部,第一辅助板41的竖直部和安装座2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一测量棒11的水平部设置在第一辅助板41的水平部和安装座2的一侧之间,第二辅助板42的竖直部和安装座2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二测量棒12的水平部设置在第二辅助板42的水平部和安装座2的一侧之间,第一辅助板41和第二辅助板42的水平部的外侧面为齿圈端面基准面。安装座2的一侧开设有T形槽,第一测量棒11、第二测量棒12、第一辅助板41和第二辅助板42上均设置有T形块,T形块和T形槽相配合。第一测量棒11、第一辅助板41和第二辅助板42通过T形块在T形槽内滑动到需要的位置后,然后用螺钉固定,第二测量棒12由控制手柄3控制其滑动的位置。安装座2的另一侧还设置有把手5。如图2所示,第一测量棒11通过螺钉固定安装在安装座2上,第二测量棒12滑动安装在安装座2上,内齿圈跨棒距检测仪测量齿圈1内径时,第一测量棒11和第二测量棒12卡入齿圈1内圈,第一测量棒11抵靠在齿圈1的内圈上,通过按压控制手柄3,能够调节第二测量棒12和第一测量棒11之间的距离,最终使得第二测量棒12也抵靠在齿圈1上,第二测量棒12和第一测量棒11呈180°对称,第二测量棒12的调整幅度不会太大,因此始终能够保证第一辅助板41的水平部和第二辅助板42的水平部的外侧的基准面(即侧面B)和齿圈1的端面贴合,由于第一辅助板41的水平部和第二辅助板42的水平部的基准面加工时统一加工的,能够保证在同一平面上,因此,检测时第一辅助板41和第二辅助板42贴合在齿圈1端面上,贴合面平整,保证测量精度。图1(除去齿圈1)和图2中的视角的仰视图正好能够看到侧面B和水平面A。以上述依据本技术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技术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技术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齿圈跨棒距检测仪,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测量棒(11)、第二测量棒(12)和安装座(2),第一测量棒(11)和第二测量棒(12)安装在安装座(2)的一侧,安装座(2)的另一侧设置有控制手柄(3),安装座(2)的端部安装有刻度表(4),第一测量棒(11)和第二测量棒(12)均为L形,第一测量棒(11)和第二测量棒(12)均分为水平部和竖直部,第一测量棒(11)的水平部固定安装在安装座(2)的一侧,第二测量棒(12)的水平部滑动安装在安装座(2)的一侧,控制手柄(3)能够调节第二测量棒(12)的水平部的滑动位置,内齿圈跨棒距检测仪还包括固定安装在安装座(2)一侧的第一辅助板(41)和第二辅助板(42),第一辅助板(41)和第二辅助板(42)均呈L形,设定安装座(2)设有刻度表(4)的一端为前端,第一辅助板(41)位于第一测量棒(11)的后侧,第二辅助板(42)位于第二测量棒(12)的前侧,第一辅助板(41)和第二辅助板(42)朝外的侧面B在同一平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齿圈跨棒距检测仪,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测量棒(11)、第二测量棒(12)和安装座(2),第一测量棒(11)和第二测量棒(12)安装在安装座(2)的一侧,安装座(2)的另一侧设置有控制手柄(3),安装座(2)的端部安装有刻度表(4),第一测量棒(11)和第二测量棒(12)均为L形,第一测量棒(11)和第二测量棒(12)均分为水平部和竖直部,第一测量棒(11)的水平部固定安装在安装座(2)的一侧,第二测量棒(12)的水平部滑动安装在安装座(2)的一侧,控制手柄(3)能够调节第二测量棒(12)的水平部的滑动位置,内齿圈跨棒距检测仪还包括固定安装在安装座(2)一侧的第一辅助板(41)和第二辅助板(42),第一辅助板(41)和第二辅助板(42)均呈L形,设定安装座(2)设有刻度表(4)的一端为前端,第一辅助板(41)位于第一测量棒(11)的后侧,第二辅助板(42)位于第二测量棒(12)的前侧,第一辅助板(4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道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南鹏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