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天津大学专利>正文

锂离子电池用硅/中间相碳微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393376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0 04: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用硅/中间相碳微球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将中温沥青与纳米硅粉混合均匀后,升温至沥青熔化后,然后升温至400‑450℃下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自然降温;洗涤,分离,干燥;得到未炭化的硅/中间相碳微球复合物;在高温炉中,将制得的硅/中间相碳微球以1~3℃/min的升温速率升至200‑300℃稳定化,再以1~3℃/min的升温速率升至800~1100℃进行炭化处理,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获得锂离子电池用硅/中间相碳微球复合材料。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采用的原料价格低廉,不需要加入表面活性剂和分散介质,易于规模化工业生产。用于锂离子电池,具有高容量、高稳定性和长循环寿命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锂离子电池用硅/中间相碳微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硅/中间相碳微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技术。
技术介绍
随着新兴的电子设备和电动车的发展与进步,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及超级电容器等能源存储与转化设备的研究引起了广大科学家的兴趣。其中,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能量密度大、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安全性能好、工作电压高、工作温度范围宽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自锂离子电池商业化以来,石墨负极材料以其低工作电压和高稳定性的优势得到了普遍的应用。然而,石墨负极材料的理论容量只有372mAhg-1,越来越不能满足当前锂离子电池高容量的需求。因此,开发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是当前锂离子电池发展的重要方向。硅与锂离子可以发生合金化反应,其理论储锂容量为4200mAhg-1,远远高于石墨负极材料,因此硅材料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然而硅负极材料在电池充放电的过程中会产生300%的体积效应,导致硅颗粒的粉碎、SEI膜的持续增长和循环性能变差。因此,将纳米硅颗粒嵌入碳材料中合成一种硅碳复合材料,既能使硅的高容量的优势得以应用,又能通过碳骨架的支撑作用来缓解硅体积效应引起的颗粒粉碎,从而获得高容量、高稳定性和长循环寿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CN106505200A公开了一种碳纳米管/石墨烯/硅复合锂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用以克服硅负极在电化学储锂过程中剧烈的体积效应、难以形成稳定的表面固体电解质膜及其本征电导率低导致其电循环性能差的缺陷。然而,该方法采用的原料比较昂贵,生产成本较高。CN106299277A公开了采用纳米硅粉与石墨复合,再采用沥青包覆制备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方法。该方法对纳米硅进行沥青软化包覆,可避免硅颗粒与电解液直接接触,减缓容量衰减速度,同时缩短了锂离子的扩散路径,保证了电极材料的电子传导。但是该材料的制备的工艺较为复杂,生产过程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CN106207142A公开了一种采用喷雾干燥造粒技术制备聚酰亚胺包覆纳米硅颗粒粉末的方法,将聚酰亚胺包覆纳米硅颗粒粉末与粉碎后的石墨材料粉末混合,制得硅碳复合负极材料。该生产方法简单,但是存在生产过程能耗高、收率偏低等问题。因此,现有的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用硅/中间相碳微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具有过程简单、能耗低和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的特点。以该方法制得的硅/中间相碳微球复合材料,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时表现出了较高的电池比容量及长循环寿命。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加以实现的: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用硅/中间相碳微球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中温沥青与纳米硅粉混合均匀后,投放到反应釜中升温至沥青熔化后,搅拌,然后升温至400-450℃下进行热缩聚反应,反应结束后自然降温;(2)取出步骤(1)中的反应产物,用洗油洗涤,离心分离;然后用甲苯洗涤,干燥;得到未炭化的硅/中间相碳微球复合物;(3)在高温炉中,将步骤(2)制得的硅/中间相碳微球以1~3℃/min的升温速率升至200-300℃稳定化,再以1~3℃/min的升温速率升至800~1100℃进行炭化处理,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获得锂离子电池用硅/中间相碳微球复合材料。所述步骤(1)中将中温沥青与纳米硅粉质量比为15-25:1。所述步骤(1)中反应釜中升温100-140℃使沥青熔化。所述步骤(1)中搅拌20-40min。所述步骤(1)中缩聚反应6-8h。所述步骤(2)中用3-5倍质量的洗油洗涤步骤(1)中的反应产物。所述步骤(2)中干燥温度80-120℃,干燥8-12h。所述步骤(3)中稳定化0.5-1.5h,炭化处理1-3h。本专利技术制备硅/中间相碳微球复合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将复合材料与导电炭黑以及粘结剂聚偏氟乙烯以8:1:1的质量比混合均匀,调浆,在铜箔集流体上涂膜,干燥后冲片制备成极片;将所制得的极片作为一极,金属锂为对电极,1mol/LLiPF6的EC/DEC混合液为电解液(其中EC/DEC的体积比为1:1),Celgard2400聚丙烯薄膜为隔膜,装配成扣式模拟电池CR2430,测得在50-100mA/g的电流密度下首次可逆容量达400-450mAh/g,以100-200mA/g的电流密度充放电100-200个循环后容量仍高达300-500mAh/g,容量保持率为75-95%。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中采用的原料价格低廉,来源丰富;制备过程不需要加入表面活性剂和分散介质,降低了制备难度,制备装置简单;生产成本低,易于实现规模化工业生产。该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具有高容量、高稳定性和长循环寿命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制备的硅/中间相碳微球的扫描电镜照片。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制备的硅/中间相碳微球的XRD图。图3是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制备的硅/中间相碳微球制成锂离子电池负极后的恒流充放电性能曲线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专利技术,但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11.称取280g考伯斯中温沥青(软化点88℃)与18.7g纳米硅(中温沥青与纳米硅粉质量比为15:1)粉置于粉碎机中,经过粉碎混合均匀后投放到反应釜中,升温至100℃,待沥青熔化后,高速搅拌40min,使纳米硅粉均匀分散到沥青中;继续升温至400℃,进行热缩聚反应8h,自然降至室温;2.取出步骤1中的反应产物,用3倍质量的洗油洗涤,离心分离;进一步用甲苯洗涤,然后在80℃烘箱中干燥12h,得到未炭化的硅/中间相碳微球复合物;3.将步骤2中得到的硅/中间相碳微球复合物称取1g后置于高温炉中,首先以2℃/min的升温速率升至200℃稳定化0.5h,再以1℃/min的升温速率升至800℃炭化1h,降至室温后获得0.93g锂离子电池用硅/中间相碳微球复合负极材料;4.取步骤3制得的0.1g该硅/中间相碳微球复合负极材料,与导电炭黑以及粘结剂聚偏氟乙烯以8:1:1的质量比混合均匀,调浆,在铜箔集流体上涂膜,干燥后冲片制备成极片;将所制得的极片作为一极,金属锂为对电极,1mol/LLiPF6的EC/DEC混合液为电解液(其中EC/DEC的体积比为1:1),Celgard2400聚丙烯薄膜为隔膜,装配成扣式模拟电池CR2430;测得该硅/中间相碳微球复合负极材料在50mA/g的电流密度下首次可逆容量达438.7mAh/g;以100mA/g的电流密度充放电100个循环后容量仍高达388.2mAh/g,容量保持率为88.5%。实施例21.称取280g考伯斯中温沥青(软化点88℃)与11.2g纳米硅粉(中温沥青与纳米硅粉质量比为25:1)置于粉碎机中,经过粉碎混合均匀后投放到反应釜中,升温至140℃,待沥青熔化后,高速搅拌20min,使纳米硅粉均匀分散到沥青中;继续升温至430℃,进行热缩聚反应7h,自然降至室温;2.取出步骤1中的反应产物,用5倍质量的洗油洗涤,离心分离;进一步用甲苯洗涤,然后在120℃烘箱中干燥8h,得到未炭化的硅/中间相碳微球复合物;3.将步骤2中得到的硅/中间相碳微球复合物称取1g后置于高温炉中,首先以3℃/min的升温速率升至250℃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用硅/中间相碳微球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中温沥青与纳米硅粉混合均匀后,投放到反应釜中升温至沥青熔化后,搅拌,然后升温至400‑450℃下进行热缩聚反应,反应结束后自然降温;(2)取出步骤(1)中的反应产物,用洗油洗涤,离心分离;然后用甲苯洗涤,干燥;得到未炭化的硅/中间相碳微球复合物;(3)在高温炉中,将步骤(2)制得的硅/中间相碳微球以1~3℃/min的升温速率升至200‑300℃稳定化,再以1~3℃/min的升温速率升至800~1100℃进行炭化处理,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获得锂离子电池用硅/中间相碳微球复合材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用硅/中间相碳微球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中温沥青与纳米硅粉混合均匀后,投放到反应釜中升温至沥青熔化后,搅拌,然后升温至400-450℃下进行热缩聚反应,反应结束后自然降温;(2)取出步骤(1)中的反应产物,用洗油洗涤,离心分离;然后用甲苯洗涤,干燥;得到未炭化的硅/中间相碳微球复合物;(3)在高温炉中,将步骤(2)制得的硅/中间相碳微球以1~3℃/min的升温速率升至200-300℃稳定化,再以1~3℃/min的升温速率升至800~1100℃进行炭化处理,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获得锂离子电池用硅/中间相碳微球复合材料。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1)中将中温沥青与纳米硅粉质量比为15-25: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1)中反应釜中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成扬焦妙伦于宝军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