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新达专利>正文

一种改良的液压铰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8196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改良的液压铰链,包括一底座、一主体和一固定件,铰链上安装有一扭簧,其特征在于:主体内安装有一液压缓冲器,缓冲器包括一缸体、一活塞和活塞杆,缸体的两端设有一前座和一后座,活塞上成形有一环形凹槽,凹槽内安装有一环形圈,凹槽的两侧壁上设有大小不同的通孔,环形圈与凹槽之间设有允许液体流通的间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缸体中的液压油通过活塞上的通道流动时有阻力,产生缓冲效果,将活塞杆的运动速度降低,达到自动缓慢关闭的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缓冲装置仅起缓冲作用,无须蓄积复位力,其制造方便,成本比较低;其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活塞的凹槽的两个侧面设有大小不同的通孔,能够实现打开铰链时受到的阻力比较小,关闭铰链时受到的阻力比较大,更好的适用铰链工作的需要。(*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安装在家具上的铰链,尤其涉及一种带有缓冲装置的铰链。
技术介绍
目前业内推出的烟斗型铰链存在着关闭至60度时快速关闭,产生很强的冲击力,使门发出较大响声,形成了刺耳的噪声干扰。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也提出了一些方案,如中国专利号为02231289.7的技术专利,提供了一种铰链装置,用以将一板件可旋摆地安装在一框件上,所述铰链装置包括一固定在框件上的固定座、一固定在板件上的旋转座、一枢接在固定座与旋转座间的衔接件、一枢接在固定座与旋转座间的内侧的定位件,及一具有一安装在固定座中的气油压缸的缓冲件,所述气油压缸具有一枢接在所述定位件的后端外侧上的缸轴,当板件被拉开而旋转离开所述框件时,可带动使气油压缸蓄积一复位弹力,并当板件被抵推以关门时,可借由气油压缸的复位弹力,协助板件自动且缓冲地复位至框件处。上述专利虽然能够使所述铰链缓慢复位,但其复位力是由气油压缸蓄积,因此,气油压缸需具有较高地精度,加工比较复杂,制造成本过高;其次,当气油压缸使用时间过长,其复位力就会减小,甚至消失,使用寿命过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利用液体进行缓冲的铰链,本铰链具有比较好的缓冲效果。按照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改良的液压铰链,包括一底座、一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铰链主体和一与所述主体相铰接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与所述主体之间通过一顶弯板和一底弯板连接在一起,所述顶弯板的一端和所述底弯板的一端通过销与所述固定件铰接在一起,所述顶弯板的另一端和所述底弯板的另一端与所述主体铰接在一起,所述顶弯板和所述主体之间安装有一扭簧,所述主体内安装有一液压缓冲器,所述缓冲器包括一缸体、一安装在所述缸体内的活塞和活塞杆,所述缸体的两端设有一前座和一后座,所述活塞将所述缸体分成前后两个腔室,所述活塞上成形有一环形凹槽,所述凹槽内安装有一环形圈,所述凹槽的靠近所述前座一侧壁上设有一通孔,所述凹槽的另一侧壁上设有一直径小于所述通孔直径的通孔,所述环形圈与所述凹槽之间设有允许液体流通的间隙,所述活塞杆的一端穿过所述前座,其另一端伸入所述后座的空腔中,所述底弯板与所述主体相铰接的一端具有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端头与所述活塞杆穿过前座的一端相铰接。按照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改良的液压铰链还具有如下附属技术特征所述活塞杆与所述后座相配合的一端成形有一轴向孔,所述轴向孔的空腔通过设在所述活塞杆上的一进油孔与所述缸体内的空腔相通,所述轴向孔的外端安装有一封珠。所述活塞的一侧面设有一垫板,所述垫板上成形有多条槽道,所述垫板与所述活塞之间设有一环形内圈。所述活塞杆中部设有两条环槽,所述活塞通过安装在所述环槽内的挡圈固定在所述活塞杆上。所述活塞杆的一端设有一连接架,其通过所述连接架与所述底弯板的延伸部的端头相铰接。所述前座和所述后座的内侧设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的内侧设有密封隔板。所述缸体上成形有向内突起的第一定位凸筋、第二定位凸筋和第三定位凸筋,所述第一定位凸筋和所述第二定位凸筋能够对所述密封隔板进行定位,所述第三定位凸筋能够能够卡入成形在所述后座上的凹槽内。所述缓冲器的底座通过其上的一铰接孔与所述主体铰接在一起。所述销为一U形销。所述主体上安装有多个间距调节螺丝。按照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改良的液压铰链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优点首先,本技术缸体中的液压油通过活塞上的通道流动时有阻力,产生缓冲效果,将活塞杆的运动速度降低,减少关闭门扇的冲击力,达到自动缓慢关闭的效果,同时,铰链由扭簧进行复位,因此,本技术的缓冲装置仅起缓冲作用,无须蓄积复位力,其制造方便,成本比较低;其次,本技术的活塞的凹槽的两个侧面设有大小不同的通孔,能够实现打开铰链时受到的阻力比较小,关闭铰链时受到的阻力比较大,更好的适用铰链工作的需要;再次,活塞杆上设有轴向孔,通过轴向孔可以向缸体内加油,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同时起到过载卸压作用;最后,所述前座和后座的内侧设有隔板,增加了缸体内腔的强度,同时对缸体起到支撑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打开状态剖视图,图中示出打开状态时各部分的连接关系。图2是本技术关闭状态剖视图,图中示出关闭状态时各部分的连接关系。图3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中液压缓冲器打开状态的剖视图,图中示出液压缓冲器打开状态时的内部结构。图5是本技术中液压缓冲器关闭状态的剖视图,图中示出液压缓冲器关闭状态时的内部结构。图6是图4中A处放大图。图7是图4中的缸体放大图。图8是图4中的活塞杆的放大图。图9是图4中的活塞的放大图。图10是图4中的垫板的主视图。图11是图4中的后座的主视图。图12是本技术中液压缓冲器中活塞向右运动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中示出关闭时液压油的流动方向。图13是本技术中液压缓冲器中活塞向左运动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中示出打开时液压油的流动方向。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至13,按照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包括一底座1、一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的铰链主体2和一与所述主体2相铰接的固定件3,所述固定件3与所述主体2之间通过一顶弯板31和一底弯板32连接在一起,所述顶弯板31的一端311和所述底弯板32的一端321通过U形销33与所述固定件3铰接在一起,所述顶弯板31的另一端312和所述底弯板32的另一端322与所述主体2铰接在一起,所述顶弯板31和所述主体2之间安装有一扭簧4,所述主体2内安装有一液压缓冲器5,所述缓冲器5包括一缸体51、一安装在所述缸体51内的活塞52和活塞杆53,所述缸体51的两端设有一前座54和一后座55,所述活塞52将所述缸体51分成前后两个腔室,所述活塞52上成形有一环形凹槽522,所述凹槽522内安装有一环形圈523,所述凹槽522的靠近所述前座54一侧壁526上设有一通孔521,所述凹槽522的另一侧壁526上设有一直径小于所述通孔521直径的通孔528,所述环形圈523与所述凹槽522之间设有允许液体流通的间隙591、592,所述活塞杆53的一端531穿过所述前座54,其另一端532伸入所述后座55的空腔551中,所述底弯板32与所述主体2相铰接的一端322具有一延伸部323,所述延伸部323的端头324与所述活塞杆53穿过前座54的一端531相铰接。本技术缸体51空腔中装有液压油,当所述活塞52和所述活塞杆53运动时,缸体51内的液压油通过所述活塞52上的通道流动时有阻力,产生缓冲效果,将活塞杆53的运动速度降低,减少关闭的冲击力,达到自动缓慢关闭的效果。本技术通过安装在所述顶弯板31和所述主体2之间的扭簧4进行复位,因此,所述缓冲器5仅起缓冲作用,而无须蓄积复位力,所述缓冲器5的结构简单,使用寿命比较长。同时,本技术的铰链打开时,所述缓冲器5关闭;当所述铰链关闭时,所述缓冲器5打开。因此,本技术的所述活塞52具有上述结构,能够使所述活塞52带动所述活塞杆53向外伸展时速度很慢,起到缓冲的作用。而当所述活塞52带动所述活塞杆53向内收缩时运动速度比较快,使铰链打开时,减少缓冲器5的阻尼作用,方便打开。参见图6,本技术中的环形圈523的厚度小于所述凹槽522的宽度。因此,所述环形圈523与所述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良的液压铰链,包括一底座(1)、一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的铰链主体(2)和一与所述主体(2)相铰接的固定件(3),所述固定件(3)与所述主体(2)之间通过一顶弯板(31)和一底弯板(32)连接在一起,所述顶弯板(31)的一端(311)和所述底弯板(32)的一端(321)通过销(33)与所述固定件(3)铰接在一起,所述顶弯板(31)的另一端(312)和所述底弯板(32)的另一端(322)与所述主体(2)铰接在一起,所述顶弯板(31)和所述主体(2)之间安装有一扭簧(4),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2)内安装有一液压缓冲器(5),所述缓冲器(5)包括一缸体(51)、一安装在所述缸体(51)内的活塞(52)和活塞杆(53),所述缸体(51)的两端设有一前座(54)和一后座(55),所述活塞(52)将所述缸体(51)分成前后两个腔室,所述活塞(52)上成形有一环形凹槽(522),所述凹槽(522)内安装有一环形圈(523),所述凹槽(522)的靠近所述前座(54)一侧壁(526)上设有一通孔(521),所述凹槽(522)的另一侧壁(529)上设一有一直径小于所述通孔(521)直径的通孔(528),所述环形圈(523)与所述凹槽(522)之间设有允许液体流通的间隙(591、592),所述活塞杆(53)的一端(531)穿过所述前座(54),其另一端(532)伸入所述后座(55)的空腔(551)中,所述底弯板(32)与所述主体(2)相铰接的一端(322)具有一延伸部(323),所述延伸部(323)的端头(324)与所述活塞杆(53)穿过前座(54)的一端(531)相铰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新达
申请(专利权)人:林新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