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开闭装置中的开闭稳定机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37633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门开闭装置中的开闭稳定机构,其特征在于:它还设置有将前端侧与解除杆一端相配合的配合突片可自由摆动地配置在解除杆的摆动区域内、外之间,同时,将配合突片向摆动区域内侧施压的施压部件,另外,在后门上配置有车门开闭时其前端与中心柱的一侧相接触而朝后门内部方向进行挤压的挤压销,该挤压销与配合突片相连接。(*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由驾驶席近傍的操作杆传递操作力,由连杆连接,实现向安装在后门上的解锁装置中传递操作力的圆滑化性,同时,实现对自由摆动地安装在中心柱上的后门开闭限度进行调整的车门控制杆的动作轻量化的车门开闭装置中的开闭稳定机构。以往,作为这种车门开闭装置中的解锁装置,如图7所示,人们所知的是,在基端与接操作杆连接并可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的连杆a的另一端上所设置的配合销g,可自由滑动地连接在后门内表面上所设置的连接板c的长孔d中,缆索e与门锁装置连接,可自由摆动的解除杆f的一端与缆索e相连、另一端与连杆a的端部相接触,并设置成向非作动方向施压结构。在这样的车门开闭装置中,连杆a的配合销g在连接板c的长孔d内移动进行锁定,之后后门b开启,但是,由于在锁定后连杆a的配合销g也可以在长孔d内自由移动,因而,在打开后门b的状态下进行随后的操作时会出现下述问题①在进一步的开启操作途中,当从开启后门b向锁定操作变更时,直到连杆a的配合销g在长孔d内进行后退移动时,才进行后门b的锁定动作。②在锁定途中停止操作时,由于锁定途中的后门b存在着朝锁定方向的惯性力,使具有长孔g的连接板c相对于连杆a的配合销g前进地移动,之后后退地移动,使后门b处于停止状态。③在全部打开时,全开的反作用力引起后门b锁定方向的惯性力发生,与上述②的情况一样,也会引起后门b的只有长孔d部分的连接板c相对于连杆a往复运动。其结果是,后门b的动作与操作杆的操作动作不完全一致,从而出现损害开闭操作的感觉并使后门b的动作稳定性恶化的缺点。另外,关于中心柱k与后门b的连接结构,如图10所示,在长条状的控制杆i预定部位的上下位置突出地形成有配合突起j、j’,将长条状的控制杆i的一端可自由转动地装在中心柱k上,同时在其另一端固定有挡块m,将该控制杆i可自由进退地贯通插入安装于后门b内部的盖体n的内部中央,在该盖体n内可上下自由滑动地配设着枢装有位于控制杆i上下侧的滚子o、o’的挟持体p、p’。在该上下一对挟持体p、p’与盖体n的上下面之间分别压入弹簧q、q’。这种控制机构的作用是通过操作杆(图中未示)来开闭门,由此使控制杆i穿过前后方向(与中心柱k相对的方向)移动,例如,门开启时,控制杆i的配合突起j、j’在盖体n内移动,同时分别从下、下挤压挟持体p、p’。其结果是形成了对应于配合突起j、j’的高度h(突出量)的扩大的插通路r,该插通路r在配合突起j、j’朝盖体n的外方移动时,因弹簧q、q’的弹力而变小,由挟持体p、p’将控制杆i挟持固定,维持住后门b的开启状态。结果是,在后门b开闭时,由于控制杆i的配合突起j、j’在盖体n内朝外侧移动,必须用比弹簧q、q’的弹力要大的力并用手来操作操作杆,因而必须要有很大的操作力,而且由于操作杆上传递了强弱不同的操作力,使得后门b的开闭操作不能平稳地进行,对于坐在驾驶席上的驾驶者来说不得不经常用别扭的姿势并用手动进行后门b的开启和锁定两种操作。在上述解锁装置的缺点与门控制杆机构的缺点重复时,就会使由驾驶者对操作杆操作的操作性进一步恶化。例如,在从开启操作向锁定操作进行操作变更时,直到长孔部分移动结束都不能进行锁定操作,因而存在着瞬时的不响应,另一方面,在控制机构中,根据相对于配合销g的配合突起j、j’的位置,即,根据配合突起j、j’顶部通过的前后进行操作变更,必须有更大的操作力,这会引起响应性进一步恶化。此外,在停止锁定操作,因后门b的惯性力而损害稳定性时,在控制机构中的配合突起j、j’的顶部前后产生了锁定方向或开启方向的作用,两者相争时在操作杆上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反作用力,该力增大时,操作者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因而具有使稳定性大幅度降低的缺点。另外,在开启停止,后门上产生反作用力(锁定力)时,在控制机构中配合突起j、j’的位置相对于配合销g处于大幅度倾斜的位置时,配合销g对控制杆i的作用朝着锁定方向,两者的作用重复,从而具有更进一步损害后门b稳定性的缺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门开闭装置的开闭稳定机构,它带有让后门按照操作杆的运动而动作、使操作感觉良好并能提高操作稳定性的门晃动防止机构,以及减轻操作杆的操作力并减小该操作力的强弱变化的控制机构,通过两者协同动作能够确保操作杆整体的追踪稳定性。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以往技术中存在的操作感觉和操作稳定性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在门锁定状态时能解除解除杆与配合突片的配合状态,使解除杆通过连杆自由操作,在锁定后开闭门时,使配合片与朝非作动方向施压的解除杆相配合并使解除杆和连杆处于固定状态的门晃动防止机构。另外,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以往技术中存在的必须使操作力很大且不同的问题,提供一种将控制杆的表面做成非凹凸形式,并形成预定尺寸一半以下的凹凸状态,从而使操作杆的操作性良好的控制机构。这样,本专利技术能够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车门开闭装置的开闭稳定机构,在操作杆的操作力直接传递的解锁装置中,可以让操作力平稳传递,并且让后门的操作动作稳定圆滑,使操作感觉良好并提高了操作稳定性。图1是本专利技术车门开闭装置中开闭稳定机构的立体图;图2是门全闭时稳定机构主要部分的正面图;图3是解除锁定时开闭稳定机构的主要部分的正面图;图4是门开闭时稳定机构主要部分的正面图;图5是开闭稳定机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6是开闭稳定机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图7是以往车门开闭装置主要部分的平面图;图8是控制机构的立体图;图9是第二控制机构的剖视图;图10是以往控制机构的剖视图、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1是车门开闭装置,车辆的中心柱SP与后门RD通过图中未示的摆动支撑部件连接,后门RD的最大开启位置由安装于车辆中心柱SP与后门RD之间的控制机构2来限制。这样,在车辆前座席FS下部的车地板3上配置有两端自由转动地支撑的曲柄杆4,在该曲柄杆4的一端立设有从驾驶席FSR一侧操作的操作杆5。另外,立设在曲柄杆4另一端的臂杆6与旋转变换机构7相连,另一方面,水平地配设在助手席FSL一侧的连接杆8的一端连接在旋转变换机构7上,通过操作杆5的摆动使连接杆8在前后方向联动。9是设置在车辆助手席FSL一侧的中心柱SP下方的直线导轨,配合销11可自由滑动地配置在沿前后水平方向形成于该直线导轨9上的滑动孔10中,同时,在该配合销11上枢装着连杆12的一端及连接杆8的另一端,连接杆8及连杆12通过直线导轨9的配合销11相连。如图1至图5所示,13是固定在车辆后门RD里面下方的安装基板,在设置于该安装基板13上的连接板14朝车内部方向水平突出的板片15上,形成有前后方向具有一定长度的长孔16,设置于连杆12另一端的配合销17贯穿插入该长孔16中,连杆12与后门RD的连接板14可自由滑动地相连。如图1至图5所示,18是锁定用解除杆,该解除杆18的一端形成缆索连接片19,另一端形成承压片20,在垂直面内通过枢支在后门RD里面的销21可自由摆动地枢装着解除杆18。这样,如图1所示,解除杆18的缆索连接片19与缆索23的另一端相连,缆索23连接在安装于后门RD的门锁装置22上,通过解除杆18的摆动对门锁装置22进行解锁(锁定)操作。另外,如图2至图6所示,解除杆18由螺旋弹簧、螺旋形板簧等施压部件25朝非作动方向施压,解除杆18上的承压片20与挤压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门开闭装置中的开闭稳定机构,所述车门开闭装置带有可自由摆动的解除杆,该解除杆将连接在操作杆上且一端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的连杆的另一端上的配合销可自由滑动地连接在设置于后门里面的连接板的长孔中,另外,该解除杆的一端与连接在门锁装置上的缆索相连接,同时,另一端与连杆端部相接触,并且被向非作动方向施压,其特征在于:它还设置有将前端侧与解除杆一端相配合的配合突片可自由摆动地配置在解除杆的摆动区域内、外之间,同时,将配合突片向摆动区域内侧施压的施压部件,另外,在后门上配置有车门开闭时其前端与中心柱的一侧相接触而朝后门内部方向进行挤压的挤压销,该挤压销与配合突片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桥万由东孝一
申请(专利权)人:东伸技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