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泥鳅与大鳞副泥鳅杂交繁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371247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9 19: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涉及一种泥鳅与大鳞副泥鳅杂交繁育方法,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亲本培育、池塘管理、人工授精与孵化、苗种培育。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方法可以提高泥鳅苗种存活率,利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培育的台♂×青♀杂交一代受精率、孵化率和存活率高、生长速度快,形态体色和口感接近泥鳅。

A Hybrid Breeding Method of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and Para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hybrid breeding method of loach and paraloach, belonging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aquaculture. The method of the invention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parent cultivation, pond management,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and hatching, and seedling cultivation. The method provided by the invention can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loach seedlings. The fertilization rate, hatching rate and survival rate of Tai_Qing_hybrid generation cultivated by the method are high, the growth speed is fast, and the shape, body color and taste are similar to loac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泥鳅与大鳞副泥鳅杂交繁育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产养殖
,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泥鳅与大鳞副泥鳅杂交繁育方法,本专利技术方法可提高泥鳅苗种存活率。
技术介绍
泥鳅是一种小型特种经济鱼类,头小,刺少,食用口感好。泥鳅营养和药用价值均较高,享有“水中人参”、“软黄金”等美称,其养生食疗功能已逐渐被大众认可。泥鳅由于产地、生活环境的不同,其品质也有一定的差异。我国土著泥鳅品种主要有泥鳅和大磷副泥鳅,前者具有较理想的体形与体色,口感较好,后者生长速度较快抗病力强。由于大鳞副泥鳅(台湾泥鳅)生长速度快、饵料系数低、抗病力强、不喜欢钻泥巴等特性,已成为我国泥鳅人工养殖主要品种,但是大鳞副泥鳅外形、肉质和口感较差,在国内大部分地区市场接受度低。我国不仅有二倍体泥鳅,还广泛分布有个体较大的四倍体泥鳅。因此,利用两种泥鳅的杂交,有望发现优势的杂交组合。另外,目前泥鳅苗种培育在实际的生产操作中时常会发生成活较低现象,尤其是水花到寸苗之间的存活率普遍在20~30%之间,加大了苗种成本。此阶段造成苗种存活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池塘管理不到位,水体中天敌没有清除彻底。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泥鳅苗种培育阶段管理方法不当,存活率低,增加了养殖成本,同时大鳞副泥鳅形态和口感均不佳,不能满足国内大部分地区消费者需求。基础上述理由,特提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泥鳅与大鳞副泥鳅杂交繁育方法,本专利技术方法可提高泥鳅苗种存活率。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泥鳅与大鳞副泥鳅杂交繁育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一)亲本培育(1)亲本池准备选择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环境安静,水质良好,土壤中性或微酸性,黄土或壤土的地方修建泥鳅和大鳞副泥鳅亲本池,面积2~3亩,池塘深度1.0~1.5m,水位保持0.6~1.0m,池底部淤泥深度15~25cm,设置排水系统,进水口高出水面20~40cm,进、排水口均设置防逃滤网;(2)清塘在放养亲本前,采用生石灰带水消毒,5d后,注新水至水深0.6~1.0m;(3)投放泥鳅亲本规格要求:宜春本地泥鳅,雌鳅体长>15cm,体重>30g,雄鳅体长体长>13cm,体重>24g;大鳞副泥鳅,雌鳅体长>20cm,体重>50g,雄鳅体长>16cm,体重>30g;亲本放养密度为雌雄各2500和5000尾/亩,泥鳅和大鳞副泥鳅分塘养殖;(二)池塘管理(1)亲本池管理亲本池做好巡塘工作,观察泥鳅摄食情况,根据天气、水质、水温调节投饵量,注意防逃防漏防敌害;在疾病易发季节,每周用聚维酮碘、驱虫散药物消毒杀虫;(2)育苗池管理在投放苗种前做好消毒杀虫工作,具体如下:投放前10d,用生石灰带水消毒,5d后注新水;投放前3d,全池泼洒吡虫啉杀虫;投放前3d,全池泼洒复合氨基酸和发酵农家肥肥水,培育浮游生物饵料;投放苗种4d后,全池泼洒吡虫啉杀虫1次;投放苗种14d后,全池泼洒吡虫啉杀虫1次;此后,每隔20d,全池泼洒吡虫啉杀虫1次;其中:所述吡虫啉的用量为每次0.2~0.6kg/亩,所述复合氨基酸的用量为4~6kg/亩,所述发酵农家肥的用量为80~120kg/亩;(三)人工授精与孵化(1)4月上旬,水温升至22~28℃,使用地笼捕捞泥鳅和大鳞副泥鳅亲本,逐条挑选发育成熟的亲鳅,发育不好的亲鳅回池继续培育,雌雄挑选比例为4:1,整个挑选过程控制在2h以内;(2)亲鳅注射泥鳅专用复方鲑鱼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雌鳅注射量为0.7mL/公斤,雄鳅用量减半,采用背部肌肉注射方法,针尖与背部肌肉呈45度角,向头部方向注入药物,注射深度0.15~0.25cm,然后将注射好催产素的亲鳅分别暂养于挂有鱼巢的孵化池中;(3)12h后,进行人工采卵受精:轻压雌鳅腹部将卵子挤入干燥的器皿中,卵子放置时间不宜过久,卵子重量达到0.8公斤后要尽快进行授精,在<25℃的低温环境下,将雄鳅的精液挤入到生理盐水中,用羽毛轻轻搅拌均匀后倒入到卵子中,用羽毛轻轻搅拌使精卵充分混合,然后加入无污染黄泥水搅拌进行脱粘处理,脱粘后受精卵转到孵化桶孵化;(4)受精卵转移到孵化桶后,开始加大水流,让受精卵随水流不断向上翻滚,水温22~28℃,26~30h后孵出鳅苗,转移至暂养池,2d后,可将泥鳅水花转移至准备好的育苗池中;(5)杂交组合为:台♂×青♀、台♀×青♂,同时台♂×台♀、青♂×青♀自交组合作为对照,其中:台:台湾泥鳅,大鳞副泥鳅;青:青鳅,宜春本地泥鳅;(四)苗种培育使用塑料充氧袋装好鳅苗,运到育苗池后,将装苗袋漂浮于水中,30min后,向袋内灌池水,让鳅苗自动游出,水花投放密度为60万尾/亩;放苗时间:以上午9~10时为宜;放苗后1~7d,每天早上、中午和傍晚投喂适量豆浆、奶粉和蛋黄;放苗8d后,每天早上、中午和傍晚投喂豆浆、奶粉和泥鳅专用粉料,豆浆和奶粉投喂量逐天减少,粉料逐天增多,粉料用量每天最多不超过4.0kg/亩;放苗16d后,每天早上、中午和傍晚投喂泥鳅专用粉料,投喂量由4.0kg/亩逐渐上调;放苗25d后,每天早上、中午和傍晚投喂0号泥鳅专用饲料,投喂前先浸泡3min,然后全池均匀投撒,此后根据泥鳅摄食情况投喂;以上均为天气、温度适宜情况下参考投喂量,实际投喂情况要根据具体天气、温度和泥鳅摄食情况投喂。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四)苗种培育、放苗25d后投喂步骤中的0号泥鳅专用饲料的用量为6.0~10.0kg/亩,优选8.0kg/亩。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一)亲本培育的第(2)步、清塘步骤中的生石灰用量优选为100斤/亩。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二)池塘管理的第(2)步、育苗池管理步骤中的生石灰用量优选为100斤/亩。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二)池塘管理的第(2)步、育苗池管理步骤中的吡虫啉用量优选为0.4kg/亩,所述复合氨基酸的用量为5kg/亩,所述发酵农家肥的用量为100kg/亩。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三)人工授精与孵化的第(4)步、受精卵孵化步骤中的受精卵孵化时间优选为28h。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四)苗种培育、放苗后1~7d投喂步骤中的豆浆具体是将黄豆打成豆浆后投喂,所述黄豆的用量为0.4~0.6kg/亩,优选0.5kg/亩,奶粉用量为0.3~0.5kg/亩,优选0.4kg/亩,蛋黄用量为8~12个/亩,优选10个/亩,其中,所述奶粉和蛋黄均采用水分散均匀后进行投喂。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四)苗种培育、放苗第8d投喂步骤中的豆浆具体是将黄豆打成豆浆后投喂,所述黄豆的用量为0.4~0.6kg/亩,优选0.5kg/亩,奶粉用量为0.3~0.5kg/亩,优选0.4kg/亩,泥鳅专用粉料用量为0.4~0.6kg/亩,优选0.5kg/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利用本专利技术方法培育出的子一代苗受精卵、孵化率和存活率均较高,存活率达68%,且生长速度快,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台♂×青♀子一代的形态、体色以及口感均接近泥鳅。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案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施案例在以本专利技术技术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现给出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来说明本专利技术具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泥鳅与大鳞副泥鳅杂交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一)亲本培育(1)亲本池准备选择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环境安静,水质良好,土壤中性或微酸性,黄土或壤土的地方修建泥鳅和大鳞副泥鳅亲本池,面积2~3亩,池塘深度1.0~1.5m,水位保持0.6~1.0m,池底部淤泥深度15~25cm,设置排水系统,进水口高出水面20~40cm,进、排水口均设置防逃滤网;(2)清塘在放养亲本前,采用生石灰带水消毒,5d后,注新水至水深0.6~1.0m;(3)投放泥鳅亲本规格要求:宜春本地泥鳅,雌鳅体长>15cm,体重>30g,雄鳅体长体长>13cm,体重>24g;大鳞副泥鳅,雌鳅体长>20cm,体重>50g,雄鳅体长>16cm,体重>30g;亲本放养密度为雌雄各2500和5000尾/亩,泥鳅和大鳞副泥鳅分塘养殖;(二)池塘管理(1)亲本池管理亲本池做好巡塘工作,观察泥鳅摄食情况,根据天气、水质、水温调节投饵量,注意防逃防漏防敌害;在疾病易发季节,每周用聚维酮碘、驱虫散药物消毒杀虫;(2)育苗池管理在投放苗种前做好消毒杀虫工作,具体如下:投放前10d,用生石灰带水消毒,5d后注新水;投放前3d,全池泼洒吡虫啉杀虫;投放前3d,全池泼洒复合氨基酸和发酵农家肥肥水,培育浮游生物饵料;投放苗种4d后,全池泼洒吡虫啉杀虫1次;投放苗种14d后,全池泼洒吡虫啉杀虫1次;此后,每隔20d,全池泼洒吡虫啉杀虫1次;其中:所述吡虫啉的用量为每次0.2~0.6kg/亩,所述复合氨基酸的用量为4~6kg/亩,所述发酵农家肥的用量为80~120kg/亩;(三)人工授精与孵化(1)4月上旬,水温升至22~28℃,使用地笼捕捞泥鳅和大鳞副泥鳅亲本,逐条挑选发育成熟的亲鳅,发育不好的亲鳅回池继续培育,雌雄挑选比例为4:1,整个挑选过程控制在2h以内;(2)亲鳅注射泥鳅专用复方鲑鱼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雌鳅注射量为0.7mL/公斤,雄鳅用量减半,采用背部肌肉注射方法,针尖与背部肌肉呈45度角,向头部方向注入药物,注射深度0.15~0.25cm,然后将注射好催产素的亲鳅分别暂养于挂有鱼巢的孵化池中;(3)12h后,进行人工采卵受精:轻压雌鳅腹部将卵子挤入干燥的器皿中,卵子放置时间不宜过久,卵子重量达到0.8公斤后要尽快进行授精,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泥鳅与大鳞副泥鳅杂交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一)亲本培育(1)亲本池准备选择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环境安静,水质良好,土壤中性或微酸性,黄土或壤土的地方修建泥鳅和大鳞副泥鳅亲本池,面积2~3亩,池塘深度1.0~1.5m,水位保持0.6~1.0m,池底部淤泥深度15~25cm,设置排水系统,进水口高出水面20~40cm,进、排水口均设置防逃滤网;(2)清塘在放养亲本前,采用生石灰带水消毒,5d后,注新水至水深0.6~1.0m;(3)投放泥鳅亲本规格要求:宜春本地泥鳅,雌鳅体长>15cm,体重>30g,雄鳅体长体长>13cm,体重>24g;大鳞副泥鳅,雌鳅体长>20cm,体重>50g,雄鳅体长>16cm,体重>30g;亲本放养密度为雌雄各2500和5000尾/亩,泥鳅和大鳞副泥鳅分塘养殖;(二)池塘管理(1)亲本池管理亲本池做好巡塘工作,观察泥鳅摄食情况,根据天气、水质、水温调节投饵量,注意防逃防漏防敌害;在疾病易发季节,每周用聚维酮碘、驱虫散药物消毒杀虫;(2)育苗池管理在投放苗种前做好消毒杀虫工作,具体如下:投放前10d,用生石灰带水消毒,5d后注新水;投放前3d,全池泼洒吡虫啉杀虫;投放前3d,全池泼洒复合氨基酸和发酵农家肥肥水,培育浮游生物饵料;投放苗种4d后,全池泼洒吡虫啉杀虫1次;投放苗种14d后,全池泼洒吡虫啉杀虫1次;此后,每隔20d,全池泼洒吡虫啉杀虫1次;其中:所述吡虫啉的用量为每次0.2~0.6kg/亩,所述复合氨基酸的用量为4~6kg/亩,所述发酵农家肥的用量为80~120kg/亩;(三)人工授精与孵化(1)4月上旬,水温升至22~28℃,使用地笼捕捞泥鳅和大鳞副泥鳅亲本,逐条挑选发育成熟的亲鳅,发育不好的亲鳅回池继续培育,雌雄挑选比例为4:1,整个挑选过程控制在2h以内;(2)亲鳅注射泥鳅专用复方鲑鱼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雌鳅注射量为0.7mL/公斤,雄鳅用量减半,采用背部肌肉注射方法,针尖与背部肌肉呈45度角,向头部方向注入药物,注射深度0.15~0.25cm,然后将注射好催产素的亲鳅分别暂养于挂有鱼巢的孵化池中;(3)12h后,进行人工采卵受精:轻压雌鳅腹部将卵子挤入干燥的器皿中,卵子放置时间不宜过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文舒敖健刚郭小泽陈彦良唐艳强李思明肖海红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高安市昌鑫泥鳅养殖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