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电池极群汇流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6680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18: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蓄电池极群汇流排,汇流排一体成型,无需后续人工将汇流排串联焊接,一方面简化了生产步骤,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没有隆起,对铅的消耗量也减少,同时无焊接点,也不会出现焊接点发热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蓄电池极群汇流排
:本申请涉及铅酸蓄电池生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蓄电池极群汇流排。
技术介绍
:现有的铅酸蓄电池生产线上,一个完整的蓄电池通常由多个极群组串联而成,极耳需要进行焊接,先将极群装入夹具进行固定,使用铸焊模在极群的极耳上形成汇流排,融焊完成后再通过人工将相邻极群之间的正汇流排和负汇流排进行焊接,焊接后通常都是一个桥式的隆起,这一方面增加了焊接的步骤,影响效率,另一方面桥式焊接有较高的隆起,对顶盖有一定影响,同时增加了铅的消耗。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蓄电池极群汇流排。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蓄电池极群汇流排,包括第一极群组、第二极群组、第三极群组、第四极群组、第五极群组和第六极群组;所述第一极群组上设有第一正极汇流排和第一负极汇流排;所述第二极群组上设有第二正极汇流排和第二负极汇流排;所述第三极群组上设有第三正极汇流排和第三负极汇流排;所述第四极群组上设有第四正极汇流排和第四负极汇流排;所述第五极群组上设有第五正极汇流排和第五负极汇流排;所述第六极群组上设有第六正极汇流排和第六负极汇流排;所述第一负极汇流排与第二正极汇流排之间、第二负极汇流排与第三正极汇流排之间、第三负极汇流排与第四正极汇流排之间、第四负极汇流排与第五正极汇流排之间、第五负极汇流排与第六正极汇流排之间均设有连接汇流排;所述第一负极汇流排、第二正极汇流排与连接汇流排为一体成型结构,且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二负极汇流排、第三正极汇流排与连接汇流排为一体成型结构,且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三负极汇流排、第四正极汇流排与连接汇流排为一体成型结构,且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四负极汇流排与第五正极汇流排与连接汇流排为一体成型结构,且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五负极汇流排与第六正极汇流排与连接汇流排为一体成型结构,且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连接汇流排为一字型结构。所述第一正极汇流排、第一负极汇流排、第二正极汇流排、第二负极汇流排、第三正极汇流排、第三负极汇流排、第四正极汇流排、第四负极汇流排、第五正极汇流排、第五负极汇流排、第六正极汇流排、第六负极汇流排和连接汇流排均位于同一水平面。由于采用如上所述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越性: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蓄电池极群汇流排,汇流排一体成型,无需后续人工将汇流排串联焊接,一方面简化了生产步骤,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没有隆起,对铅的消耗量也减少,同时无焊接点,也不会出现焊接点发热的现象。附图说明:图1是传统蓄电池极耳焊接后的俯视图;图2是图1中C-C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图中:1、第一极群组;2、第二极群组;3、第三极群组;4、第四极群组;5、第五极群组;6、第六极群组;7、连接汇流排;11、第一正极汇流排;12、第一负极汇流排;21、第二正极汇流排;22、第二负极汇流排;31、第三正极汇流排;32、第三负极汇流排;41、第四正极汇流排;42、第四负极汇流排;51、第五正极汇流排;52、第五负极汇流排;61、第六正极汇流排;62、第六负极汇流排;具体实施方式:通过下面实施例可以更详细的解释本专利技术,公开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旨在保护本专利技术范围内的一切变化和改进,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结合附图所述的一种蓄电池极群汇流排,包括第一极群组1、第二极群组2、第三极群组3、第四极群组4、第五极群组5和第六极群组6;所述第一极群组1上设有第一正极汇流排11和第一负极汇流排12;所述第二极群组2上设有第二正极汇流排21和第二负极汇流排22;所述第三极群组3上设有第三正极汇流排31和第三负极汇流排32;所述第四极群组4上设有第四正极汇流排41和第四负极汇流排42;所述第五极群组5上设有第五正极汇流排51和第五负极汇流排52;所述第六极群组6上设有第六正极汇流排61和第六负极汇流排62;所述第一负极汇流排12与第二正极汇流排21之间、第二负极汇流排22与第三正极汇流排31之间、第三负极汇流排32与第四正极汇流排41之间、第四负极汇流排42与第五正极汇流排51之间、第五负极汇流排52与第六正极汇流排61之间均设有连接汇流排7;所述第一负极汇流排12、第二正极汇流排21与连接汇流排7为一体成型结构,且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二负极汇流排22、第三正极汇流排31与连接汇流排7为一体成型结构,且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三负极汇流排32、第四正极汇流排41与连接汇流排7为一体成型结构,且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四负极汇流排42与第五正极汇流排51与连接汇流排7为一体成型结构,且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五负极汇流排52与第六正极汇流排61与连接汇流排7为一体成型结构,且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连接汇流排7为一字型结构。所述第一正极汇流排11、第一负极汇流排12、第二正极汇流排21、、第二负极汇流排22、第三正极汇流排31、第三负极汇流排32、第四正极汇流排41、第四负极汇流排42、第五正极汇流排51、第五负极汇流排52、第六正极汇流排61、第六负极汇流排62和连接汇流排7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以上内容中未细述部份为现有技术,故未做细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蓄电池极群汇流排,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极群组(1)、第二极群组(2)、第三极群组(3)、第四极群组(4)、第五极群组(5)和第六极群组(6);所述第一极群组(1)上设有第一正极汇流排(11)和第一负极汇流排(12);所述第二极群组(2)上设有第二正极汇流排(21)和第二负极汇流排(22);所述第三极群组(3)上设有第三正极汇流排(31)和第三负极汇流排(32);所述第四极群组(4)上设有第四正极汇流排(41)和第四负极汇流排(42);所述第五极群组(5)上设有第五正极汇流排(51)和第五负极汇流排(52);所述第六极群组(6)上设有第六正极汇流排(61)和第六负极汇流排(62);所述第一负极汇流排(12)与第二正极汇流排(21)之间、第二负极汇流排(22)与第三正极汇流排(31)之间、第三负极汇流排(32)与第四正极汇流排(41)之间、第四负极汇流排(42)与第五正极汇流排(51)之间、第五负极汇流排(52)与第六正极汇流排(61)之间均设有连接汇流排(7);所述第一负极汇流排(12)、第二正极汇流排(21)与连接汇流排(7)为一体成型结构,且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二负极汇流排(22)、第三正极汇流排(31)与连接汇流排(7)为一体成型结构,且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三负极汇流排(32)、第四正极汇流排(41)与连接汇流排(7)为一体成型结构,且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四负极汇流排(42)与第五正极汇流排(51)与连接汇流排(7)为一体成型结构,且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五负极汇流排(52)与第六正极汇流排(61)与连接汇流排(7)为一体成型结构,且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连接汇流排(7)为一字型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电池极群汇流排,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极群组(1)、第二极群组(2)、第三极群组(3)、第四极群组(4)、第五极群组(5)和第六极群组(6);所述第一极群组(1)上设有第一正极汇流排(11)和第一负极汇流排(12);所述第二极群组(2)上设有第二正极汇流排(21)和第二负极汇流排(22);所述第三极群组(3)上设有第三正极汇流排(31)和第三负极汇流排(32);所述第四极群组(4)上设有第四正极汇流排(41)和第四负极汇流排(42);所述第五极群组(5)上设有第五正极汇流排(51)和第五负极汇流排(52);所述第六极群组(6)上设有第六正极汇流排(61)和第六负极汇流排(62);所述第一负极汇流排(12)与第二正极汇流排(21)之间、第二负极汇流排(22)与第三正极汇流排(31)之间、第三负极汇流排(32)与第四正极汇流排(41)之间、第四负极汇流排(42)与第五正极汇流排(51)之间、第五负极汇流排(52)与第六正极汇流排(61)之间均设有连接汇流排(7);所述第一负极汇流排(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酒涛薛卫洁
申请(专利权)人:济源市万洋绿色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