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水箱涵不淤积的排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355628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13: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排水箱涵不淤积的排水系统,包括排水箱涵和两个进水管,所述排水箱涵包括第一排水渠和两个连接进水口的第二排水渠,所述第二排水渠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排水渠的两侧,所述进水管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排水渠的外侧,所述进水管入口连通于外界排水管道,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连通于所述第二排水渠;所述第二排水渠底部有弧形流槽,所述弧形流槽的底端与所述第一排水渠的底端平齐,所述第二排水渠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排水渠的宽度,所述第二排水渠与所述第一排水渠之间有溢流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解决现有技术中排水渠道内易产生淤积减少渠道排水能力,使得地面的雨水不能通过渠道及时排放雨水,从而产生水浸现象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排水箱涵不淤积的排水系统
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排水箱涵不淤积的排水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加快推进,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急剧增加,虽然给城镇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但是也加重了城市洪涝风险,给城市防洪排涝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雨水排放由原有的自然沟排水为主,逐渐发展成为管道和渠道排水为主。在雨水经地面径流后含有大量的固体颗粒物质,当雨水量较小时,雨水在管道和渠道中的流速较低,水中所含固体颗粒会沉积在管道底部,由于雨水和固体颗粒物质在流动时不能实现完全分离,且还有污水会汇流入管道和渠道中,当雨水在管道和渠道的流速较慢时,雨水和污水中的固体颗粒物会沉积在管道的底部和渠道的底部,当沉积物越来越多时,管道和渠道的过水断面就会减少,管道和渠道的排水能力也降低,进而使得地面的雨水不能通过管道和渠道及时排放,从而产生水浸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水箱涵不淤积的排水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管道和渠道的排水能力较低,使得地面的雨水不能通过管道和渠道及时排放从而产生水浸现象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排水箱涵不淤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排水箱涵不淤积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水箱涵和两个进水管,所述排水箱涵包括第一排水渠和两个连接进水口的第二排水渠,两个所述第二排水渠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排水渠的两侧,两个所述进水管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排水渠的外侧,所述进水管入口连通于外界排水管道,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连通于所述第二排水渠;所述第二排水渠底部有弧形流槽,所述弧形流槽的底端与所述第一排水渠的底端平齐,所述第二排水渠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排水渠的宽度,所述第二排水渠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排水渠的高度,所述第一排水渠与所述第二排水渠之间设有溢流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水箱涵不淤积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水箱涵和两个进水管,所述排水箱涵包括第一排水渠和两个连接进水口的第二排水渠,两个所述第二排水渠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排水渠的两侧,两个所述进水管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排水渠的外侧,所述进水管入口连通于外界排水管道,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连通于所述第二排水渠;所述第二排水渠底部有弧形流槽,所述弧形流槽的底端与所述第一排水渠的底端平齐,所述第二排水渠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排水渠的宽度,所述第二排水渠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排水渠的高度,所述第一排水渠与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佳詹玮璇孙涛龚俊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