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张玉枝专利>正文

暗合页复位装置的改进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35169 阅读:2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暗合页复位装置的改进结构,是在由基座、转臂和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等组件构成的暗合页的基础上,与该转臂内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设置一由套座、弹簧和爪钉组合而成的复位装置,得以增加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之间的弹性复位能力,使基座与转臂之间具有较佳的回弹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可增进门扉的密闭性,避免造成门缝间隙,而且使开启、关闭门扉的操作平稳轻便。(*该技术在200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合页,特别是一种使用于各种家俱门扉上的暗合页的复位装置。以往设于各种家俱门扉上的暗合页,包括有一固定于柜体内侧的基座,一连接于门扉上的转臂以及连接于基座与转臂之间的两弹性连杆,系由一插销分别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尾端枢接于基座上,再由两销轴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前端枢接于转臂上,以组成一四连杆控制组件,用以减少门扉运动死角,并由两连杆的弹性作用,使门扉能固定于已开启的位置,或紧靠向柜体形成密闭。但由于上述两连杆的弹性能力有限,长期使用后很容易因疲劳丧失其弹性能力,从而影响了门扉的稳定性,并因此出现家俱门扉不能与柜体紧闭,造成明显隙缝,触碰门扉即发生碰撞噪音;或者门扉不能与全开的位置上定位;或是门扉与柜体开口处松动等令人困扰的缺陷。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暗合页复位装置的改进结构,结构简易,内藏于转臂内部,没有零件磨损,耐用性佳,尤其能够增进原暗合页上两弹性连直的弹性功效。使门扉启闭灵活稳定,密闭性好。本技术的目的之二提高暗合页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有基座、转臂、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基座系由一U型插销穿设于本体上,并分别与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的尾端枢接;转臂系由两插销穿设于本体,并分别与该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的前端枢接,形成一四连杆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在转臂的内部,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之间设置一由套座、弹簧和爪钉组合而成的复位装置,其中,套座设有一呈中空状的开口端,其中空的内部套装有弹簧与爪钉,该开口两侧设有缺槽,组合时恰可连同爪钉一端共同嵌制止抵于穿接在第一连杆前端内部的插销上;套座尾端的两端各设有凸榫,组合后,该凸榫恰卡设入第二连杆前端所设的U型槽中。综上所述,由于本技术在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之间安设有一复位装置,借其弹簧的张力,使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之间始终保持一弹性推力,此推力即大大增强了原暗合页中四连杆控制组件的弹性,此时,两弹性连杆实际上仅作门扉支持定位作用,降低了该连杆的疲劳损耗,因此,不仅可达到门扉密闭的功效,而且操作灵活轻便,使用寿命长,另外本技术结构简单巧妙。附图图面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组件分解图。图2~图5为本技术使用时各组件的连续动作示意图。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所示本技术是在由基座11、转臂12、第一连杆13、第二连杆14所构成的暗合页上,于该转臂12内,第一连杆13与第二连杆14之间的位置上设置有一由套座15、一弹簧16,和一爪钉17组合而成的复位装置。基座11系由一U型插销18穿设于本体上,并分别与第一连杆13,第二连杆14的尾端枢接;转臂12系由两插销19、20穿设于本体,并分别与该第一连杆13,第二连杆14的前端枢接,形成一四连杆控制组件。套座15设有一中空状开口端21,中空之内部套置于弹簧16和爪钉17,该开口端两侧壁设有缺槽22、23;套座15本体尾端的两侧,各设有凸榫24、25,组合后,该凸榫24、25恰卡设入第二连杆14前端所设的U型槽26内;套座15本体尾端上一角设有两凸缘28、29,另一角带有一凹弧30,该凹弧30与套座15本体尾端水平段相接处形成另一凸缘31。本技术组合后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由第2~第5图示出。如图所示,由套座15、弹簧16和爪钉17构成的复位装置卡设于第一连杆13和第二连杆14之间,套座15开口端21上的缺槽22、23,恰可连同爪钉17一端所设的止抵槽27共同嵌制止抵于穿接在第一连杆13前端内部的插销19上;套座15尾端的凸榫24、25恰卡设入第二连杆前端所设的U型槽26内,由于弹簧16的张力,令该第一连杆13的尾端与第二连杆14的尾端之间具有一推力,此推力形成前述四连直控制组件的弹性,亦即,藉由此弹性、使暗合页的基座11与转臂12之间具有更佳回弹性,进而增加了第一连杆13和第二连杆14的弹性复位能力。图2示出当门扉关闭时,本技术的工作状态,插装入套座15之内爪钉17由弹簧16的弹力,使爪钉17的止抵槽27紧抵于插销19上;套座15尾端的两凸缘28、29在弹簧16的作用下而抵紧于第二连杆14的面部32上,套座15尾端另一角的凹弧30则紧抵于插销20上;此时套座15、弹簧16、爪钉17与两插销19、20,及第一连杆13和第二连杆14之间形成一紧抵状态,当本技术在门扉关闭时,将使门扉更紧靠柜体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两连杆丧失弹性后,门扉关闭不严出现隙缝的问题。当门扉开启时,由转臂12带动穿接于插销19、20上的第一连13和第二连杆14的尾端,如图3所示,此时套座15以插销19为轴心发生顺时针转动,套座15上的凸缘29渐渐脱离第二连杆14的面部32,凸缘28沿面部32滑动,插销20脱离套座15上凹弧30而由凸缘31紧抵于插销20上,此时门扉开启一定角度,但由于凸缘31与插销20为点接触,并处于临界状态,极不稳定,因此若要将门扉关闭,只需轻轻用力,即可藉由弹簧16的弹力,返回图2所示的位置。当门扉开启,介于图3与图4间的位置时,插销20与套座15尾端水平段相抵,而处于平衡状态,此时门扉可自由开启到所需要的任意角度,而无任何阻力,使开启门扉的操作提供一平衡与稳定的效果。门扉开启到图4的位置时,套座15上的凸缘28与连杆14的面部32的接触正处于临界状态,此时,只需稍加一推力,即可使凸缘28脱离第二连杆14面部32,而达到图5所示的位置,此时门扉为全开状态。权利要求1.一种暗合页复位装置的改进结构,包括有基座11、转臂12、第一连杆13、第二连杆14,基座11系由一U型插销18穿设于本体上,并分别与第一连杆13,第二连杆14的尾端枢接;转臂12系由两插销19、20穿设于本体,并分别与该第一连杆13,第二连杆14的前端枢接,形成一四连杆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在转臂的内部,第一连杆13与第二连杆14之间设置一由套座15、弹簧16和爪钉17组合而成的复位装置,其中,套座15设有一呈中空状的开口端21,其中空的内部套装有弹簧16与爪钉17,该开口两侧设有缺槽22、23,组合时恰可连同爪钉17一端共同嵌制止抵于穿接在第一连杆13前端内部的插销19上;套座15尾端的两端各设有凸榫24、25,组合后,该凸榫24、25恰卡设入第二连杆14前端所设的U型槽26中。2.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暗合页复位装置的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座15前端一角带有一凹弧30;另一角带有两凸缘28、29。专利摘要一种暗合页复位装置的改进结构,是在由基座、转臂和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等组件构成的暗合页的基础上,与该转臂内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设置一由套座、弹簧和爪钉组合而成的复位装置,得以增加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之间的弹性复位能力,使基座与转臂之间具有较佳的回弹性,本技术不仅可增进门扉的密闭性,避免造成门缝间隙,而且使开启、关闭门扉的操作平稳轻便。文档编号E05D7/08GK2124296SQ92222058公开日1992年12月9日 申请日期1992年5月20日 优先权日1992年5月20日专利技术者陈张玉枝 申请人:陈张玉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暗合页复位装置的改进结构,包括有基座11、转臂12、第一连杆13、第二连杆14,基座11系由一U型插销18穿设于本体上,并分别与第一连杆13,第二连杆14的尾端枢接;转臂12系由两插销19、20穿设于本体,并分别与该第一连杆13,第二连杆14的前端枢接,形成一四连杆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在转臂的内部,第一连杆13与第二连杆14之间设置一由套座15、弹簧16和爪钉17组合而成的复位装置,其中,套座15设有一呈中空状的开口端21,其中空的内部套装有弹簧16与爪钉17,该开口两侧设有缺槽22、23,组合时恰可连同爪钉17一端共同嵌制止抵于穿接在第一连杆13前端内部的插销19上;套座15尾端的两端各设有凸榫24、25,组合后,该凸榫24、25恰卡设入第二连杆14前端所设的U型槽26中。2、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暗合页复位装置的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座15前端一角带有一凹弧30;另一角带有两凸缘28、29。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张玉枝
申请(专利权)人:陈张玉枝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