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卸小车和装卸小车的设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34492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1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装卸小车和装卸小车的设计方法,其中,装卸小车,用于装卸集装笼,包括:车体;第一车轮,与车体的底部连接;第二车轮,与车体的侧面连接;其中,装卸小车具有设计重心G,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的外周面均与以设计重心G为中心的同心圆内切,装卸小车在外力的作用下以第一车轮为支点进行翻转,第二车轮着地,以降低车体在竖直方向的高度。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集装笼在高度增加后无法由车门进入行李车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装卸小车和装卸小车的设计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货物运输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装卸小车和装卸小车的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在快速货物运输
,主要以散运为主,导致人工装卸成本高,装卸效率低,不利于货物管控等缺点,利用集装笼对散货进行运输,可以提升货物运输效率,便于货物管控,有利于提升货物装卸的自动化程度。现有技术中,利用铁路货车对集装笼进行运输时,铁路货车的车门高度低于铁路货车的内部高度,以25T型行李车为例,25T型行李车的车门高度为1945mm,25T型行李车的内部高度为2900mm,为了保证集装笼能够顺利地由车门进入,现有技术中的集装笼的高度不超过1900mm,这样,25T型行李车的内部会有很大的闲置空间,导致25T型行李车的装载率较低。为了解决铁路货车装载率低的问题,同时兼顾公铁联运时,厢式汽车货厢的高度,将集装笼的高度由1900mm增加至2300mm,而增加高度集装笼在直立时是无法由车门进入的,如何实现高度为2300mm的集装笼进出车门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卸小车和装卸小车的设计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集装笼在高度增加后无法由车门进入行李车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装卸小车,用于装卸集装笼,装卸小车包括:车体;第一车轮,与车体的底部连接;第二车轮,与车体的侧面连接;其中,装卸小车具有设计重心G,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的外周面均与以设计重心G为中心的同心圆内切,装卸小车在外力的作用下以第一车轮为支点进行翻转,第二车轮着地,以降低车体在竖直方向的高度。进一步地,设计重心G根据装卸小车、集装笼和集装笼内货物的重量进行计算。进一步地,第二车轮的转动中心和设计重心G连线的反向延长线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α大于等于30°且小于等于130°。进一步地,装卸小车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车轮,第三车轮与车体的侧面连接,且第三车轮的外周面与同心圆内切并位于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之间。进一步地,装卸小车还包括支撑架,支撑架与车体的侧面连接,且支撑架的远离车体的表面为与同心圆重合的圆弧面。进一步地,装卸小车还包括:第四车轮,第四车轮可移动地设置在车体的底部并与第一车轮间隔设置,第四车轮沿远离车体的方向具有第一停留位置和第二停留位置;当第四车轮位于第一停留位置时,第四车轮的远离车体的表面和车体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车轮的远离车体的表面和车体之间的距离;当第四车轮位于第二停留位置时,第四车轮的远离车体的表面与车体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车轮的远离车体的表面与车体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地,装卸小车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滑轨结构、第三连杆、第四连杆和滑块,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车体的底部铰接,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杆的第一端铰接,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第四车轮,滑轨结构设置在车体的底部,第三连杆穿过滑轨结构,第三连杆的第一端与第二连杆的第二端铰接;其中,第四连杆的第一端与第三连杆的第二端铰接,滑块可转动地设置在车体的侧面上,并与第四连杆滑动连接,第四连杆的第二端形成按压操作端;或滑块与第三连杆的第二端铰接,第四连杆的第一端与滑块滑动连接,第四连杆的中部与车体的侧面可枢转地连接,第四连杆的第二端形成按压操作端。进一步地,车体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叉板;连接板,用于连接两个叉板;两个支撑管,两个支撑管与两个叉板一一对应连接,支撑管与叉板的第一端连接,支撑管包括直管段和折弯段,直管段的第一端与叉板连接,直管段的第二端与折弯段连接,折弯段朝向叉板的第二端延伸;限位管,限位管与两个支撑管连接,限位管包括连接段和位于连接段两端的限位段,连接段与两个支撑管连接,限位段朝向叉板的第二端延伸;支撑管、限位管和叉板围成用于容纳集装笼的容纳空间。进一步地,叉板具有中空的安装空间,叉板的下表面还开设有与安装空间相连通的避让开口,滑轨结构包括:轴套,轴套与叉板固定连接并位于避让开口处;无油衬套,无油衬套安装在轴套内;挡板,挡板安装在轴套的另一端;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叉板可枢转地连接并位于避让开口处,第三连杆包括止挡段和滑动段,止挡段与轴套止挡配合,滑动段在无油衬套内滑动。进一步地,装卸小车还包括增力机构,增力机构包括:第一增力连杆,第一增力连杆与车体的底部可枢转地连接;第二增力连杆,第二增力连杆与车体的底部可枢转地连接;第三增力连杆,第三增力连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增力连杆和第二增力连杆可枢转地连接;增力车轮,第一增力连杆和第三增力连杆的连接处设置有一个增力车轮,第二增力连杆和第三增力连杆的连接处设置有一个增力车轮;第四增力连杆,第四增力连杆与第二增力连杆固定连接,第四增力连杆形成按压操作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装卸小车的设计方法,装卸小车用于装卸集装笼,包括如下步骤:根据集装笼、集装笼内的货物和装卸小车的重量确定设计重心G;根据设计重心G、集装笼的尺寸和集装笼的万向轮的位置,确定第一车轮的位置;以设计重心G为圆心作同心圆,第一车轮的外周面与同心圆相切;确定第二车轮的位置,第二车轮的外周面与同心圆相切。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设计了一种装卸小车,用于将集装笼运入或运出25T行李车,本申请提供的装卸小车可手动进行翻转,装卸小车带动集装笼同步翻转,能够降低装卸小车和集装笼在竖直方向的高度,从而使装卸小车和集装笼的整体高度低于行李车的车门高度,进而顺利地将集装笼运输至25T行李车内。具体来说,在设计装卸小车时,根据集装笼、集装笼内的货物和装卸小车的重量确定设计重心G,根据设计重心G、集装笼的尺寸和集装笼的万向轮,确定第一车轮的位置,以设计重心G为圆心作同心圆,第一车轮的外周面与同心圆相切;确定第二车轮的位置,第二车轮的外周面与同心圆相切,这样,在装卸小车带动集装笼同步翻转的过程中,能够保证装卸小车和集装笼的重力方向g位于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之间,从而保证装卸小车翻转的平稳性。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的装卸小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示出了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1的装卸小车的俯视图;图4示出了集装笼和装卸小车直立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4的集装笼和装卸小车在翻转过程中的一个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图4的集装笼和装卸小车在翻转过程中的另一个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图4的集装笼和装卸小车完成翻转时的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了图1的装卸小车的第四车轮、第一连杆、第二连杆、滑轨结构、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的工作原理图;图9示出了实施例二的装卸小车的第四车轮、第一连杆、第二连杆、滑轨结构、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的工作原理图;图10示出了实施例三的装卸小车的结构示意图;图11示出了实施例四的装卸小车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集装笼;2、集装笼本体;3、万向轮;10、车体;11、叉板;111、避让开口;12、连接板;13、支撑管;131、直管段;132、折弯段;14、限位管;141、连接段;142、限位段;15、加强板;16、支板;20、第一车轮;30、第二车轮;40、第三车轮;50、支撑架;60、第四车轮;71、第一连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卸小车,其特征在于,用于装卸集装笼(1),所述装卸小车包括:车体(10);第一车轮(20),与所述车体(10)的底部连接;第二车轮(30),与所述车体(10)的侧面连接;其中,所述装卸小车具有设计重心G,所述第一车轮(20)和所述第二车轮(30)的外周面均与以所述设计重心G为中心的同心圆内切,所述装卸小车在外力的作用下以所述第一车轮(20)为支点进行翻转,所述第二车轮(30)着地,以降低所述车体(10)在竖直方向的高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卸小车,其特征在于,用于装卸集装笼(1),所述装卸小车包括:车体(10);第一车轮(20),与所述车体(10)的底部连接;第二车轮(30),与所述车体(10)的侧面连接;其中,所述装卸小车具有设计重心G,所述第一车轮(20)和所述第二车轮(30)的外周面均与以所述设计重心G为中心的同心圆内切,所述装卸小车在外力的作用下以所述第一车轮(20)为支点进行翻转,所述第二车轮(30)着地,以降低所述车体(10)在竖直方向的高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卸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设计重心G根据所述装卸小车、所述集装笼(1)和所述集装笼(1)内货物的重量进行计算。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卸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车轮(30)的转动中心和所述设计重心G连线的反向延长线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α大于等于30°且小于等于13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卸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装卸小车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车轮(40),所述第三车轮(40)与所述车体(10)的侧面连接,且所述第三车轮(40)的外周面与所述同心圆内切并位于所述第一车轮(20)和所述第二车轮(30)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装卸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装卸小车还包括支撑架(50),所述支撑架(50)与所述车体(10)的侧面连接,且所述支撑架(50)的远离所述车体(10)的表面为与所述同心圆重合的圆弧面。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卸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装卸小车还包括:第四车轮(60),所述第四车轮(60)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车体(10)的底部并与所述第一车轮(20)间隔设置,所述第四车轮(60)沿远离所述车体(10)的方向具有第一停留位置和第二停留位置;当所述第四车轮(60)位于所述第一停留位置时,所述第四车轮(60)的远离所述车体(10)的表面和所述车体(10)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车轮(20)的远离所述车体(10)的表面和所述车体(10)之间的距离;当所述第四车轮(60)位于所述第二停留位置时,所述第四车轮(60)的远离所述车体(10)的表面与所述车体(10)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车轮(20)的远离所述车体(10)的表面与所述车体(10)之间的距离。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卸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装卸小车包括第一连杆(71)、第二连杆(72)、滑轨结构(73)、第三连杆(74)、第四连杆(75)和滑块(76),所述第一连杆(71)的第一端与所述车体(10)的底部铰接,所述第一连杆(7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杆(72)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杆(71)和所述第二连杆(72)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所述第四车轮(60),所述滑轨结构(73)设置在所述车体(10)的底部,所述第三连杆(74)穿过所述滑轨结构(73),所述第三连杆(74)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72)的第二端铰接;其中,所述第四连杆(75)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杆(74)的第二端铰接,所述滑块(76)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车体(10)的侧面上,并与所述第四连杆(75)滑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杆(75)的第二端形成按压操作端;或所述滑块(76)与所述第三连杆(74)的第二端铰接,所述第四连杆(75)的第一端与所述滑块(76)滑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杆(75)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季延风宫文新李亮李林杰宋岩崔禹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