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圆内腔磨削装置及其磨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341904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09: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非圆内腔磨削装置及其磨削方法,作为装置包括:连接机床主轴滑枕的连接板,连接连接板的支架,支架的前端连接辅助支架,辅助支架上连接支承套管;连接在支架上的电机,电机的输出端连接变速器,变速器的输出端连接磨杆,磨杆由支承套管的一端伸入另一端伸出后连接磨头。作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安装磨削装置;2)安装待加工件;3)安装辅助装置;4)找正对刀;5)编程试磨;6)修整磨头;7)磨削内腔。本发明专利技术为非圆内腔的磨削提供了结构简单,使用便捷、高效的加工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磨削非圆内腔的磨削方法,有效解决了非圆内腔的加工问题,保证了加工精度,缩短了加工时间,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非圆内腔磨削装置及其磨削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机械加工
,尤其涉及一种非圆内腔磨削装置及其磨削方法。
技术介绍
辊端轴套是用于轴与轴之间联结的常用部件,用于轧钢的辊端轴套需要传递的转矩很大,所受冲击力也很大,因而抗疲劳强度及耐磨是对辊端轴套的基本要求,为了满足抗疲劳抗耐磨的需要,辊端轴套内腔的结构通常设计为扁孔,如图5、图6所示,它有A结构带衬板和B结构不带衬板两类,不管何类,它们的扁孔一般由平面C、内圆弧D以及它们之间的过渡小圆弧F等构成,对于上述非圆内腔结构,现有的加工技术存在以下缺陷:对于平面C表面、内圆弧D及过渡小圆弧F而言,其表面光洁度要求较高,普通加工设备的插削、铣削工艺达不到表面光洁度的要求;平面C表面淬火后材料硬度大,普通的加工设备难以插削,对于内圆弧D及过渡小圆弧F等内表面,一般的车床、磨床以及磨削方法很难达到加工精度的要求;大规格的辊端轴套其内腔相对狭长且直径较大,一般的切削机床很难适应这样的加工范围,如果采用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且加工精度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非圆内腔磨削装置及其磨削方法,该装置以及磨削方法有效解决了非圆内腔的加工问题,提高了加工精度,缩短了加工时间。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方案。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装置,包括:螺栓连接机床主轴滑枕的连接板,连接连接板的支架,支架的前端连接辅助支架,辅助支架上连接支承套管;连接在支架上的电机,电机的输出端连接变速器,变速器的输出端连接磨杆,磨杆由支承套管的一端伸入另一端伸出后连接磨头,所述磨杆可在支承套管内转动。所述辅助支架为连接在支架前端的立板,支承套管的后端嵌入在立板的凹槽内,立板压盖螺栓连接立板压紧支承套管。所述辅助支架为连接在支架前端的条形支承,该条形支承设有若干凸起,支承套管连接在条形支承凸起的顶端。所述磨头为砂轮或纤维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安装磨削装置,使用定位销及螺栓将磨削装置的连接板与机床主轴滑枕连接;2)安装待加工件,将V形块固定在机床工作台上,再将待加工件置于V形块上,并使待加工件的轴线与机床工作台导轨平行,压紧待加工件;3)安装辅助装置,将磨削液接收盒置于磨削装置中磨头的下部,并安装磨削液循环系统;4)找正对刀,采用由钢铁材料制成的对刀块,该对刀块的尺寸、形状与磨头相同,将对刀块安装在磨杆的端部以替换磨头,磁表吸附在对刀块上,通过磁表找正待加工件的内圆柱面或外圆的圆心,取下磁表,将对刀块靠在待加工件的端面,读取端面坐标,然后将对刀块靠在待加工件的另一端面,读取另一端面坐标,并进一步验证内腔的深度,然后卸下对刀块重新换上磨头;5)编程试磨,根据待加工件内腔非圆曲线以及磨头直径刀补的轨迹进行编程,编程结束后进行试磨,在磨头不转动的情况下,按程序将磨头快进至距离代加工面5mm处,再使磨头慢进,使磨头的外周面距离待加工面的距离为1mm,启动程序使磨头试磨靠近端口的内腔一圈,再设置深度,让磨头的前端距离代加工件另一端口5mm,按程序轴向给进,验证程序无误后保存程序;6)修整磨头,将磨头修整器以紧固件或吸盘连接方式连接在机床工作台适当位置,启动磨削装置中的电机,使磨头修整器沿代加工件的轴向往复移动逐渐给进磨头,对磨头进行修整;7)磨削内腔,开启磨削液循环系统,让磨削液喷嘴对准代加工件的磨削部位,启动磨削装置中的电机,使磨头旋转,按设定的程序进行非圆内腔的磨削。所述磨削内腔其磨头旋转的速度为800rpm至2500rpm。所述磨削内腔其周向进给速度为0.5m/min至5m/min。所述代加工件为辊端轴套。本专利技术为非圆内腔的磨削提供了结构简单,使用便捷、高效的加工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磨削非圆内腔的磨削方法,有效解决了非圆内腔的加工问题,保证了加工精度,缩短了加工时间,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装置第一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装置第一实施例局部剖视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装置第二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装置第二实施例局部剖视主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A结构非圆内腔端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B结构非圆内腔端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利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装置,如图1、图2所示,包括:螺栓连接机床主轴滑枕1的连接板2,连接连接板的支架3,支架的前端连接辅助支架,辅助支架上连接支承套管4;连接在支架上的电机5,电机的输出端连接变速器6,变速器的输出端连接磨杆7,磨杆由支承套管的一端伸入另一端伸出后连接磨头8,所述磨杆可在支承套管内转动。作为本专利技术装置的第一实施例,所述辅助支架为连接在支架前端的立板9,支承套管的后端嵌入在立板的凹槽内,立板压盖10螺栓连接立板压紧支承套管。作为本专利技术装置的第二实施例,如图3、图4所示,所述辅助支架为连接在支架前端的条形支承11,该条形支承设有若干凸起,支承套管连接在条形支承凸起的顶端。所述磨头为砂轮或纤维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安装磨削装置,使用定位销及螺栓将磨削装置的连接板与机床主轴滑枕连接;2)安装待加工件,将V形块固定在机床工作台上,再将待加工件置于V形块上,并使待加工件的轴线与机床工作台导轨平行,压紧待加工件;3)安装辅助装置,将磨削液接收盒置于磨削装置中磨头的下部,并安装磨削液循环系统;4)找正对刀,采用由钢铁材料制成的对刀块,该对刀块的尺寸、形状与磨头相同,将对刀块安装在磨杆的端部以替换磨头,磁表吸附在对刀块上,通过磁表找正待加工件的内圆柱面或外圆的圆心,取下磁表,将对刀块靠在待加工件的端面,读取端面坐标,然后将对刀块靠在待加工件的另一端面,读取另一端面坐标,并进一步验证内腔的深度,然后卸下对刀块重新换上磨头;5)编程试磨,根据待加工件内腔非圆曲线以及磨头直径刀补的轨迹进行编程,编程结束后进行试磨,在磨头不转动的情况下,按程序将磨头快进至距离代加工面5mm处,再使磨头慢进,使磨头的外周面距离待加工面的距离为1mm,启动程序使磨头试磨靠近端口的内腔一圈,再设置深度,让磨头的前端距离代加工件另一端口5mm,按程序轴向给进,验证程序无误后保存程序;6)修整磨头,将磨头修整器以紧固件或吸盘连接方式连接在机床工作台适当位置,启动磨削装置中的电机,使磨头修整器沿代加工件的轴向往复移动逐渐给进磨头,对磨头进行修整;7)磨削内腔,开启磨削液循环系统,让磨削液喷嘴对准代加工件的磨削部位,启动磨削装置中的电机,使磨头旋转,按设定的程序进行非圆内腔的磨削。所述磨削内腔其磨头旋转的速度为800rpm至2500rpm。所述磨削内腔其周向进给速度为0.5m/min至5m/min。作为本专利技术方法的具体实施例,所述代加工件为辊端轴套。本专利技术为非圆内腔的磨削提供了结构简单,使用便捷、高效的加工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磨削非圆内腔的磨削方法,有效解决了非圆内腔的加工问题,保证了加工精度,缩短了加工时间,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非圆内腔磨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螺栓连接机床主轴滑枕(1)的连接板(2),连接连接板的支架(3),支架的前端连接辅助支架,辅助支架上连接支承套管(4);连接在支架上的电机(5),电机的输出端连接变速器(6),变速器的输出端连接磨杆(7),磨杆由支承套管的一端伸入另一端伸出后连接磨头(8),所述磨杆可在支承套管内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圆内腔磨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螺栓连接机床主轴滑枕(1)的连接板(2),连接连接板的支架(3),支架的前端连接辅助支架,辅助支架上连接支承套管(4);连接在支架上的电机(5),电机的输出端连接变速器(6),变速器的输出端连接磨杆(7),磨杆由支承套管的一端伸入另一端伸出后连接磨头(8),所述磨杆可在支承套管内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支架为连接在支架前端的立板(9),支承套管的后端嵌入在立板的凹槽内,立板压盖(10)螺栓连接立板压紧支承套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支架为连接在支架前端的条形支承(11),该条形支承设有若干凸起,支承套管连接在条形支承凸起的顶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头为砂轮或纤维轮。5.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装置的非圆内腔磨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安装磨削装置,使用定位销及螺栓将磨削装置的连接板与机床主轴滑枕连接;2)安装待加工件,将V形块固定在机床工作台上,再将待加工件置于V形块上,并使待加工件的轴线与机床工作台导轨平行,压紧待加工件;3)安装辅助装置,将磨削液接收盒置于磨削装置中磨头的下部,并安装磨削液循环系统;4)找正对刀,采用由钢铁材料制成的对刀块,该对刀块的尺寸、形状与磨头相同,将对刀块安装在磨杆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士喜杨远航贾甫谷道强
申请(专利权)人:泰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