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锁的防撬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29777 阅读:2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门锁的防撬装置,包括盖本体及卡制装置,盖本体一侧中间及两端位置处设有穿孔,锁具设于盖本体内,锁具的锁栓可凸出于盖本体中间位置的穿孔,卡制装置设有连动部及卡制部,连动部一端固定于锁具的锁栓装置上,另一端固定于卡制部上,欲锁上门锁时,以钥匙推动锁栓装置移动,使锁栓装置上的锁栓卡于门框预设的孔洞上,在锁栓装置被推动同时,其会带动卡制装置的连动部移动,使卡制部凸伸出并卡于盖本体一侧上下两穿孔。(*该技术在200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提供一种门锁的防撬装置,特别是一种配合一般门锁使用,使门具有双重上锁的效果,以达到防撬的目的。一般门板上皆设有锁具,以达到防盗的效果,而以往的门锁,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包括有锁头装置1及锁栓装置10,锁头装置1可借由钥匙来推动没栓装置10,使锁栓装置10上的锁栓11凸出锁具,而卡于门框上预设的孔洞内,以达到上锁的效果,而此种锁具的详细构造与一般的锁具相同。然而,目前一般门上虽皆设有锁具,以达到防盗的效果,但是,其仅借由锁栓装置10上的锁栓11凸伸于门框的孔洞内,并无法真正达到防盗的目的,在当不肖之徒欲破坏锁具时,可用一强力工具插入门板与门框的空隙间,再施以撬开之力,即可轻易地将门锁上的锁栓破坏,使其无法再行卡于门框上,而将门打开,且其破坏时也相当快速、便捷,所以,目前一般门板上的锁具仅可初步达到上锁的目的,并无法有效达到防盗的目的。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门锁,其具有双重防撬的功效,以达到不易撬开的目的。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门锁,它具有与锁具连动的功效,以达到同时上锁的目的。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门锁的防撬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设有卡制装置,卡制装置与门锁同设置于盖本体上,而当开启门锁而推动锁栓装置时,可同时带动卡制装置移动;使卡制装置卡制于门框预设的孔洞上,以达到双重上锁的目的。卡制装置设有连动部及卡制部,连动部一端固定于门锁的锁栓装置上,另一端固定于卡制部上,使得门锁的锁栓装置移动时,可借由连动部带动卡制部移动,使卡制部凸伸,当欲锁上门锁时,可用钥匙推动锁栓装置移动,使锁栓装置上的锁栓卡于门框预设的孔洞内,且锁栓装置被推动同时,带动卡制装置的连动部移动,使其卡制部凸伸而卡于门框上预设的孔洞内,以达到双重锁合的效果。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的门锁的防撬装置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图1是以往门锁构造的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门锁的防撬装置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门锁的防撬装置的组合图。图4是本技术门锁的防撬装置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门锁的防撬装置的实施图。图6是本技术门锁的防撬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如图2、3所示,本技术门锁的防撬装置包括有盖本体2及卡制装置3。盖本体2上设有前盖体20及后盖体21,前盖体20与后盖体21可相互盖合成盖本体2,且盖本体2一侧中间及两端位置处各设有穿孔23、24。卡制装置3上设有连动部30及卡制部31,连动部30一端固定于门锁4的锁栓装置40上,另一端则固定于卡制部31上,使得门锁4的锁栓装置40移动时,可借由连动部30带动卡制部31移动,使卡制部31凸伸出盖本体2一侧的上下两穿孔24,在本实施例中卡制装置3的连动部30上设有主连杆32、两副连杆33及两侧连杆34,主连杆32一端固定于门锁4的锁栓装置40上,另一端则固定于两副连杆33一端上,两副连杆33另一端则枢接于两侧连杆34上,两侧连杆34一端相互枢接,并固定于前盖体20上,卡制部31则设有卡杆35及套环36,侧连杆34另一端则固定于卡杆35上,而卡杆35则套设于套环36上。如图4所示,当推动卡制装置3的主连杆32往下移动带动副连杆33往门锁4方向拉时,副连杆33的移动则将侧连杆34固定有卡杆35的端往一侧移动,而由于两侧连杆34一端固定于前盖体20上,因此,侧连杆34的另一端可获得较大的位移,而往一侧推动卡杆35,而卡杆35凸伸出盖本体2的穿孔24。如图5所示,本技术可使用于铁门上,将门上的门锁4固定于前盖体20内,而将卡制装置3的连动部30的主连杆32一端固定于门锁4的锁栓装置40上,当用钥匙启动门锁4时,将使锁栓装置40的锁栓41伸出盖本体2的穿孔23,且同时拉动卡制装置3的连动部30,使卡制部31也往门锁4的锁栓41移动的方向移动,使卡制部31的卡杆凸伸出盖本体2的穿孔24,因此,在欲将门5锁上时,即可使门锁4的锁栓40及卡制装置3的卡杆35同时卡于门框6上预设的孔洞60内,以达室双重上锁的目的,而当不肖之徒从门5与门框6之间破坏门锁4的锁栓41时,也不致使门遭到撬开,因而可达到较佳的防盗效果。另外,如图6所示,如果门锁4上设有一般的副锁栓42时,也可于盖本体2的表面设置一把杆25,借由把杆25推动门锁4的副锁栓42,即可在平常状态下将门打开,以达到便于使用的目的。由于具有上述的构造组合,本技术门锁的防撬装置具有如下的优点1.具有双重卡制的效果当锁上门锁4之后,可使门5与门框6的锁合不仅靠门锁4的锁栓41卡合,且也可借由卡制装置3的卡杆35卡合,因此,即使门锁4上的锁栓41被破坏时,也不致使门被打开,可达到较佳的防盗效果。2.操作便捷由于卡制装置3的运动部30固定于门锁4的锁栓装置40上,因而当开启门4时,可同时推动卡制装置3,使其卡于门框6的孔洞60内,所以,其操作使用上相当便捷。综上所述,本技术门锁的防撬装置,确实可达到技术的目的及功效。权利要求1.一种门锁的防撬装置,它配设于门锁的锁栓装置上,包括盖本体,它设有前盖体及后盖体,前盖体与后盖体可相互盖合成盖本体,盖本体一侧中间设有穿孔,锁具设于盖本体内,门锁的锁栓装置上的锁栓可凸出于盖本体中间位置的穿孔;其特征在于盖本体一侧的中间穿孔两侧也设有上下两穿孔,所述门锁的防撬装置还包括有卡制装置,卡制装置设有连动部及卡制部,连动部一端固定于锁具的锁栓装置上,另一端固定于卡制部上,当门锁的锁栓装置移动时,连动部带动卡制部移动,当欲锁上门锁时,以钥匙推动锁栓装置移动,使锁栓装置上的锁栓卡于门框的孔洞内,当锁栓装置被推动同时,其带动卡制装置的连动部移动,使卡制部凸伸出盖本体一侧上下两穿孔,而卡于门框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的防撬装置,其特征在于卡制装置的连动部设有主连杆、两个副连杆及两个侧连杆,主连杆一端固定于门锁的锁栓装置上,另一端固定于两副连杆一端上,两副连杆另一端枢接于两侧连杆上,两侧连杆一端相互枢接,并固定于前盖体上,而另一端固定于卡制装置的卡制部上,卡制部设有卡杆及套环,侧连杆固定于卡杆上,卡杆套设于套环上。专利摘要一种门锁的防撬装置,包括盖本体及卡制装置,盖本体一侧中间及两端位置处设有穿孔,锁具设于盖本体内,锁具的锁栓可凸出于盖本体中间位置的穿孔,卡制装置设有连动部及卡制部,连动部一端固定于锁具的锁栓装置上,另一端固定于卡制部上,欲锁上门锁时,以钥匙推动锁栓装置移动,使锁栓装置上的锁栓卡于门框预设的孔洞上,在锁栓装置被推动同时,其会带动卡制装置的连动部移动,使卡制部凸伸出并卡于盖本体一侧上下两穿孔。文档编号E05B17/00GK2147300SQ9320527公开日1993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1993年3月10日 优先权日1993年3月10日专利技术者沈坤凉 申请人:庄敬钢铁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门锁的防撬装置,它配设于门锁的锁栓装置上,包括:盖本体,它设有前盖体及后盖体,前盖体与后盖体可相互盖合成盖本体,盖本体一侧中间设有穿孔,锁具设于盖本体内,门锁的锁栓装置上的锁栓可凸出于盖本体中间位置的穿孔;其特征在于:盖本体一侧的中间穿孔两侧也设有上下两穿孔,所述门锁的防撬装置还包括有卡制装置,卡制装置设有连动部及卡制部,连动部一端固定于锁具的锁栓装置上,另一端固定于卡制部上,当门锁的锁栓装置移动时,连动部带动卡制部移动,当欲锁上门锁时,以钥匙推动锁栓装置移动,使锁栓装置上的锁栓卡于门框的孔洞内,当锁栓装置被推动同时,其带动卡制装置的连动部移动,使卡制部凸伸出盖本体一侧上下两穿孔,而卡于门框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坤凉
申请(专利权)人:庄敬钢铁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