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再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289604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0 20:16
本实施例包括:外壳;内壳,配置于外壳内部;稀溶液供应管,向外壳的内部供应稀溶液;燃烧器,向内壳内部产生燃烧气体;板型热交换器,配置于外壳和内壳之间,使稀溶液和燃烧气体热交换;排气管道,引导通过板型热交换器的燃烧气体;板型热交换器包括沿着与燃烧气体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层积的多个单位传热单元,在单位传热单元中,在一端连接且另一端接合的一对传热主体之间沿着水平方向较长地形成供燃烧气体通过的内部通道,在传热主体形成与邻近的另一单位传热单元接合的接合主体,在多个单位传热单元中彼此邻近的单位传热单元之间沿着垂直方向开放形成容置外壳内部的稀溶液的稀溶液空间,相较于薄板连续地折叠并弯折,容易制造且可靠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高温再生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高温再生器,更详细而言涉及设置于吸收式冷冻器并利用燃烧器中产生的燃烧气体来从吸收液分离制冷剂的高温再生器。
技术介绍
吸收式冷冻器是包括蒸发器和吸收器、冷凝器以及再生器,并能够执行制冷或者制热的装置。吸收式冷冻器不利用向制冷剂施加机械压缩,而是可以利用制冷剂在吸收器和再生器中被吸收液吸收、再生的过程,制冷剂可以反复地进行吸收、再生、冷凝、蒸发过程。吸收式冷冻器主要以LPG、LNG等气体或者燃料作为热源,可以利用吸收液(例如,溴化锂LiBr溶液)来执行吸收、再生、冷凝、蒸发制冷剂(即,水)的循环,蒸发器可以生成冷水,或者冷凝器可以生成温水。作为这样的吸收式冷冻器的例有韩国公开专利公报KR10-2013-0089503A(2013年8月12日公开)和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5-256536A(1993年10月5日公开)等。
技术实现思路
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现有技术的高温再生器中,由于板型热交换器将薄板连续地折叠并弯折而形成铙钹鳍,存在有不易制造板型热交换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容易制造且可靠性高的板型热交换器的高温再生器。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高温再生器包括:外壳;内壳,配置于所述外壳内部;稀溶液供应管,向所述外壳的内部供应稀溶液;燃烧器,向所述内壳内部产生燃烧气体;板型热交换器,配置于所述外壳和所述内壳之间,使所述稀溶液和所述燃烧气体进行热交换;排气管道,引导通过所述板型热交换器的燃烧气体;所述板型热交换器包括沿着与所述燃烧气体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层积的多个单位传热单元,在所述单位传热单元中,在一端相连接且另一端相接合的一对传热主体之间沿着水平方向较长地形成有供所述燃烧气体通过的内部通道,在所述传热主体形成有与邻近的另一单位传热单元相接合的接合主体,在多个所述单位传热单元中彼此邻近的单位传热单元之间沿着垂直方向开放形成有容置所述外壳内部的稀溶液的稀溶液空间。一对所述传热主体分别包括:传热板部;一端连接部,弯折于所述传热板部的一端并与另一传热主体相连接;以及另一端接合部,弯折于所述传热板部的另一端并与另一传热主体相接合;在所述一端连接部和所述另一端接合部之间形成有所述内部通道。在所述传热板部形成有与另一传热主体的传热板以能够进行滑动的方式相接触的凹凸部。高温再生器包括紧贴于多个所述单位传热单元中最外围单位传热单元的密封构件,在所述密封构件形成有躲避孔,所述躲避孔用于躲避所述最外围单位传热单元上形成的凹凸部。所述接合主体包括:凸出部,从所述传热板部朝向邻近的其它单位传热单元的传热板部凸出;以及外接合部,从所述凸出部凸出且与邻近的其它单位传热单元相接合。所述外接合部从所述凸出部沿着与所述稀溶液空间相反的方向弯折而进行接合。所述稀溶液空间由邻近的单位传热单元的彼此相向的传热主体和从所述传热主体凸出的接合主体来形成。高温再生器包括:一对上支持件,夹设于多个所述单位传热单元的上部两侧;以及一对下支持件,夹设于多个所述单位传热单元的下部两侧。高温再生器还包括配置于所述板型热交换器的旁边的侧主体,所述侧主体形成有燃烧气体孔,通过了所述内部通道的燃烧气体通过所述燃烧气体孔,以向所述排气管道内部流动。所述接合主体插入到所述燃烧气体孔。所述接合主体具有与所述侧主体相接触的高度。所述排气管道包括:下排气管道部,位于所述板型热交换器的旁边;以及上排气管道部,从所述下排气管道部凸出。在所述下排气管道部设置有能够进行开闭且与所述板型热交换器的一面相向的管道门。所述内部通道朝向所述管道门开放。所述外壳包括:壳主体,具有第一壳主体部和第二壳主体部,所述第一壳主体部的下部具有弧度且上表面开放,所述第二壳主体部的上端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壳主体部;下第一侧主体,覆盖所述第一壳主体部的一侧端;上第一侧主体,覆盖所述第二壳主体部的一侧端;第二侧主体,分别大于所述下第一侧主体和所述上第一侧主体,在所述下第一侧主体和所述上第一侧主体的相反侧覆盖所述第二壳主体部的另一端;以及顶盖,配置于所述第一壳主体部的上部,遮挡所述下第一侧主体的上部和所述上第一侧主体下部之间。所述排气管道配置于所述顶盖上侧。在所述上第一侧主体形成有将通过了所述内部通道的燃烧气体向所述排气管道内部引导的燃烧气体孔。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在将薄板连续地折叠并弯折的情况下,具有容易制造且可靠性高的优点。并且,具有容易通过排气管道清洗板型热交换器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采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高温再生器的吸收式冷冻器一例的结构的图。图2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高温再生器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高温再生器的内部的一部分切开立体图。图4是沿着图2所示的A-A线剖开的剖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高温再生器的立体图。图6是图5所示的高温再生器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图6所示的多个单位传热单元进行层积之前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图7所示的一对传热主体进行接合之前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图1是示出采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高温再生器的吸收式冷冻器一例的结构的图。本实施例的高温再生器20可以适用于双重效用吸收式冷冻器。采用高温再生器20的吸收式冷冻器(以下,称为吸收式冷冻器)可以包括:吸收器10、高温再生器20、低温再生器30、冷凝器40以及蒸发器50。吸收式冷冻器可以还包括低温热交换器60和高温热交换器70。吸收器10用于将从蒸发器50蒸发的气相制冷剂吸收于吸收液,在吸收器10的内部可以形成有用于将气相制冷剂吸收于吸收液的吸收区域11。吸收器10可以包括用于向吸收区域11喷射吸收液的吸收液喷射部12。吸收器10可以包括供冷却水通过的冷却水管13。冷却水管13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位于吸收区域11。从蒸发器50的蒸发区域51移动到吸收区域11的气相制冷剂可以被从吸收液喷射部12喷射的吸收液吸收,在气相制冷剂吸收于吸收液时产生的热量可以传递给吸收器10的冷却水管13。通过吸收液喷射部12喷射的吸收液可以是从低温再生器30中与制冷剂相分离的浓溶液,从吸收液喷射部12喷射到吸收区域11的浓溶液可以随着在吸收区域11中吸收气相制冷剂而变为稀溶液。吸收器10的稀溶液可以向高温再生器20流动,并在高温再生器20与制冷剂相分离。在吸收器10可以连接有用于引导吸收有制冷剂的稀溶液的稀溶液配管14。从吸收器10朝向高温再生器20流动的吸收液可以通过稀溶液配管14。在稀溶液配管14可以设置有用于抽吸稀溶液的泵15。稀溶液配管14可以连接于低温热交换器60的后述的第一流路61,从而向低温热交换器60的第一流路61引导稀溶液。稀溶液配管14也可以连接于后述的稀溶液供应管220,以将稀溶液引导到稀溶液供应管220。高温再生器20可以包括行程外观的外壳200。高温再生器20可以包括用于将吸收器10中流动的稀溶液向外壳200的内部供应的稀溶液供应管220。高温再生器20可以包括产生用于加热吸收液的燃烧气体的燃烧器230。吸收器10中流动的稀溶液(即,相对较多地包含制冷剂的吸收液)可以被燃烧器230中产生的燃烧气体进行加热,吸收液中吸收的制冷剂吸收燃烧气体的热量而可以从吸收液分离。制冷剂蒸汽被分离出的吸收液可以变为中间浓度的吸收液(即,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温再生器,其中,包括:外壳;内壳,配置于所述外壳内部;稀溶液供应管,向所述外壳的内部供应稀溶液;燃烧器,向所述内壳内部产生燃烧气体;板型热交换器,配置于所述外壳和所述内壳之间,使所述稀溶液和所述燃烧气体进行热交换;以及排气管道,引导通过所述板型热交换器的燃烧气体,所述板型热交换器包括沿着与所述燃烧气体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层积的多个单位传热单元,在所述单位传热单元中,在一端相连接且另一端相接合的一对传热主体之间沿着水平方向较长地形成有供所述燃烧气体通过的内部通道,在所述传热主体形成有与邻近的另一单位传热单元相接合的接合主体,在多个所述单位传热单元中彼此邻近的单位传热单元之间沿着垂直方向开放形成有容置所述外壳内部的稀溶液的稀溶液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11.29 KR 10-2016-01601581.一种高温再生器,其中,包括:外壳;内壳,配置于所述外壳内部;稀溶液供应管,向所述外壳的内部供应稀溶液;燃烧器,向所述内壳内部产生燃烧气体;板型热交换器,配置于所述外壳和所述内壳之间,使所述稀溶液和所述燃烧气体进行热交换;以及排气管道,引导通过所述板型热交换器的燃烧气体,所述板型热交换器包括沿着与所述燃烧气体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层积的多个单位传热单元,在所述单位传热单元中,在一端相连接且另一端相接合的一对传热主体之间沿着水平方向较长地形成有供所述燃烧气体通过的内部通道,在所述传热主体形成有与邻近的另一单位传热单元相接合的接合主体,在多个所述单位传热单元中彼此邻近的单位传热单元之间沿着垂直方向开放形成有容置所述外壳内部的稀溶液的稀溶液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再生器,其中,一对所述传热主体分别包括:传热板部;一端连接部,弯折于所述传热板部的一端并与另一传热主体相连接;以及另一端接合部,弯折于所述传热板部的另一端并与另一传热主体相接合,在所述一端连接部和所述另一端接合部之间形成有所述内部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温再生器,其中,在所述传热板部形成有与另一传热主体的传热板以能够进行滑动的方式相接触的凹凸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温再生器,其中,包括紧贴于多个所述单位传热单元中最外围单位传热单元的密封构件,在所述密封构件形成有躲避孔,所述躲避孔用于躲避所述最外围单位传热单元上形成的凹凸部。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温再生器,其中,所述接合主体包括:凸出部,从所述传热板部朝向邻近的其它单位传热单元的传热板部凸出;以及外接合部,从所述凸出部凸出且与邻近的其它单位传热单元相接合。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温再生器,其中,所述外接合部从所述凸出部沿着与所述稀溶液空间相反的方向弯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兴柱赵勇善赵显旭
申请(专利权)人:LG电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