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叠合式双管道共井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267243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02 01: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地下叠合式双管道共井结构,包括开挖井,开挖井内设有上管组和下管组,开挖井的周壁上设有堆叠的若干个加固环形成挡泥筒,挡泥筒的外设有防水筒;上管组:包括多个管节,设在开挖井内的上管组称为接驳段,接驳段上的管节称为上接驳管,接驳段的前侧和后侧的管节称为上连接管,上连接管的一侧设在开挖井内并与接驳段连接,上连接管的另一侧设在防水筒外。由于上管组和下管组在均由同一个开挖井中施工形成,所以施工时间能大大缩短,占地面积小,且对道路的围闭面积小,对沿河居民的生活影响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水利系统的来回送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叠合式双管道共井结构
本技术涉及地下输水管道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河流黑臭水体治理领域。
技术介绍
城市水体,特指城市辐射范围内的河流、湖泊、水库以及各类景观水体等。河流作为环境的载体和重要的资源,在城市的生态建设、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等方面都显示出不可替代的意义。一方面具有水质涵养、保持水土的功能,另一方面对城市小气候及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河涌治理,往往是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来支撑的,而由于历史原因,河涌两岸往往是居民楼、厂房林立,而在建设水利设施时,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这就涉及到征地、公路围闭施工的问题,现有技术采用的暗渠方案,征地、围闭面积大,对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对沿河两岸的居民生活影响非常的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河流黑臭水体治理领域的地下叠合式双管道共井结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地下叠合式双管道共井结构,包括开挖井,开挖井内设有呈上下间隔设置的上管组和下管组,开挖井的周壁上设有从上到下依次堆叠的若干个加固环,所述若干个加固环形成一个挡泥筒,挡泥筒的外设有防水筒,挡泥筒设在防水筒内;上管组:包括多个从前到后依次连接的管节,设在开挖井内的上管组称为上接驳段,所述上接驳段包括至少一个管节,上接驳段上的管节称为上接驳管,上接驳段的前侧和后侧的管节称为上连接管,上连接管的一侧设在开挖井内并与上接驳段连接,上连接管的中段依次穿过挡泥筒、防水筒,上连接管的另一侧设在防水筒外;下管组:包括多个从前到后依次设置的管节,设在开挖井内的下管组称为下接驳段,下接驳段为包括至少一个管节或下接驳段为具有开口向上的过水沟,下接驳段的前侧和后侧的管节称为下连接管,下连接管的一侧设在开挖井内并与下接驳段连接,下连接管的中段依次穿过挡泥筒、防水筒,下连接管的另一侧设在防水筒外。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防水筒从内至外包括至少两层防水层,所述防水层由若干个相交的往下延伸的防水柱构成筒状,防水柱的材质为混凝土,相邻的防水层相交,使得相邻的防水层凝结成一体,让防水层的内侧面和外侧面均沿周向呈波浪起伏状。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上连接管所在的位置称为洞穿部,洞穿部四周设有若干个加强柱,所述防水筒、加强柱的材质均为混凝土,防水筒、加强柱凝结成一体。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挡泥筒内设有内侧面平整的加固筒。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挡泥筒、加固筒的材质均为混凝土,使得挡泥筒与加固筒凝结在一起。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上管组、下管组位于同一个铅垂面上。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加固环上大下小,加固环的上表面设有嵌入环槽,使得位于上方的加固环的下端设在下方的加固环的嵌入环槽内。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开挖井的底部设有承重层。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下接驳段为包括至少一个管节,上管组的上方、下方均设有填充物,下管组的上方、下方均设有填充物。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下接驳段为具有开口向上的过水沟,开挖井内设有支撑架,支撑架包括设在过水沟左侧的左立板、设在过水沟右侧的右立板,左立板的上端设有横向设置的横撑板,上接驳管设在横撑板上,横撑板和过水沟之间设有横向设置的封板,封板上设有封盖,封盖、封板合成为封挡组件,封挡组件的左侧与左立板连接,封挡组件的右侧与右立板连接,使得过水沟被封在过水空间内,所述过水空间由封挡组件、左立板、右立板、开挖井前侧壁、开挖井后侧壁、开挖井的底面围成,横撑板的右端设有隔离板,隔离板与右立板之间设有清理通道,清理通道的顶端设有封住清理通道入口的盖板,右立板的左侧设有从清理通道入口一直延伸至过水空间内的阶梯,封板与封盖可拆式连接或铰接,盖板与地面可拆式连接或铰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一种地下叠合式双管道共井结构,包括开挖井,开挖井内设有呈上下间隔设置的上管组和下管组,开挖井的周壁上设有从上到下依次堆叠的若干个加固环,所述若干个加固环形成一个挡泥筒,挡泥筒的外设有防水筒,挡泥筒设在防水筒内;上管组:包括多个从前到后依次连接的管节,设在开挖井内的上管组称为上接驳段,所述上接驳段包括至少一个管节,上接驳段上的管节称为上接驳管,上接驳段的前侧和后侧的管节称为上连接管,上连接管的一侧设在开挖井内并与上接驳段连接,上连接管的中段依次穿过挡泥筒、防水筒,上连接管的另一侧设在防水筒外;下管组:包括多个从前到后依次设置的管节,设在开挖井内的下管组称为下接驳段,下接驳段为包括至少一个管节或下接驳段为具有开口向上的过水沟,下接驳段的前侧和后侧的管节称为下连接管,下连接管的一侧设在开挖井内并与下接驳段连接,下连接管的中段依次穿过挡泥筒、防水筒,下连接管的另一侧设在防水筒外。挡泥筒能保持开挖井的形状,使得开挖井不会崩塌,而防水筒能防止水进入开挖井内,减轻施工时的排水压力,同时,挡泥筒、防水筒能对上连接管进行有效的支撑,防止上管组和下管组的下沉。而由于上管组和下管组在均由同一个开挖井中施工形成,所以施工时间能大大缩短,占地面积小,且对道路的围闭面积小,对沿河居民的生活影响小。本技术用于水利系统的来回送水。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a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a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b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技术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参照图1和图2,这是本技术的实施例a,具体地:一种地下叠合式双管道共井结构,包括开挖井1,开挖井1内设有呈上下间隔设置的上管组和下管组,开挖井1的周壁上设有从上到下依次堆叠的若干个加固环2,所述若干个加固环2形成一个挡泥筒,挡泥筒的外设有防水筒,挡泥筒设在防水筒内;上管组:包括多个从前到后依次连接的管节,设在开挖井1内的上管组称为上接驳段,所述上接驳段包括至少一个管节,上接驳段上的管节称为上接驳管31,上接驳段的前侧和后侧的管节称为上连接管32,上连接管32的一侧设在开挖井1内并与上接驳段连接,上连接管32的中段依次穿过挡泥筒、防水筒,上连接管32的另一侧设在防水筒外;下管组:包括多个从前到后依次设置的管节,设在开挖井1内的下管组称为下接驳段,下接驳段为包括至少一个管节,下接驳段的前侧和后侧的管节称为下连接管320,下连接管320的一侧设在开挖井1内并与下接驳段连接,下连接管320的中段依次穿过挡泥筒、防水筒,下连接管320的另一侧设在防水筒外。挡泥筒能保持开挖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叠合式双管道共井结构,包括开挖井(1),其特征在于:开挖井(1)内设有呈上下间隔设置的上管组和下管组,开挖井(1)的周壁上设有从上到下依次堆叠的若干个加固环(2),所述若干个加固环(2)形成一个挡泥筒,挡泥筒的外设有防水筒,挡泥筒设在防水筒内;上管组:包括多个从前到后依次连接的管节,设在开挖井(1)内的上管组称为上接驳段,所述上接驳段包括至少一个管节,上接驳段上的管节称为上接驳管(31),上接驳段的前侧和后侧的管节称为上连接管(32),上连接管(32)的一侧设在开挖井(1)内并与上接驳段连接,上连接管(32)的中段依次穿过挡泥筒、防水筒,上连接管(32)的另一侧设在防水筒外;下管组:包括多个从前到后依次设置的管节,设在开挖井(1)内的下管组称为下接驳段,下接驳段为包括至少一个管节或下接驳段为具有开口向上的过水沟(311),下接驳段的前侧和后侧的管节称为下连接管(320),下连接管(320)的一侧设在开挖井(1)内并与下接驳段连接,下连接管(320)的中段依次穿过挡泥筒、防水筒,下连接管(320)的另一侧设在防水筒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叠合式双管道共井结构,包括开挖井(1),其特征在于:开挖井(1)内设有呈上下间隔设置的上管组和下管组,开挖井(1)的周壁上设有从上到下依次堆叠的若干个加固环(2),所述若干个加固环(2)形成一个挡泥筒,挡泥筒的外设有防水筒,挡泥筒设在防水筒内;上管组:包括多个从前到后依次连接的管节,设在开挖井(1)内的上管组称为上接驳段,所述上接驳段包括至少一个管节,上接驳段上的管节称为上接驳管(31),上接驳段的前侧和后侧的管节称为上连接管(32),上连接管(32)的一侧设在开挖井(1)内并与上接驳段连接,上连接管(32)的中段依次穿过挡泥筒、防水筒,上连接管(32)的另一侧设在防水筒外;下管组:包括多个从前到后依次设置的管节,设在开挖井(1)内的下管组称为下接驳段,下接驳段为包括至少一个管节或下接驳段为具有开口向上的过水沟(311),下接驳段的前侧和后侧的管节称为下连接管(320),下连接管(320)的一侧设在开挖井(1)内并与下接驳段连接,下连接管(320)的中段依次穿过挡泥筒、防水筒,下连接管(320)的另一侧设在防水筒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叠合式双管道共井结构,其特征在于:防水筒从内至外包括至少两层防水层,所述防水层由若干个相交的往下延伸的防水柱(4)构成筒状,防水柱(4)的材质为混凝土,相邻的防水层相交,使得相邻的防水层凝结成一体,让防水层的内侧面和外侧面均沿周向呈波浪起伏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叠合式双管道共井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连接管(32)所在的位置称为洞穿部,洞穿部四周设有若干个加强柱(5),所述防水筒、加强柱(5)的材质均为混凝土,防水筒、加强柱(5)凝结成一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叠合式双管道共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挡泥筒内设有内侧面平整的加固筒(5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地下叠合式双管道共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骏飞周炜峙李德强杨磊三何其活夏鹏陈位洪庞舒展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