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肇家专利>正文

锁心防盗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26474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系提供一种锁心防盗结构,包括锁心和与之相配合的锁匙,其系在锁心内部设置多重排列的梢珠柱间,且于部分或全部下梢珠柱上设有颈部,以此颈部形成珠体容置空间,透过珠体装设于其容置空间后,透过多重梢珠柱与颈部容置空间内的珠体,达到相互制动的开锁机构,提高破解的难度。(*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系提供一种锁心防盗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的锁心1(如图1所示),其主要系由筒壳体12及容设于该筒壳体12的锁塞11所构成,其中该筒壳体12与锁塞11间具有互通的上珠室122与下珠室113,以便供数组下梢珠柱16、上梢珠柱15与弹簧14依序由上珠室122置入后,再以扣板盖13盖合,且该筒壳体12具有贯通孔121,以便将锁塞11伸入该贯通孔121后,再于末端藉由C形夹111予以固定,因此若欲开锁时(请配合参阅图1A所示),则需以吻合每一上梢珠柱15,使之可完全深入上珠室122的钥匙2穿过锁塞11的锁孔112内所形成的轨道114,而使该筒壳体12与锁塞11间平行形成空隙,方能达到开锁的目的;然而,由于上述的一般锁心间轨道114系呈直线贯通状,因此若使用如铁丝等呈直条状的物体,亦可能直接贯通该轨道114以抵压每一下梢珠柱16,而仍然容易被破解,逐为使用者所担忧;因此,如何提供一种锁心改良结构,以增加偷盗者的破解难度,即为本创作人的研发动机所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心防盗结构,可达到无法猜测的制动状态,大幅提高破解的难度。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锁心防盗结构,包括锁心和与之相配合的锁匙,该锁心系由锁塞、筒壳体、扣盖板、弹簧、珠体、上主梢珠柱、上侧梢珠柱、下主梢珠柱与下侧梢珠柱所构成;其中,该锁塞上设有锁孔、至少一组排列的下主珠室、至少一组排列的下侧珠室与间隙口;该筒壳体上设有贯通孔、至少一组排列的上主珠室与至少一组排列的上侧珠室;该下主梢珠柱与下侧梢珠柱至少一组以上设有颈部;其特点是,该锁塞穿设于筒壳体的贯通孔内,且锁塞的下主珠室与下侧珠室对应筒壳体的上主珠室与上侧珠室形成一贯通空间,下主梢珠柱与下侧梢珠柱分别依序置入于对应的上主珠室与上侧珠室,上主梢珠柱、上侧梢珠柱分别依序与弹簧装设在一起,以扣盖板盖合,该锁塞的末端以夹具夹固;其至少一组以上的珠体装置于所述下主梢珠柱与下侧梢珠柱的颈部间,且容置于隔板至少一组以上的孔洞间,且同时抵制下主梢珠柱的颈部与下侧梢珠柱。该锁匙上设有主抵缺口、主抵平面与侧抵平面,且至少为一组以上的排列,且其分别对应所述的下主梢珠柱与下侧梢珠柱排列方式设置。该锁匙进一步设置为多抵齿排列的方式,于其上设有主抵齿与主抵平面,且至少为一组以上的排列。该锁心的锁面对应锁匙设置为数个锁孔。本技术克服了习知锁心构造简单、容易破解,锁心内部结构无法相互制动的缺陷,而具有如下的优点1、具有多重梢珠柱与珠体相互制动,提高破解时的困难度。2、锁心构造不易遭破解,提高使用时的保障。3、可对应不同类型的钥匙与锁孔使用,提升使用时的便利。4、具有进步性与实用性。5、提升产品竞争力。附图说明图1系习用锁心立体分解图。图1A系习用锁心动作剖视图。图2系本技术的立体图。图2A系本技术的钥匙立体图。图2B系本技术的剖视图。图3系本技术的动作示意图之一。图3A系本技术的动作示意图之二。图3B系本技术的动作示意图之三。图3C系本技术的动作示意图之四。图4系本技术的进一步钥匙实施例立体图。图5系本技术的进一步实施例动作示意图之一。图5A系本技术的进一步实施例动作示意图之二。图5B系本技术的进一步实施例动作示意图之三。图5C系本技术的进一步实施例动作示意图之四。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结构请参见图2和图2A所示,锁心4系由锁塞41、筒壳体42、扣盖板43、弹簧44、珠体49、上主梢珠柱45、上侧梢珠柱451、下主梢珠柱46、461与下侧梢珠柱47、471所构成;该锁塞41上设有锁孔411、下主珠室412、下侧珠室413与孔洞414;该筒壳体42上设有贯通孔421、上主珠室422与上侧珠室423;该下主梢珠柱461与下侧梢珠柱471分别设有颈部462、472;该锁匙3上设有主抵缺口31、主抵平面32与侧抵平面33;其结构特征是,该锁塞4穿设于筒壳体42的贯通孔421内,且锁塞41的下主珠室412与下侧珠室413对应筒壳体42的上主珠室422与上侧珠室423形成一贯通空间,依序将下主梢珠柱46、461或下侧梢珠柱47、471分别置入对应的上主珠室422或上侧珠室423后,又于下主梢珠柱461或下侧梢珠柱471上设有颈部462或颈部472,将珠体49经由孔洞414置入锁塞41中,再将下侧梢珠柱47、471或下主梢珠柱46、461置入,再依序将上主梢珠柱45、上侧梢珠柱451、与弹簧14装设后,以扣盖板43盖合,锁塞41的末端以夹具48夹固。如图2B所示,在锁匙未插入时,由于珠体49同时抵制下主梢珠柱461的颈部462与下侧梢珠柱471,而形成制动状态,下主梢珠柱461无法动作,且数个下侧梢珠柱47与数个下主梢珠柱46间,采用随机方式设置为具有颈部472、462的数个下侧梢珠柱471与数个下主梢珠柱461,达到无法猜测的制动状态,大幅提高破解的难度。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系如图3所示(未设有颈部462、472的下主梢珠柱46与下侧梢珠柱47,其动作流程非本技术所诉求,且为习知技术,固不赘述),钥匙3未插入锁心4内时,由于珠体49分别同时抵制下主梢珠柱461的颈部462与下侧梢珠柱471,而形成制动状态,下主梢珠柱461无法动作,且上主梢珠柱45与上侧梢珠柱451分别卡设于筒壳体42与锁塞41间的活动间隙7间,锁心4无法转动。如图3A所示,锁匙3插入锁心4内,此时下主梢珠柱46未与锁匙3有接触,锁匙3仅侧抵平面33与下侧梢珠柱471接触时,侧抵平面33首先将下侧梢珠柱471顶起,使下主梢珠柱461的颈部462与下侧梢珠柱471的颈部472产生一活动空间,此时珠体49为可动状态;且上侧梢珠柱451与下侧梢珠柱47的交界面落在筒壳体42与锁塞41间的活动间隙7间,此时锁心4仍无法转动。如图3B所示,锁匙3插入锁心4内,锁匙3的抵平面33与下侧梢珠柱471接触,同时锁匙3的抵平面34与下主梢珠柱461接触时,由于珠体49为可活动状态,而于下主梢珠柱461顶起时,将珠体49推移抵制下侧梢珠柱471,此时上侧梢珠柱451与下侧梢珠柱47的交界面落在筒壳体42与锁塞41间的活动间隙7间,上主梢珠柱45与下主梢珠柱46的交界面高于筒壳体42与锁塞41间的活动间隙7间,而此时锁心4仍无法转动。如图3C所示,锁匙3插入锁心4内,锁匙3的抵平面33与下侧梢珠柱471接触,同时锁匙3的主抵缺口31与下主梢珠柱461接触时,此时上侧梢珠柱451与下侧梢珠柱47的交界面以及上主梢珠柱45与下主梢珠柱46的交界面皆同时落在筒壳体42与锁塞41间的活动间隙7间,此时锁心4可以转动。如图4所示,其锁匙5进一步设置为多抵齿排列的方式,于其上设有主抵齿51、主抵平面52与主抵平面53;其锁心4的锁面61进一步对应锁匙5而设置为主锁孔611与侧锁孔612;其动作流程如图5所示,锁匙5未插入锁心4内时,由于珠体49分别同时抵制下主梢珠柱461的颈部462与下侧梢珠柱471,而形成制动状态,下主梢珠柱461无法动作,且上主梢珠柱45与上侧梢珠柱451分别卡设于筒壳体42与锁塞41间的活动间隙7间,锁心4无法转动。如图5A所示,锁匙5插入锁心4内,锁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锁心防盗结构,包括锁心和与之相配合的锁匙,该锁心系由锁塞、筒壳体、扣盖板、弹簧、珠体、上主梢珠柱、上侧梢珠柱、下主梢珠柱与下侧梢珠柱所构成;其中,该锁塞上设有锁孔、至少一组排列的下主珠室、至少一组排列的下侧珠室与间隙口; 该筒壳体上设有贯通孔、至少一组排列的上主珠室与至少一组排列的上侧珠室;该下主梢珠柱与下侧梢珠柱至少一组以上设有颈部;其特征在于,该锁塞穿设于筒壳体的贯通孔内,且锁塞的下主珠室与下侧珠室对应筒壳体的上主珠室与上侧珠室形成一贯通 空间,下主梢珠柱与下侧梢珠柱分别依序置入于对应的上主珠室与上侧珠室,上主梢珠柱、上侧梢珠柱分别依序与弹簧装设在一起,以扣盖板盖合,该锁塞的末端以夹具夹固;其至少一组以上的珠体装置于所述下主梢珠柱与下侧梢珠柱的颈部间,且容置于隔板至少 一组以上的孔洞间,且同时抵制下主梢珠柱的颈部与下侧梢珠柱。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肇家
申请(专利权)人:张肇家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