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轴承车加工伺服接料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25752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01 22: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轴承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轴承车加工伺服接料手,包括安装座、转移组件、接料组件及输出组件,转移组件包括安装于安装座上的导向部及驱动部;接料组件包括接料部,该接料部上设有用于容纳轴承圈的容纳腔;输出组件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的控制部、设置于所述接料部上的转动部、固定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且位于所述容纳腔一侧的导槽以及位于该导槽后工段上的换向部,所述转动部位于该导槽与所述容纳腔之间。通过伺服电机控制转移组件带动接料组件往复运动对加工后的轴承圈传输至输出工位后,通过输出组件的特殊结构,实现轴承圈自动换向,解决现有技术中轴承圈加工自动化程度低的技术问题。

A Servo Receiver for Bearing Turning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bearing production, in particular to a servo feeder used for bearing turning, including a mounting seat, a transfer component, a feeding component and an output component, which comprises a guiding part and a driving part mounted on the mounting seat, a feeding component comprising a feeding part, and an output component comprising a holding cavity for holding a bearing ring. The control unit on the mounting seat, the rotating part on the feeding part, the guide groove fixed on the mounting seat and on one side of the accommodation cavity, and the reversing part on the back section of the guide groove are arranged between the guide groove and the accommodation cavity. After the reciprocating motion of the feeding assembly is driven by the servo motor to transmit the processed bearing ring to the output station, the bearing ring is automatically reversed by the special structure of the output component, which solves the technical problem of low automation in the processing of the bearing ring in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轴承车加工伺服接料手
本技术涉及轴承生产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轴承车加工伺服接料手。
技术介绍
在传统轴承生产行业中,轴承圈往往需要多道车削加工后才能形成成品,目前对于轴承圈的加工多以人工或者半自动上料方式进行生产,加工后的轴承圈需人工将其转移至下一工位,由于工位之间对轴承圈的转移浪费大量时间的同时,生产成本大大提高。中国专利申请号:2007200250695公开了圆锥轴承套圈车加工自动线,它具有单机,其特征在于其由至少一台单机构成,单机具有床身、床头箱、进料道、出料道,电器控制箱分别与主电机、液压组合块、油泵电机、气动电磁阀相连,电器控制箱连接操纵箱,主电机通过主轴连接夹具,液压组合块与左刀架、右刀架及夹具相连,接料手上活动连接接料兜,机械手活动连接V型块,气动电磁阀分别连接接料手、接料兜、提料缸、机械手、V型块。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接料手带动接料兜上下移动对加工后的轴承圈进行承接后转移至出料道输出,其接料兜将轴承圈提升后如何转移至出料道上的具体结果未公开,另外,众所周知,轴承圈的端面加工过程中需要对其两个对面加工,上述技术方案只能实现加工后的输出,其仅适用于轴承圈单面加工,无法实现轴承圈双端面自动加工中轴承圈的自动换向,而对于全自动轴承圈加工生产线上的应用,其需要人工进行轴承圈换向,因此上述技术方案存在轴承圈加工自动化程度低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用于轴承车加工伺服接料手,通过伺服电机控制转移组件带动接料组件往复运动对加工后的轴承圈传输至输出工位后,通过输出组件的特殊结构,实现轴承圈自动换向,解决现有技术中轴承圈加工自动化程度低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轴承车加工伺服接料手,包括固定设置于机床上的安装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移组件,所述转移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安装座上的导向部及驱动部;接料组件,所述接料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导向部上且与所述驱动部相连接的传动部及设置于该传动部上的接料部,该接料部上设有用于容纳轴承圈的容纳腔;所述接料部经所述驱动部带动沿所述导向部往复运动,将加工后落于所述容纳腔内的轴承圈自动转移;及输出组件,所述输出组件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的控制部、设置于所述接料部上的转动部、固定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且位于所述容纳腔一侧的导槽以及位于该导槽后工段上的换向部,所述转动部位于该导槽与所述容纳腔之间。其中,所述接料组件的运动轨迹与水平面呈夹角设置。作为改进,所述导向部包括导轨、滑动安装于该导轨上的滑块以及设置于所述导轨两端的限位块。作为改进,所述驱动部包括伺服电机、经该伺服电机驱动旋转且位于所述导轨一端的主动轮、设置于所述导轨的另一端的从动轮以及连接所述主动轮与从动轮的传动带,所述滑块与该传动带固定连接。作为改进,所述传动部包括与所述滑块固定连接且位于其下方的一侧的连杆,所述接料部固定安装于该连杆的下端部。作为改进,所述接料部包括对称设置且与所述连杆相连接的挡板、固定设于该挡板之间的导向板,所述容纳腔位于所述挡板之间且位于所述导向板的上方,该导向板为向下凹进的弧形结构。作为改进,所述转动部转动设置于所述挡板上,该转动部为弯形板设置,所述控制部为伸缩气缸,所述转动部经所述控制部驱动旋转。另外,所述导槽为横截面呈U型的凹槽结构,该导槽与水平面呈夹角且斜向下设置。作为改进,所述换向部与所述导槽固定连接,其包括与所述导槽相连通的定位槽、设置于该定位槽一端的挡块以及驱动所述定位槽转动的转动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在本技术中通过转移组件带动接料组件运动至机床上的机头夹具的下方将加工后的轴承圈定向转移的过程中通过接料部上的导向板对轴承圈进行导向定位,结合输出组件上的控制部与换向部之间的配合控制,调整轴承圈转移过程中的工作节奏,使轴承圈逐一有序进行自动换向转移的同时,结合传动部与容纳腔的特殊结果,使轴承圈经容纳腔与转动部配合转移过程中的静止,防止对轴承圈造成磨损,实现本专利技术与后道工序的准确衔接,解决现有技术中轴承圈加工过程中自动化程度低的技术问题。(2)在本技术中通过导向板与导槽的特殊结构设置,由导向板对轴承圈进行导向定位,使其处于容纳腔内的温度可靠性的同时,使轴承圈在转移过程中能够自动进入导槽内,提高本技术自动化程度的同时,降低生产能耗。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结构合理、生产稳定、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轴承车加工伺服接料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正视图;图3本技术侧视图;图4为图3中A-A方向剖视图;图5为图4中B处放大示意图;图6为图输出组件放大示意图;图7为导槽剖视图。图8为换向部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说明。实施例一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2、3和4所示,一种用于轴承车加工伺服接料手,包括固定设置于机床10上的安装座1,还包括:转移组件2,所述转移组件2包括安装于所述安装座1上的导向部21及驱动部22;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驱动部22带动导向部21上的滑块212往复运动的同时带动接料组件3运动,通过接料部32将呈竖直状态落入容纳腔321内的轴承圈向上转移输出;接料组件3,所述接料组件3包括安装于所述导向部21上且与所述驱动部22相连接的传动部31及设置于该传动部31上的接料部32,该接料部32上设有用于容纳轴承圈的容纳腔321;所述接料部32经所述驱动部22带动沿所述导向部21往复运动,将加工后落于所述容纳腔321内的轴承圈自动转移;输出组件4,所述输出组件4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安装座1上的控制部41、设置于所述接料部32上的转动部42、固定设置于所述安装座1上且位于所述容纳腔321一侧的导槽43以及位于该导槽43后工段上的换向部44,所述转动部42位于该导槽43与所述容纳腔321之间;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换向部44将单端面加工后的轴承圈在转移过程自动旋转180°后转移至另一端面的加工工位,实现各工位之间的全自动衔接。其中,如图1、2和4所示,所述接料组件3的运动轨迹与水平面呈夹角设置,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接料组件3的角度设置,使其工作过程中避免与机床10上的其它机构发生干涉的同时将加工后的轴承圈进行提升转移。进一步的,如图2和4所示,所述导向部21包括导轨211、滑动安装于该导轨211上的滑块212以及设置于所述导轨211两端的限位块213。进一步的,如图1、2和4所示,所述驱动部22包括伺服电机221、经该伺服电机221驱动旋转且位于所述导轨211一端的主动轮222、设置于所述导轨211的另一端的从动轮2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轴承车加工伺服接料手,包括固定设置于机床(10)上的安装座(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移组件(2),所述转移组件(2)包括安装于所述安装座(1)上的导向部(21)及驱动部(22);接料组件(3),所述接料组件(3)包括安装于所述导向部(21)上且与所述驱动部(22)相连接的传动部(31)及设置于该传动部(31)上的接料部(32),该接料部(32)上设有用于容纳轴承圈的容纳腔(321);所述接料部(32)经所述驱动部(22)带动沿所述导向部(21)往复运动,将加工后落于所述容纳腔(321)内的轴承圈自动转移;及输出组件(4),所述输出组件(4)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安装座(1)上的控制部(41)、设置于所述接料部(32)上的转动部(42)、固定设置于所述安装座(1)上且位于所述容纳腔(321)一侧的导槽(43)以及位于该导槽(43)后工段上的换向部(44),所述转动部(42)位于该导槽(43)与所述容纳腔(321)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轴承车加工伺服接料手,包括固定设置于机床(10)上的安装座(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移组件(2),所述转移组件(2)包括安装于所述安装座(1)上的导向部(21)及驱动部(22);接料组件(3),所述接料组件(3)包括安装于所述导向部(21)上且与所述驱动部(22)相连接的传动部(31)及设置于该传动部(31)上的接料部(32),该接料部(32)上设有用于容纳轴承圈的容纳腔(321);所述接料部(32)经所述驱动部(22)带动沿所述导向部(21)往复运动,将加工后落于所述容纳腔(321)内的轴承圈自动转移;及输出组件(4),所述输出组件(4)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安装座(1)上的控制部(41)、设置于所述接料部(32)上的转动部(42)、固定设置于所述安装座(1)上且位于所述容纳腔(321)一侧的导槽(43)以及位于该导槽(43)后工段上的换向部(44),所述转动部(42)位于该导槽(43)与所述容纳腔(321)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轴承车加工伺服接料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料组件(3)的运动轨迹与水平面呈夹角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轴承车加工伺服接料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21)包括导轨(211)、滑动安装于该导轨(211)上的滑块(212)以及设置于所述导轨(211)两端的限位块(21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轴承车加工伺服接料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22)包括伺服电机(221)、经该伺服电机(221)驱动旋转且位于所述导轨(211)一端的主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亮李玉函凌勇赵金生邓永辉李丁丁马金山蒋佳锴彭志元李超祥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信石轴承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