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光结构及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24531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30 00: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显示装置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导光结构及背光模组,导光结构包括用于供外部光源的光线入射的入光部、用于进行导光的导光部以及用于对光线进行反射和散射的网点单元,入光部设有用于容置光源的入光槽,导光部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导光区和第二导光区,入光部设于第一导光区的一侧;网点单元包括多个设于第一导光区和第二导光区的网点,随着导光部离入光部由近及远,网点由疏到密布设,且网点的尺寸由小到大布设;导光部的发光均匀性等光学特性各处一致,其使用过程中的光学效果的变化各处也一致,确保了经第一导光区和第二导光区出射光线的均匀性,使得其用于显示装置时,显示装置的各个显示区的显示效果更加均匀,具有更好的使用体验。

A Light Guide Structure and Backlight Modul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display devices, and provides a light guide structure and a backlight module. The light guide structure includes an input part for incident light of an external light source, a light guide part for conducting light, and a dot unit for reflecting and scattering light. The input part is provided with an input groove for accommodating light source, and the light guide part includes a first light guide area formed in one body. The second light guide area is located on one side of the first light guide area; the dot unit consists of several dots in the first light guide area and the second light guide area. As the light guide part is near and far from the light guide area, the dots are sparsely and densely distributed, and the size of the dots is from small to large; the op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ght guide part are identical everywhere, such as the uniformity of light emission, and the changes of the optical effect during the use of the dot unit. It also ensures the uniformity of the light emitted through the first and second light guide areas, so that when it is used in the display device, the display effect of each display area of the display device is more uniform and has a better use experie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导光结构及背光模组
本技术涉及显示装置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导光结构及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目前,液晶显示装置作为电子设备的显示部件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子产品中,液晶显示由于其非自身发光的特性而要求由背光模组来显现其亮度,因此背光模组是液晶显示装置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件,而背光模组的发光特性则与导光结构息息相关。背光模组依照光源射入位置的不同,分成侧入式背光模组与直下式背光模组两种。直下式背光模组是将发光光源设置在显示面板后方,通过相应的均光结构为显示面板提供背光。侧入式背光模组则是将发光光源设于显示面板侧后方的背光边缘,发光光源发出的光线从导光结构一侧的入光面进入导光结构,并从出光面射出,形成面光源提供给显示面板。显示装置是一种常见的显示装置,包括具有导光结构的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现有的机动车通常设有多个用于显示不同信息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之间相互独立设置,难以保证各个显示装置显示亮度一致,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不同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的变化情况也发生不同的变化,造成显示亮度不均匀,从而显示效果不佳,影响使用体验;同时为每个显示装置提供光线的光源不稳固,影响光源的稳定性。以上不足,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光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显示效果不佳、影响使用体验、光源不稳定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导光结构,包括用于供外部光源的光线入射的入光部、用于进行导光的导光部以及用于对光线进行反射和散射的网点单元,所述入光部设有用于容置所述光源的入光槽,所述导光部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导光区和第二导光区,所述入光部设于所述第一导光区的一侧;所述网点单元包括多个设于所述第一导光区和所述第二导光区的网点,随着所述导光部离所述入光部由近及远,所述网点由疏到密布设,且所述网点的尺寸由小到大布设。进一步地,所述入光槽为弧形槽或齿形槽。进一步地,靠近所述入光部边缘的入光槽的轴线与位于所述入光部中部的入光槽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25°~45°。进一步地,所述网点为圆形网点,所述网点的直径范围为0.14毫米~0.77毫米,所述网点的密度范围为3.07%~57.8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光区的上边缘包括上曲线边,所述第一导光区的下边缘包括下曲线边,所述上曲线边和所述下曲线边相对外扩。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光区上边缘还包括与所述上曲线边连接的上直线边,所述上直线边靠近所述入光部,所述上曲线边靠近所述第二导光区;所述第一导光区下边缘还包括与所述下曲线边连接的下直线边,所述下直线边靠近所述入光部,所述下曲线边靠近所述第二导光区;所述上直线边和所述下直线边相对外扩。进一步地,设于最靠近所述上曲线边的网点的直径为0.279毫米~0.341毫米,设于最靠近所述上曲线边的网点的密度为8.50%~10.38%;设于最靠近所述下曲线边的网点的直径为0.315毫米~0.385毫米,设于最靠近所述下曲线边的网点的密度为16.40%~20.04%。进一步地,所述下曲线边通过右曲线边与所述第二导光区的下边缘连接,所述右曲线边的曲率与所述下曲线边的曲率方向相反;设于最靠近所述右曲线边的网点的直径为0.288毫米~0.352毫米,设于最靠近所述右曲线边的网点的密度为5.44%~6.6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光区包括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所述第一导光区包括上部区域与所述第二导光区连接;与所述第一导光区的上部区域相对应的光源的密度大于与所述第一导光区的下部区域相对应的光源的密度。本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上述的导光结构以及对应所述入光端设置的光源;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用于对光线进行扩散的扩散层,所述扩散层设于所述导光部的出光面上;所述扩散层上对应所述第一导光区和所述第二导光区之间的位置还设有隔离带。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导光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1)与现有的采用多个显示装置相比,该导光结构由于第一导光区和第二导光区一体成型,且入光部设置在第一导光区一侧,光源产生的光线会入射至第一导光区和第二导光区,第一导光区和第二导光区的发光均匀性等光学特性各处一致,在使用过程中,其光学效果的变化也是各处一致,有效确保了经第一导光区和第二导光区出射光线的均匀性,使得其用于具有多个显示区的显示装置时,显示装置的各个显示区的显示效果更加均匀,因而具有更好的使用体验。(2)随着导光部离入光部的距离从小到大,网点的密度和尺寸均从小到大布设,保证了经导光部上不同位置的网点反射和散射后出射的光线更加均匀,从而具有更好的显示效果,改善用户体验。(3)设置入光槽,一方面可以对光源起到固定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确保光源产生的光线均能够入射至导光部中,提高了光线的利用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2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2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光结构的一种入光槽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光结构的另一种入光槽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光结构的入光槽的角度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一;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二。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背光模组;10-光源;11-导光结构;111-入光部;1110-入光槽;112-导光部;1121-第一导光区;11210-左圆弧段;11211-中圆弧段;1122-第二导光区;11230-右圆弧段;113-网点单元;1131-网点;12-扩散层;121-隔离带;13-反射层。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位于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参阅图1和图2,一种导光结构11,包括用于供外部光源10的光线入射的入光部111、用于进行导光的导光部112以及用于对光线进行反射和散射的网点单元113,入光部111设有用于容置光源10的入光槽1110,导光部112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导光区1121和第二导光区11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供外部光源的光线入射的入光部、用于进行导光的导光部以及用于对光线进行反射和散射的网点单元,所述入光部设有用于容置所述光源的入光槽,所述导光部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导光区和第二导光区,所述入光部设于所述第一导光区的一侧;所述网点单元包括多个设于所述第一导光区和所述第二导光区的网点,随着所述导光部离所述入光部由近及远,所述网点由疏到密布设,且所述网点的尺寸由小到大布设。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供外部光源的光线入射的入光部、用于进行导光的导光部以及用于对光线进行反射和散射的网点单元,所述入光部设有用于容置所述光源的入光槽,所述导光部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导光区和第二导光区,所述入光部设于所述第一导光区的一侧;所述网点单元包括多个设于所述第一导光区和所述第二导光区的网点,随着所述导光部离所述入光部由近及远,所述网点由疏到密布设,且所述网点的尺寸由小到大布设。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槽为弧形槽或齿形槽。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入光部边缘的入光槽的轴线与位于所述入光部中部的入光槽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25°~45°。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点为圆形网点,所述网点的直径范围为0.14毫米~0.77毫米,所述网点的密度范围为3.07%~57.88%。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区的上边缘包括上曲线边,所述第一导光区的下边缘包括下曲线边,所述上曲线边和所述下曲线边相对外扩。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区上边缘还包括与所述上曲线边连接的上直线边,所述上直线边靠近所述入光部,所述上曲线边靠近所述第二导光区;所述第一导光区下边缘还包括与所述下曲线边连接的下直线边,所述下直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言军蒋燕红陈龙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帝显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