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24181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9 23: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触控显示装置。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触控显示本体及设于触控显示本体一表面上的保护盖板,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用于感应压力的碳纳米管膜,碳纳米管膜设于触控显示本体与保护盖板之间,或者设于触控显示本体中。该触控显示装置具有较高的应变检测灵敏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控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触控
,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触控显示装置例如触摸屏手机等的日渐普及,在触控显示装置上加入压力传感器,可以使触控显示装置感受到操作者的按压力度,拓宽了人机界面的交互性,增强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传统的应变传感器大多为金属或合金类应变传感器,该类传感器的材料为非透明材料,难以组装在触控显示装置中以实现整个触控区域的压力感应,只能组装在触控显示装置背面。而在组装在触控显示装置背面的方案中,由于触控显示装置中膜层众多,触控显示装置受按压后,从保护盖板产生的应变传递到触控显示装置背面的应变传感器时,应变出现了较大的减弱,导致应变检测灵敏度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应变检测灵敏度较高的触控显示装置。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触控显示本体及设于所述触控显示本体一表面上的保护盖板,所述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用于感应压力的碳纳米管膜,所述碳纳米管膜设于所述触控显示本体与所述保护盖板之间,或者设于所述触控显示本体中。碳纳米管的径向尺寸为纳米级别,碳纳米管的轴向尺寸为纳米级别或微米级别,从而碳纳米管具有高可见光透过率的性能,从而使得碳纳米管膜具有透明性,将碳纳米管膜设于触控显示本体与保护盖板之间,或者设于触控显示本体中,不会影响触控显示装置显示功能。而且,相对于将应变传感器设于触控显示本体的背面的方案,将碳纳米管膜设于触控显示本体与保护盖板之间,或者将碳纳米管膜设于触控显示本体中,可以缩短碳纳米管膜与保护盖板之间的距离,能有效降低从保护盖板产生的应变传递到碳纳米管膜后的减弱程度,进而提高触控显示装置的应变检测灵敏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碳纳米管膜包括压力感应单元,所述压力感应单元包括应变计及与所述应变计连接的引线。由于应变计与引线均为碳纳米管膜的一部分,也即形成应变计与引线的材料均为碳纳米管,应变计与引线均具有高可见光透过率的性能,从而可以获得窄边框或者无边框的触控显示装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应变计呈蛇型、回字型或螺旋型,每一所述压力感应单元包括两条所述引线,两条所述引线分别与所述应变计的两端连接。应变计呈蛇型、回字型或螺旋型,可以使得应变计具有高的走线密度,进一步提高触控显示装置的应变检测灵敏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线的线宽大于所述应变计的线宽。按压时,不仅应变计会发生形变而阻值变化,引线也会发生形变而阻值变化。引线的线宽大于应变计的线宽,也即引线的阻值小于应变计的阻值,使用阻值小于应变计的阻值的引线,能降低引线形变引起的阻值变化占应变计形变引起的阻值变化的比例,进一步提高触控显示装置的应变检测灵敏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力感应单元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所述压力感应单元的多个所述应变计呈阵列形式排布,每列及每行均包括若干个间隔排布的所述应变计。设置多个压力感应单元,可以使得触控显示装置的整个触控区域都具有压力感应功能,多个压力感应单元均匀排布,可以使得触控显示装置的整个触控区域的应变检测灵敏度大致相同。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力感应单元直接形成于所述保护盖板上。碳纳米管膜以保护盖板为载体,直接形成于保护盖板上,可以省略用于粘接碳纳米管膜与保护盖板的胶层,使得碳纳米管膜与保护盖板之间的距离更短,提高触控显示装置的应变检测灵敏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碳纳米管膜还包括基材,所述压力感应单元设于所述基材的一表面上,所述基材位于所述保护盖板与所述触控显示本体之间。在制作触控显示装置时,可以先分别单独制作保护盖板、碳纳米管膜及触控显示本体,使用胶层粘结在一起即可。在触控显示装置中新增碳纳米管膜并不影响触控显示本体,触控显示本体可以按已有的方法和设备生产。所述触控显示本体包括层叠设置的触控模组及显示模组,所述保护盖板设于所述触控模组远离所述显示模组的一表面,所述压力感应单元位于所述触控模组与所述显示模组之间。此时,触控模组与显示模组可以单独自制,碳纳米管膜即可以贴于触控模组上,又可以贴于显示模组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控显示本体包括层叠设置的触控模组及显示模组,所述保护盖板设于所述触控模组远离所述显示模组的一表面;所述触控模组包括基底及设于基底一表面的用于确定触控坐标的触控电极层,所述压力感应单元设于所述基底远离所述触控电极层的一表面上,所述压力感应单元位于所述基底与所述保护盖板之间。也即碳纳米管膜形成于触控模组的基底上,从而可以省略基材,降低触控显示装置的厚度,还可以省略一道贴合工艺(将碳纳米管膜贴合于触控模组上),同时省略一层胶层,进一步降低碳纳米管膜与保护盖板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提高触控显示装置的应变检测灵敏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偏光片、第一基板、TFT电极、液晶模块、滤光片、第二基板以及第二偏光片,所述第二偏光片相对于所述第一偏光片更靠近所述触控模组,所述压力感应单元设于所述第二基板远离所述滤光片的一表面上,或者所述压力感应单元设于所述第二偏光片远离所述第二基板的一表面上。也即碳纳米管膜形成于显示模组的第二基板或第二偏光片上,从而可以省略基材,降低触控显示装置的厚度,还可以省略一道贴合工艺(将碳纳米管膜贴合于显示模组上),同时省略一层胶层,进一步降低碳纳米管膜与保护盖板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提高触控显示装置的应变检测灵敏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阴极、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发光层、空穴传输层、空穴注入层、阳极以及封装层,所述封装层相对于所述阴极更靠近所述触控模组,所述压力感应单元设于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阳极的一表面上。也即碳纳米管膜形成于显示模组的封装层上,从而可以省略基材,降低触控显示装置的厚度,还可以省略一道贴合工艺(将碳纳米管膜贴合于显示模组上),同时省略一层胶层,进一步降低碳纳米管膜与保护盖板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提高触控显示装置的应变检测灵敏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封装层为阻水膜。显示模组易受水氧侵蚀而失效,因此需要在显示模组上方形成能够阻隔水氧的封装层以实现对显示模组的保护。传统的封装层通常采用高阻水性的硬质封装基板,例如玻璃或金属片。但是,由于硬质封装基板属于刚性器件,其柔性较差,因此不适用于对柔性显示模组进行封装。阻水膜具有较好的阻水性和弯曲性,适合对柔性显示模组进行封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碳纳米管膜中的碳纳米管为掺杂了碱金属元素或卤素元素的功能化碳纳米管,所述功能化碳纳米管中的碱金属元素或卤素元素与碳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005~5%;所述碳纳米管膜包括聚合物以及分散于所述聚合物中的功能化碳纳米管,所述功能化碳纳米管与所述聚合物的体积比为0.1-5%。采用功能化碳纳米管替代没有功能化的碳纳米管可以提高触控显示装置的应变检测灵敏度。而将功能化碳纳米管分散于树脂、硅氧烷等聚合物中,聚合物具有成膜功能,从而便于制作碳纳米管膜,聚合物还能使得碳纳米管膜分布均匀,聚合物还具有粘结功能,从而便于碳纳米管膜贴于载体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碳纳米管膜中的碳纳米管为共价结合了富勒烯的功能化碳纳米管,一根所述功能化碳纳米管上包括1~100个富勒烯。所述碳纳米管膜包括聚合物以及分散于所述聚合物中的功能化碳纳米管,所述功能化碳纳米管与所述聚合物的体积比为0.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触控显示本体及设于所述触控显示本体一表面上的保护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用于感应压力的碳纳米管膜,所述碳纳米管膜设于所述触控显示本体与所述保护盖板之间,或者设于所述触控显示本体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触控显示本体及设于所述触控显示本体一表面上的保护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用于感应压力的碳纳米管膜,所述碳纳米管膜设于所述触控显示本体与所述保护盖板之间,或者设于所述触控显示本体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膜包括压力感应单元,所述压力感应单元包括应变计及与所述应变计连接的引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变计呈蛇形、回字形或螺旋形,每一所述压力感应单元包括两条所述引线,两条所述引线分别与所述应变计的两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的线宽大于所述应变计的线宽。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感应单元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所述压力感应单元的多个所述应变计呈阵列形式排布,每列及每行均包括若干个间隔排布的所述应变计。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碳纳米管膜设于所述触控显示本体与所述保护盖板之间时,所述压力感应单元直接形成于所述保护盖板上;或者,当所述碳纳米管膜设于所述触控显示本体与所述保护盖板之间时,所述碳纳米管膜还包括基材,所述压力感应单元设于所述基材的一表面上,所述基材位于所述保护盖板与所述触控显示本体之间;或者,当所述碳纳米管膜设于所述触控显示本体中时,所述触控显示本体包括层叠设置的触控模组及显示模组,所述保护盖板设于所述触控模组远离所述显示模组的一表面,所述压力感应单元位于所述触控模组与所述显示模组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碳纳米管膜设于所述触控显示本体中时,所述触控显示本体包括层叠设置的触控模组及显示模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钭忠尚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