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皮圈钳口延续握持加捻的环锭纺纱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23612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9 21: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皮圈钳口延续握持加捻的环锭纺纱方法,属于纺织加工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在普通环锭细纱机每个牵伸系统的前胶辊和前罗拉的前方分别增设前置上销、前置下销、前置弹簧销,前置上销上安装有前置隔距块,前置隔距块调节前置上销和前置下销的间距,前胶辊和前置上销上套装前置上皮圈,前罗拉、前置下销和前置弹簧销上套装前置下皮圈,前置上皮圈和前置下皮圈啮合形成前置式V形皮圈钳口,须条加捻成纱区全部在前置式V形皮圈钳口中进行,成纱区纱条被握持长度和时间得到延续,加捻纱条表面毛羽受上皮圈和下皮圈的弹性双面延续压持,紧密缠绕在纱条主体上,进行光洁成纱。本发明专利技术操作方便,易于推广使用。

A Method of Continuous Holding and Twisting Ring Spinning with Ring Clamps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ring spinning method with continuous holding and twisting of the ring clamp, belonging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textile processing. In the present invention, front top pin, front bottom pin and front spring pin are respectively added in front of each drawing system of ordinary ring spinning frame. The front top pin is equipped with a front spacer block, the front spacer block adjusts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front top pin and the front bottom pin, the front rubber roll and the front top pin are covered with a front epithelial ring, the front roll, the front bottom pin and the front spring pin. The front lower skin ring, the front epithelial ring and the front lower skin ring mesh to form the front V-shaped skin ring clamp. The twisting yarn area is all carried out in the front V-shaped skin ring clamp. The yarn length and time in the yarn forming area are extended. The surface hairiness of the twisted yarn is continuously pressed by the elastic double sides of the epithelial ring and the lower skin ring, and is tightly wound on the main body of the yarn to finish the yarn. \u3002 The in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convenient operation and easy popularization and u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皮圈钳口延续握持加捻的环锭纺纱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环锭纺纱方法,特别是一种皮圈钳口延续握持加捻的环锭纺纱方法,属于纺织加工

技术介绍
毛羽是衡量纱线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纱线毛羽不仅影响机织、针织等后工序的生产效率,而且影响最终产品的外观质量,特别是高速无梭织机普遍应用的今天,减少纱线毛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纱线毛羽产生于环锭纺纱的细纱加工工序。普通环锭纺纱的细纱工序关键问题在于:前罗拉钳口将纤维须条压持呈扁平带状,在加捻扭转力作用下,扁平带状纤维须条内的纤维发生内外转移,当纤维某部位通过内外转移已经进入纱体,此时该纤维露出纱体的头端部分脱离前罗拉钳口握持作用后,无法再次进入或包缠在纱体主干上,于是形成毛羽;当纤维位于扁平带状纤维须条最边缘时,纤维与加捻须条主体之间的附着抱合作用力弱,纤维刚出前罗拉钳口,极易受到笛管的负压吸风抽吸作用而改变方向,脱离加捻的纱条主体,此时纤维完全脱离前罗拉钳口握持作用后,直接被笛管的负压吸走,形成落纤,降低纤维利用率和环锭纺纱品质。针对环锭细纱工序毛羽和纱线品质差的问题,国内外的学者做过大量的研究。通常采用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采用常规方法优化普通环锭纺纱工艺,该方法只能一定程度上减少纱线毛羽,作用效果有限;另一种是采用新型纺纱技术或专用消除毛羽装置来消除毛羽,大幅改善环锭纺纱品质。新型环锭纺纱技术或专用消除毛羽装置是目前环锭纺纱技术研究的热点。目前新型环锭纺纱技术代表是紧密纺纱技术,如美国知识产权局1984年12月18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Deviceforstretching,condensingandtransportingaroveoffibersduringaspinningoperation”,专利号US4488397;美国知识产权局2000年6月13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Deviceforcondensingadraftedfiberstrand”,专利号6073314;美国知识产权局2000年6月13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Deviceforcondensingadraftedfiberstrand”,专利号6073314;美国知识产权局2000年7月4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Arrangementforcondensingadraftedfiberstrand”,专利号6082089;美国知识产权局2001年1月9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Transportbeltfortransportingafiberstrandtobecondensed”,专利号US6170126B1;美国知识产权局2001年7月24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Arrangementandmethodforcondensingadraftedfiberstrandandmethodformakingyarnthereform”,专利号US6263656B1;美国知识产权局2001年8月14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Apparatusforcondensingadraftedstrand”,专利号US6272834B1;美国知识产权局2001年5月29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Condensingzoneforaspinningmachine”,专利号US6237317B1。上述紧密纺纱技术专利公案的核心原理都是针环锭纺纱过程,聚集扁平带状纤维须条以消除纺纱三角区,增加边缘纤维与加捻须条主体间的附着抱合作用力,加强对纤维须条边缘纤维控制,有效降低纺纱过程纤维头端外露和逃逸,降低纱线毛羽和纤维丢失,抑制飞花产生。但紧密纺消除纺纱三角区,纱体内部纤维内外转移不够,内部纤维排列过于平直致密,导致纱线刚度太大、柔软度严重恶化;特别地,通过气流集聚的紧密纺纱技术,需要额外加装负压抽吸装备,能耗大幅增加,导致集聚纺纱技术的安装、运行和维护成本高,成为贵族式纺纱,违背了节能降耗、低碳生产的新原则。目前使用的专用降低毛羽装置是采用气流喷射形式,安装在前罗拉和导纱钩之间,利用额外施加回转气流的作用使已形成的毛羽贴伏在纱线表面,如美国知识产权局1979年4月10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methodandapparatusyarntreatment”,专利号41481779、美国知识产权局1989年8月22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methodandapparatusformodifyingspuntextileyarn”,专利号5263311。这些专利主要差别在于由于气流喷射装置的不同导致纱线表面纤维受力方向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卷绕效果而导致纱线毛羽消除效果的不同。但是由于这些装置只能安装在加捻三角区后(因加捻三角区中的纤维基本成散纤维状,喷射的气流会导致纤维运动混乱而断头),其气流吹拂对象为纱线和纱线表面毛羽,吹拂两对象的受气流转动效果不同,实现将毛羽以简单贴伏及松弛缠绕的形式留在纱线表面,导致在后道工序(如络筒)加工中,机件摩擦抽拔纱线表层结构的纤维,松弛贴服和缠绕的毛羽重新显露出来,达不到真正消除毛羽的效果;而且这些专用降低毛羽装置无法解决扁平带状边缘纤维易于逃逸形成落纤和飞花的关键问题。中国知识产权局2007年07月11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一种改善纱线性能的熨烫纺纱方法”,专利号200610166509.9;美国知识产权局2009年6月30日公开专利技术专利“Methodandapparatusforproducinghighqualityyarnonaring-spinningmachine”,专利公开号7552580B2。这两项申请案共同提供了一种能够对纺纱三角区内纤维进行加热以改善成纱质量的熨烫纺纱方法。但该方法所涉及熨烫装置仅局限降低纤维模量以提高纤维易扭转、易弯曲性能,改善成纱光洁度,无法解决扁平带状边缘纤维易于逃逸形成落纤和飞花的关键问题。同样,熨烫装置仍旧带来额外耗能问题,而且对一些热敏感较差的纤维(如羊毛纤维)进行熨烫纺纱作用效果差,成纱品质得不到改善。特别地,上述方法所涉及的装置都采用在须条加捻成纱区额外加装熨烫装置,对成纱加捻过程中的须条表层纤维进行边加热柔化、边握持缠绕,以达到提高成纱表面的光洁度的目的;但是熨烫纺纱额外加装的装置,只能靠近或接近前罗拉钳口,不能全部覆盖囊括纺纱三角区在内的全部须条加捻成纱区,因此握持包缠须条纤维的有效区长度不够;熨烫纺纱额外加装的装置都为固定的部件,不能实现对处理段纱条的表面外露毛羽进行弹性双面压持包缠,产生了矛盾性技术难题:单一高温陶瓷工作面、或单一高温陶瓷工作面与集聚槽(或约束杆)串联使用时,增加装置处理部位与纱条的接触紧度,能够增加纱条毛羽包缠紧度和耐磨性,但同时也增加了纺纱捻陷,阻止了捻度向前罗拉钳口段纱条的有效传递,导致纺纱断头率增高;降低装置处理部位与纱条的接触紧度,纺纱捻陷减小,纺纱断头率降低,但纱条毛羽的包缠紧度和耐磨性下降,纱线后续加工中表面毛羽反弹多,最终产生了“加热装置工作面重压纱高紧度包缠毛羽与轻压纱减少纱线断头”的矛盾性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皮圈钳口延续握持加捻的环锭纺纱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皮圈钳口延续握持加捻的环锭纺纱方法,采用在普通环锭细纱机每个牵伸系统的前胶辊和前罗拉的前方分别增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皮圈钳口延续握持加捻的环锭纺纱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普通环锭细纱机每个牵伸系统的前胶辊(1)和前罗拉(6)的前方分别增设前置上销(3)、前置下销(5)、前置弹簧销,前置上销(3)上安装有前置隔距块(7),前置隔距块(7)调节前置上销(3)和前置下销(5)的间距,前胶辊(1)和前置上销(3)上套装有前置上皮圈(2),前罗拉(6)、前置下销(5)和前置弹簧销上套装有前置下皮圈(4),前胶辊(1)上的前置上皮圈(2)和前罗拉(6)上的前置下皮圈(4)啮合,前置上皮圈(2)和前置下皮圈(4)形成后端啮合、前端逐渐张开的前置式V形皮圈钳口;纺纱时,粗纱经普通环锭细纱机牵伸系统牵伸,形成扁平带状的纤维须条,纤维须条从前罗拉(6)后方进入前置式V形皮圈钳口,纤维须条主体受到前置式V形皮圈钳口后端的啮合钳持,进行握持加捻成纱条主体,纤维须条边缘未被完全捻入纱体的纤维,脱离前置式V形皮圈钳口后端的啮合钳持以后,形成纱条毛羽,纱条毛羽受到前置式V形弹性钳口的前置上皮圈(2)和前置下皮圈(4)的延续握持,延续握持状态下的纱条毛羽紧密缠绕在旋转加捻的纱条主体上,纱条表面光洁度提高,表面光洁的纱条从前置式V形皮圈钳口的前端输出,经导纱钩、钢领、钢丝圈,最终卷绕到纱管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皮圈钳口延续握持加捻的环锭纺纱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普通环锭细纱机每个牵伸系统的前胶辊(1)和前罗拉(6)的前方分别增设前置上销(3)、前置下销(5)、前置弹簧销,前置上销(3)上安装有前置隔距块(7),前置隔距块(7)调节前置上销(3)和前置下销(5)的间距,前胶辊(1)和前置上销(3)上套装有前置上皮圈(2),前罗拉(6)、前置下销(5)和前置弹簧销上套装有前置下皮圈(4),前胶辊(1)上的前置上皮圈(2)和前罗拉(6)上的前置下皮圈(4)啮合,前置上皮圈(2)和前置下皮圈(4)形成后端啮合、前端逐渐张开的前置式V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治刚叶汶祥张慧霞苏军郭沁生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纺织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