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药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21515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8 16: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复合药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药剂包括除磷剂和反硝化脱氮碳源材料,且除磷剂和反硝化脱氮碳源材料的重量比为(13~40):(20~40)。上述复合药剂既可以用于前置缺氧区,又可以用于后置缺氧区,能够同步实现脱氮及除磷功能;并且该复合药剂为液体,可直接投加,与传统脱氮与除磷分别需要药剂投加系统相比节省了药剂投加装置及人工,工艺简单,大大降低了投资及运行成本,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合药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复合药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氮磷作为水环境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一直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未对污水处理出水中的氮、磷纳入国家污染物减排考核约束体系,监管不严,不少地方重视不够,氮磷污染上升为水污染防治的主要问题,成为影响流域水质改善的突出瓶颈。2018年生态环保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固定污染源氮磷污染防治的通知》,通知要求污水集中处理厂于2018年6月底前安装总氮和(或)总磷指标的自动在线监控设备并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联网。同时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四川等多个省市已开始执行更高出水标准,即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由一级A提高到地表准IV类,其中出水TN由15mg/L降低到10mg/L,出水TP由0.5mg/L降低到0.3mg/L。标准的提高以及监管力度的加强促使污水处理厂迫切需要经济高效的脱氮除磷方法和技术。好氧活性污泥工艺去除氮磷主要通过生物辅助投加化学药剂来实现。生物脱氮技术主要是反硝化脱氮,由于我国80%的污水厂污水中C/N<3,存在反硝化碳源不足问题,因此要达到一级A乃至地表准IV类,需要补充碳源药剂实现反硝化脱氮。同时,生物除磷主要依靠聚磷菌过量摄磷(除磷),然后通过排放剩余污泥达到除磷功效,然而生物除磷效率一般在40%-50%,运行效果好最高能达到60%-70%,因此污水厂要实现持续稳定达标排放,需要辅助投加除磷药剂。因此,现有污水处理厂均采用碳源投加和除磷药剂投加两套系统,存在药剂用量大、能耗高、操作人员需求多、运行管理复杂繁琐等实际问题。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反硝化除磷菌在缺氧条件下也可同步完成反硝化脱氮和除磷的过程,然而由于反硝化除磷菌本身生存条件和环境的影响,其最适生长温度约为30℃,在10℃以下和45℃以上不生长,环境因素影响其微生物活性,进而影响其反硝化脱氮除磷功能及效果,因此无法满足污水厂持续稳定的达标排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药剂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的脱氮除磷工艺中药剂用量大、能耗高、操作人员需求多、运行管理复杂繁琐以及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复合药剂,包括除磷剂和反硝化脱氮碳源材料,且除磷剂和反硝化脱氮碳源材料的重量比为(13~40):(20~40)。进一步地,复合药剂还包括絮凝剂;优选地,除磷剂的重量份为13~40份,絮凝剂的重量份为0~5份;优选地,除磷剂包括第一类除磷剂和第二类除磷剂,第一类除磷剂和第二类除磷剂不同;优选第一类除磷剂选自氯化铁、硫酸铁、聚合硫酸铁、氯化铝、硫酸铝和聚合氯化铝中的任一种或多种,或者,第一类除磷剂为氯化亚铁和/或硫酸亚铁;优选第二类除磷剂为醋酸钙;优选第一类除磷剂和第二类除磷剂的重量比为(8~25):(5~15)。进一步地,反硝化脱氮碳源材料包括挥发性脂肪酸VFA类物质和/或短碳链醇类物质,优选挥发性脂肪酸VFA类物质选自乙酸、丙酸、丁酸中的任一种或多种,优选短碳链醇类物质选自乙二醇、丙醇以及丙三醇中的任一种或多种。进一步地,絮凝剂为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和/或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进一步地,复合药剂还包括溶剂,优选地,按重量百分比计,复合药剂包括8~25%的第一类除磷剂、5~15%的第二类除磷剂、20~40%的反硝化脱氮碳源材料、0~5%的絮凝剂以及25~67%的溶剂,更为优选溶剂为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复合药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包括除磷剂和反硝化脱氮碳源材料的原料按重量比(13~40):(20~40)混合,得到复合药剂。进一步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第一类除磷剂加入溶剂中,边添加边搅拌得到第一混合溶液,优选第一类除磷剂选自氯化铁、硫酸铁、聚合硫酸铁、氯化铝、硫酸铝和聚合氯化铝中的任一种或多种,或者,第一类除磷剂为氯化亚铁和/或硫酸亚铁;S2,将第二类除磷剂添加到第一混合溶液中,边添加边搅拌得到第二混合溶液,优选第二类除磷剂为醋酸钙,优选第一类除磷剂和第二类除磷剂的重量比为(8~25):(5~15);S3,将反硝化脱氮碳源材料添加到第二混合溶液中,边加边搅拌得到第三混合溶液,优选反硝化脱氮碳源材料包括挥发性脂肪酸VFA类物质和/或挥发性脂肪醇类物质,更优选挥发性脂肪酸VFA类物质选自乙酸、丙酸、丁酸中的任一种或多种,更优选挥发性脂肪醇类物质选自乙二醇、丙醇以及丙三醇中的任一种或多种;S4,将絮凝剂添加到第三混合溶液中并搅拌,得到复合药剂,优选絮凝剂为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和/或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进一步地,在步骤S1中,搅拌的速度为100~150r/min,搅拌的时间为15~20min。进一步地,在步骤S2中,搅拌的速度为150~300r/min,搅拌的时间为15~30min。进一步地,在步骤S3中,搅拌的速度为150~200r/min,搅拌的时间为30~60min。进一步地,在步骤S4中,搅拌的速度为100~150r/min,搅拌的时间为15~20min。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复合药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药剂包括除磷剂和反硝化脱氮碳源材料,且所述除磷剂和所述反硝化脱氮碳源材料的重量比为(13~40):(20~40)。该复合药剂既可以用于前置缺氧区,又可以用于后置缺氧区,能够同步实现脱氮及除磷功能;并且该复合药剂为液体,可直接投加,与传统脱氮与除磷分别需要药剂投加系统相比节省了药剂投加装置及人工,工艺简单,大大降低了投资及运行成本,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正如
技术介绍
所介绍的,现有技术的脱氮除磷工艺中药剂用量大、能耗高、操作人员需求多、运行管理复杂繁琐以及易受环境因素影响。为了解决如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复合药剂,包括除磷剂和反硝化脱氮碳源材料,且除磷剂和反硝化脱氮碳源材料的重量比为(13~40):(20~40)。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复合药剂包括除磷剂和反硝化脱氮碳源材料,且除磷剂和反硝化脱氮碳源材料的重量比为(13~40):(20~40)。该复合药剂既可以用于前置缺氧池(即传统工艺、A/O法、A2/O法等活性污泥工艺中位于好氧池前的缺氧池,称为前置缺氧池),又可以用于后置缺氧池(即A/O-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药剂,其特征在于,包括除磷剂和反硝化脱氮碳源材料,且所述除磷剂和所述反硝化脱氮碳源材料的重量比为(13~40):(20~4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药剂,其特征在于,包括除磷剂和反硝化脱氮碳源材料,且所述除磷剂和所述反硝化脱氮碳源材料的重量比为(13~40):(20~4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药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药剂还包括絮凝剂;优选地,所述除磷剂的重量份为13~40份,所述絮凝剂的重量份为0~5份;优选地,所述除磷剂包括第一类除磷剂和第二类除磷剂,所述第一类除磷剂和所述第二类除磷剂不同;优选所述第一类除磷剂选自氯化铁、硫酸铁、聚合硫酸铁、氯化铝、硫酸铝和聚合氯化铝中的任一种或多种,或者,所述第一类除磷剂为氯化亚铁和/或硫酸亚铁;优选所述第二类除磷剂为醋酸钙;优选所述第一类除磷剂和所述第二类除磷剂的重量比为(8~25):(5~15)。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药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反硝化脱氮碳源材料包括挥发性脂肪酸VFA类物质和/或短碳链醇类物质,优选所述挥发性脂肪酸VFA类物质选自乙酸、丙酸、丁酸中的任一种或多种,优选所述短碳链醇类物质选自乙二醇、丙醇以及丙三醇中的任一种或多种。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药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剂为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和/或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药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药剂还包括溶剂,优选地,按重量百分比计,所述复合药剂包括8~25%的所述第一类除磷剂、5~15%的所述第二类除磷剂、20~40%的所述反硝化脱氮碳源材料、0~5%的所述絮凝剂以及25~67%的所述溶剂,更为优选所述溶剂为水。6.一种复合药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将包括除磷剂和反硝化脱氮碳源材料的原料按重量比(13~40):(20~40)混合,得到所述复合药剂。7.根据权利要求6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翠萍陈凯华郑淑文潘建通张阳阳朱琳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博泰至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