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絮凝剂的投加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98289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3 22: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纳米絮凝剂的投加装置,包括:罐体、风机、主管道、多个第一分管道和多个第二分管道,罐体连接有风机;主管道的第一端与罐体连接,主管道的第二端延伸至生化池内,且固定于生化池的底面的第二端;多个第一分管道平行设置,每个第一分管道的第一端与主管道连接,每个第一分管道的第二端固定于一个通孔内;每个第二分管道分别与一个第一分管道垂直设置,且与一个通孔垂直设置。上述的纳米絮凝剂的投加装置,可将稀释后的纳米絮凝剂输送至污泥沉降处,避免了曝气对纳米絮凝剂的结构造成破坏,同时,可使纳米絮凝剂与污泥混合均匀,利于纳米絮凝剂与污泥发生电中和,加快了污泥的沉降速度。加快了污泥的沉降速度。加快了污泥的沉降速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纳米絮凝剂的投加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纳米絮凝剂的投加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纳米絮凝剂的絮凝沉降机理主要为吸附电中和,带负电的污泥与带正电的纳米颗粒发生电中和,ξ电位降低,静电斥力减小;此外还辅以吸附架桥作用,絮凝剂中聚合物的链状分子起桥梁和纽带作用,使悬浮物搭桥联结为絮凝体。因此纳米絮凝剂可以使污泥快速形成絮凝体而实现快速沉降,从而实现泥水快速分离。要使絮凝剂能够发挥最大的性能,需要将生化池进入沉淀池的污泥与纳米絮凝剂充分的混合均匀。
[0003]在纳米絮凝剂添加过程中,如将纳米絮凝剂添加在曝气池,则会因曝气时间过长导致纳米絮凝剂的分子结构破坏,从而使纳米絮凝剂失效;如加在沉淀池内,则会因纳米絮凝剂与污泥无法均匀混合,从而降低了沉降速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纳米絮凝剂的投加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纳米絮凝剂加在曝气池没有效果,加在沉淀池污泥沉降速度较慢的缺陷。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纳米絮凝剂的投加装置,用于百乐克工艺,所述百乐克工艺的工装包括:生化池和沉淀池,所述生化池与所述沉淀池叠设,所述生化池的底面的第一端设有多个通孔,以使所述生化池与所述沉淀池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加装置包括:罐体,所述罐体连接有风机,所述风机用于将所述罐体内的水和纳米絮凝剂混合;主管道,所述主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罐体连接,所述主管道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生化池内,且固定于所述生化池的底面的第二端;多个第一分管道,多个所述第一分管道平行设置,每个所述第一分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主管道连接,每个所述第一分管道的第二端固定于一个所述通孔内;多个第二分管道,每个所述第二分管道分别与一个所述第一分管道垂直设置,且与一个所述通孔垂直设置。
[0006]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纳米絮凝剂的投加装置,还包括多对液压装置,每对所述液压装置分别设置于一个所述通孔内,两个所述液压装置用于将一个所述第一分管道固定于所述通孔内。
[0007]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纳米絮凝剂的投加装置,每个所述液压装置包括:缸体,设置于所述通孔内,两个所述缸体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分管道的两侧;液压杆,所述液压杆的第一端套接于所述缸体内,所述液压杆的第二端与所述通孔的内壁抵接,以将所述第一分管道夹持于两个所述缸体之间。
[0008]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纳米絮凝剂的投加装置,每个所述液压装置还包括底座,设置于所述通孔内,所述缸体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第一分管道夹设于两个所述底座之间。
[0009]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纳米絮凝剂的投加装置,还包括控制柜,与所述风机
和所述液压装置电性连接。
[0010]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纳米絮凝剂的投加装置,还包括过滤器,设置于所述主管道。
[0011]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纳米絮凝剂的投加装置,还包括流量计,设置于所述主管道,并位于所述过滤器与首个所述第一分管道之间。
[0012]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纳米絮凝剂的投加装置,还包括冲洗管,与所述主管道连接,所述冲洗管位于所述流量计与首个所述第一分管道之间。
[0013]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纳米絮凝剂的投加装置,还包括计量泵,设置于所述主管道,并位于所述过滤器与所述流量计之间。
[0014]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纳米絮凝剂的投加装置,还包括球阀,设置于所述主管道,并位于所述风机与所述过滤器之间。
[0015]本技术提供的纳米絮凝剂的投加装置,通过设置风机,可将罐体内的水和纳米絮凝剂混合均匀,通过设置主管道、多个第一分管道和多个第二分管道,可将稀释后的纳米絮凝剂输送至污泥沉降处,避免了曝气对纳米絮凝剂的结构造成破坏,同时,可使纳米絮凝剂与生化池中的污泥混合均匀,利于纳米絮凝剂与污泥发生电中和,从而加快了污泥的沉降速度。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纳米絮凝剂的投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第一分管道的排布图;
[0019]图3是图2中示出的液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
[0021]10:罐体;20:风机;30:球阀;41:过滤器;42:计量泵;43:流量计;50:控制柜;60:冲洗管;70:卡扣;80:液压装置;81:底座;82:缸体;83:液压杆;100:主管道;101:第一分管道;201:曝气池;202:生化池;203:沉淀池;2021: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4]下面结合图1

图3描述本技术的纳米絮凝剂的投加装置。
[0025]如图1所示,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纳米絮凝剂的投加装置包括:罐体10、风机20、主管道100、多个第一分管道101和多个第二分管道。罐体10连接有风机20,风机20用于将罐体10内的水和纳米絮凝剂混合。主管道100的第一端与罐体10连接,主管道100的第二端延伸至生化池202内,且固定于生化池202的底面的第二端。多个第一分管道101平行设置,每个第一分管道101的第一端与主管道100连接,每个第一分管道101的第二端固定于一个通孔2021内。每个第二分管道分别与一个第一分管道101垂直设置,且与一个通孔2021垂直设置。
[0026]具体来说,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纳米絮凝剂的投加装置用于百乐克工艺,百乐克工艺的工装包括:曝气池201、生化池202和沉淀池203。曝气池201、生化池202和沉淀池203依次叠设,曝气池201位于最上方,沉淀池203位于最下方。生化池202的底面的第一端设有多个通孔2021,以使生化池202与沉淀池203连通,污泥可通过该通孔2021由生化池202进入沉淀池203内。
[0027]风机20产生的气体经过气管由罐体10的顶部进入罐体10内,罐体10内的水和纳米絮凝剂在风机20的作用下搅拌均匀,被稀释后的纳米絮凝剂经过主管道100进入各第一分管道101内。在本实施例中,主管道100位于生化池202的底面的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纳米絮凝剂的投加装置,用于百乐克工艺,所述百乐克工艺的工装包括:生化池和沉淀池,所述生化池与所述沉淀池叠设,所述生化池的底面的第一端设有多个通孔,以使所述生化池与所述沉淀池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加装置包括:罐体,所述罐体连接有风机,所述风机用于将所述罐体内的水和纳米絮凝剂混合;主管道,所述主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罐体连接,所述主管道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生化池内,且固定于所述生化池的底面的第二端;多个第一分管道,多个所述第一分管道平行设置,每个所述第一分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主管道连接,每个所述第一分管道的第二端固定于一个所述通孔内;多个第二分管道,每个所述第二分管道分别与一个所述第一分管道垂直设置,且与一个所述通孔垂直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絮凝剂的投加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对液压装置,每对所述液压装置分别设置于一个所述通孔内,两个所述液压装置用于将一个所述第一分管道固定于所述通孔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纳米絮凝剂的投加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液压装置包括:缸体,设置于所述通孔内,两个所述缸体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分管道的两侧;液压杆,所述液压杆的第一端套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仕伟汪翠萍贺萍罗飞张阳阳李志勇朱琳琳王战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博泰至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