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组件背轨模块和堆叠定位装置和安装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214380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8 16: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光伏组件背轨模块,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上端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支撑柱之间倾斜或垂直设置,所述支撑板背向支撑柱的一侧为用于与光伏组件粘结的支撑面;所述支撑板和支撑柱之间设有加强筋。光伏组件与背轨模块之间通过粘结固定,避免了背轨模块安装固定时压坏光伏组件。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一种基于上述光伏组件背轨模块的光伏组件堆叠定位装置和安装装置。采用同一结构能够分别在包装搬运过程中实现堆叠定位作用,在光伏组件组装过程中实现安装连接作用。从而简化了光伏组件上附加的结构数量,降低了制造成本;定位装配快速准确,提高了安装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伏组件背轨模块和堆叠定位装置和安装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伏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伏组件背轨模块和堆叠定位装置和安装装置。
技术介绍
光伏组件是用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基本装置,通常由太阳能电池板以及若干单体电池串、并联连接和严密封装而成。在实际的应用中,光伏组件需要搬运到特定的位置进行安装。在搬运过程中为了避免光伏组件滑动造成损害,需要在光伏组件上设置定位部件。安装时,再通过相应的安装部件将光伏组件安装固定。问题在于,现有的限位部件或安装部件为压块式组件,通过采用压块从光伏组件的上下边同时挤压固定到光伏组件上,然后再在压块上连接限位部件或安装部件。随着光伏组件的尺寸增大,光伏组件的质量也在增加,压块为了保持与光伏组件的稳定夹持,需要对接触挤压面施加更大的应力。然而应力载荷的增大容易造成光伏组件损坏,影响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光伏组件背轨模块和堆叠定位装置和安装装置,光伏组件与背轨模块之间通过粘结固定,避免了背轨模块安装固定时压坏光伏组件。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基于上述光伏背轨模块的堆叠定位装置,使光伏组件在堆叠包装时不会发生相对滑动造成损伤。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基于上述光伏背轨模块的安装装置,能够方便快捷地对光伏组件进行拼接安装。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光伏组件背轨模块,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上端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支撑柱之间倾斜或垂直设置,所述支撑板背向支撑柱的一侧为用于与光伏组件粘结的支撑面;所述支撑板和支撑柱之间设有加强筋。优选的,所述加强筋包括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第一加强筋平行于所述支撑柱与所述支撑板连接,第二加强筋平行于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支撑柱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之间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支撑板和支撑柱之间垂直设置,支撑柱与所述支撑板的边缘连接;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支撑板和支撑柱之间留有横截面为矩形的空隙。优选的,所述支撑柱上具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支撑板。在支撑柱上开设通孔,进一步地减轻了支撑柱本体的重量,实现背轨模块结构的轻量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堆叠定位装置,包括上述的光伏组件背轨模块,所述支撑柱上端设有第一定位部件,支撑柱下端设有与第一定位部件匹配的第二定位部件。优选的,所述第一定位部件包括设置在支撑柱上端的凸起结构,所述第二定位部件包括与凸起结构匹配的凹陷结构。优选的,所述加强筋表面设有缓冲条,所述支撑柱侧壁上设有缓冲条。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安装装置,包括上述的光伏组件背轨模块,还包括第一安装块和第二安装块;所述支撑柱上端设有第一连接结构,支撑柱下端设有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一安装块上设有两个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匹配的第一安装结构,所述第二安装块上设有两个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匹配的第二安装结构。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为第一凸出块,所述第一安装结构为与第一凸出块匹配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安装结构为第二凸出块,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为与第二凸出块匹配的第二凹槽。优选的,所述第一安装块和第二安装块通过螺栓安装连接。本申请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设置在支撑珠上的支撑板与光伏组件之间通过粘结进行连接固定,从而避免了压块在挤压夹持时对光伏组件施加应力过大而导致光伏组件的损坏。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支撑板和支撑柱构成平行四边形的中空框架结构,在减轻本体重量的同时保持了背轨模块的结构稳定性,能够承受更大的载荷。所述框架结构的边界两两平行,因此更加规整,在背轨模块进行叠放或者拼接时不易留下空隙。在支撑柱上开设通孔,进一步减轻了支撑柱本体的重量,实现背轨模块结构的轻量化。基于背轨模块的光伏组件堆叠定位装置,在运输时相邻放置的光伏组件之间通过第一定位部件和第二定位部件稳定对接,不易发生相对滑动。在进行安装时,光伏组件和光伏组件堆叠定位装置的支撑面粘结在一起,然后堆叠定位装置之间通过第一定位部件和第二定位部件连接,实现堆叠状态下的定位。支撑柱的两端分别设置凸起结构和凹陷结构,当两块光伏组件重叠放置在一起时,与光伏组件连接的支撑柱也重叠放置在一起,位于下方的支撑柱的凸起结构插入位于上方的支撑柱的凹陷结构中,从而组成一个整体,使得相邻叠放的光伏组件之间保持相对静止,难以发生滑动。当光伏组件叠放时,位于上层的第二加强筋下表面与下层的光伏组件表面接触,上层的支撑柱侧壁与下层光伏组件的侧边接触。在背轨模块的上述部位设置缓冲条,可以避免光伏组件与光伏组件堆叠定位装置之间发生刚性接触而损坏,起到缓冲保护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缓冲条为橡胶材质或硅胶材质的缓冲条。在其他实施例中,缓冲条还可以为其他弹性材质的缓冲条。连接部件直接与定位部件匹配,当两块光伏组件并列放置时,连接部件可通过两块光伏组件安装装置上的定位部件对光伏组件进行连接安装。无需在背轨模块或光伏组件上额外增设连接结构,精简了整体的结构,减少了制造成本。通过安装块同时与两个凸起结构或凹陷结构对接,并用螺栓卡止固定,简单方便地实现了对光伏组件的稳固安装连接。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光伏组件背轨模块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光伏组件背轨模块叠放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光伏组件背轨模块安装时的装配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光伏组件背轨模块安装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光伏组件背轨模块与光伏组件连接的结构示意俯视图。附图标记:支撑柱1、通孔11、第一加强筋12、第二加强筋13、凸起结构14、凹陷结构15、缓冲条16、第一凸出块17、第二凹槽18、支撑板2、支撑面21、第一安装块31、第一凹槽311、第二安装块32、第二凸出块321、螺栓33、光伏组件4、粘结硅胶5。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实施例1请参考图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组件背轨模块,包括支撑柱1,支撑柱1上端设有支撑板2,支撑板2和支撑柱1之间垂直设置,支撑柱1与支撑板2的边缘连接;支撑板2背向支撑柱1的一侧为用于与光伏组件粘结的支撑面21;支撑柱1上具有通孔11,通孔1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支撑板2。支撑板2和支撑柱1之间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包括第一加强筋12和第二加强筋13,第一加强筋12平行于支撑柱1与支撑板2连接,第二加强筋13平行于支撑板2与支撑柱1连接;第一加强筋12和第二加强筋13之间固定连接,第一加强筋12、第二加强筋13、支撑板2和支撑柱1之间留有横截面为矩形的空隙。本申请提供的光伏组件背轨模块在使用时,通过粘结硅胶5将光伏组件4与支撑板2的支撑面21连接在一起,即可实现背轨模块和光伏组件4之间的连接安装,避免因为压块夹持的应力过大损坏光伏组件的情况出现。实施例2请参考图2,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堆叠定位装置,包括实施例1所述的光伏组件背轨模块,支撑柱1上端设有第一定位部件,支撑柱下端设有与第一定位部件匹配的第二定位部件,所述第一定位部件包括设置在支撑柱1上端的凸起结构14,所述第二定位部件包括与凸起结构14匹配的凹陷结构15。第二加强筋13表面设有缓冲条16,支撑柱1侧壁上设有缓冲条16。在进行包装或运输时,为了节省空间,光伏组件需要重叠放置。当装有光伏组件堆叠定位装置的光伏组件堆叠时,位于上层的支撑柱1的凹陷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伏组件背轨模块,包括支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上端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支撑柱之间倾斜或垂直设置,所述支撑板背向支撑柱的一侧为用于与光伏组件粘结的支撑面;所述支撑板和支撑柱之间设有加强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组件背轨模块,包括支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上端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支撑柱之间倾斜或垂直设置,所述支撑板背向支撑柱的一侧为用于与光伏组件粘结的支撑面;所述支撑板和支撑柱之间设有加强筋。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背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包括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第一加强筋平行于所述支撑柱与所述支撑板连接,第二加强筋平行于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支撑柱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之间固定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组件背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和支撑柱之间垂直设置,支撑柱与所述支撑板的边缘连接;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支撑板和支撑柱之间留有横截面为矩形的空隙。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组件背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上具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支撑板。5.一种光伏组件堆叠定位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光伏组件背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上端设有第一定位部件,支撑柱下端设有与第一定位部件匹配的第二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寿马立云潘锦功殷新建孙庆华李浩李飏王彦珏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