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20988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8 14: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烹饪装置,该烹饪装置包括锅体、内胆、盖体及加热元件;锅体锅体具有顶部敞开的容水腔;内胆包括内胆本体以及设在内胆本体上的翻边,翻边密封安装在锅体的顶部,以将内胆本体设置在容水腔中,内胆本体的侧壁上设有与容水腔连通的通孔;盖体具有排气孔,盖体设在翻边上并与内胆本体共同限定出烹饪腔;加热元件设置在锅体上,对容水腔内的水进行加热;使得容水腔内的蒸汽热量可有效利用,节能环保,提高烹饪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烹饪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家用电器
,特别涉及一种烹饪装置。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的诸如隔水炖锅的烹饪装置在烹饪工作中都会产生大量水蒸气,现有的烹饪装置将水蒸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造成水蒸气的大量流失以及热量得不到有效利用,不够节能环保。为了解决该问题,有部分装置采取了措施使得水蒸气的热量得以利用,但其结构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烹饪装置,其结构简单,节能环保,蒸汽热量可有效利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烹饪装置,其包括:锅体,所述锅体具有顶部敞开的容水腔;内胆,所述内胆包括内胆本体以及设在所述内胆本体上的翻边,所述翻边密封安装在所述锅体的顶部,以将所述内胆本体设置在所述容水腔中,所述内胆本体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容水腔连通的通孔;盖体,所述盖体具有排气孔,所述盖体设在所述翻边上并与所述内胆本体共同限定出烹饪腔;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设置在所述锅体上,对所述容水腔内的水进行加热。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烹饪装置,将所述翻边密封安装在所述锅体顶部,使得容水腔内的蒸汽无法直接向外排出;然后在内胆侧壁上设置与容水腔连通的通孔,使得蒸汽从通孔进入内胆本体内,进而使得内胆本体内的食物一方面通过容水腔内的水传递热量进行加热,另一方面通过进入内胆本体内的蒸汽进行加热,使得烹饪装置的烹饪效率提高,且容水腔内的蒸汽可被利用,节能环保。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例提出的烹饪装置,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翻边通过硅胶圈密封安装在所述锅体的顶部。硅胶圈加强翻边与锅体间的密封性。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内胆本体的侧壁在靠近所述翻边的区域设有所述通孔;使得容水腔内的热水不会直接通过通孔进入内胆本体内。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内胆本体的侧壁上标有刻度线,所述通孔设置在所述刻度线以上和所述翻边以下的区域。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加热元件为发热盘,所述发热盘设置在所述锅体的底部,且所述发热盘的顶面与所述锅体共同限定出所述容水腔。发热盘直接对容水腔内的水进行加热,可提高加热效率。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锅体与所述发热盘通过锁紧部件密封连接;所述锅体的侧壁上构造有向内突出所述锅体的侧壁外壁面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为环形;所述发热盘的底面构造有向上凹陷的第二凹槽;所述锁紧部件具有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面抵接的阻力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的动力部,所述阻力部与所述动力部通过连接部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接部上设有抵接所述发热盘的支柱;当所述动力部向所述发热盘施加向上的作用力时,所述阻力部向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面施加向下的作用力。如此,使得发热盘与锅体之间可密封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发热盘上套设有密封硅胶圈,当所述阻力部向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面施加向下的作用力时,所述锅体向所述密封硅胶圈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使所述密封硅胶圈密封设置在所述发热盘与所述锅体之间。密封硅胶圈加强锅体与加热盘连接处的密封性。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动力部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发热盘上还设有一用于检测所述容水腔内水温的热敏探头。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该烹饪装置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将所述发热盘上的电路板和电线包覆在内,且所述底座顶部与所述锅体的侧壁衔接。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烹饪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烹饪装置的结构图;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烹饪装置的剖视图;图4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锁紧部件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烹饪装置1、锅体11、容水腔111、第一凹槽112、内胆12、内胆本体121、通孔1211、翻边122、把手1221、烹饪腔123、硅胶圈124、盖体13、排气孔131、裙边132、加热元件14、第二凹槽141、密封硅胶圈142、热敏探头143、锁紧部件15、阻力部151、动力部152、连接部153、支柱154、紧固件155、底座16、显示窗16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专利技术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专利技术,并且能够将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实施例下面参考图1-4描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烹饪装置1,其中,烹饪装置1可以是电炖锅、隔水炖锅等。下面将以烹饪装置为隔水炖锅为例进行描述,隔水炖锅相对于电炖锅而言,其可通过对水的热传递,使内胆的食材加热均匀,提高烹饪效率,但现有隔水炖锅中水被加热产生的蒸汽大都直接向外排出,造成水蒸气的大量流失以及热量得不到有效利用,不够节能环保;亦或是有部分装置采取了措施使得水蒸气的热量得以利用,但其结构较为复杂。而本专利技术的烹饪装置1结构简单,节能环保,蒸汽热量可有效利用,烹饪效率高。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烹饪装置1,包括锅体11、内胆12、盖体13、加热元件14、锁紧部件15以及底座16。具体的,锅体11具有顶部敞开的容水腔111;内胆12包括内胆本体121以及设在内胆本体121上的翻边122,翻边122密封安装在锅体11的顶部,以将内胆本体121设置在容水腔111中,即翻边122的底面密封地连接在锅体11的顶部周缘上,使得内胆12与锅体11之间形成密封腔室;如此,可防止容水腔111内形成的蒸汽向外排出。但蒸汽若是一直密封在容水腔111内,会使容水腔111产生负压,负压到一定的程度,会出现爆炸的现象;因此,内胆本体121的侧壁上设有与容水腔111连通的通孔1211;盖体13具有排气孔131,且盖体131设在翻边122上并与内胆本体121共同限定出烹饪腔123;如此,通孔1211将容水腔111内的蒸汽引入烹饪腔123内,再通过盖体13上的排气孔131排出,使得容水腔111不会积压着负压,且蒸汽进入烹饪腔123内,可利用其热量对烹饪腔123内的食物进行加热,提高烹饪效率,节能环保。另外,盖体13设在翻边122上,可为盖体13与翻边122分开设计,具体的,盖体13的底面设有裙边132;翻边122是内胆本体121的顶部周缘向外延伸出台阶面,台阶面再向上延伸出圆环墙壁;在使用时,盖体13的底面抵接在翻边122的台阶面上,裙边132嵌合在内胆本体121内。当然,盖体13也可设计为与翻边122部分连接,部分抵接,使用时,将盖体13与翻边122抵接的部分分离,即可打开。为防止容水腔111内的水直接通过通孔1211进入烹饪腔123内,内胆本体121的侧壁在靠近翻边122的区域设有通孔1211;通常隔水炖锅的水位会设置到内胆本体121的1/2处,而通孔1211设置在靠近翻边122的区域可避免水直接进入烹饪腔123内。进一步地,内胆本体121的侧壁上标有刻度线,通孔1211设置在刻度线以上和翻边122以下的区域,使得用户可清楚明了的在容水腔111内加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体,所述锅体具有顶部敞开的容水腔;内胆,所述内胆包括内胆本体以及设在所述内胆本体上的翻边,所述翻边密封安装在所述锅体的顶部,以将所述内胆本体设置在所述容水腔中,所述内胆本体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容水腔连通的通孔;盖体,所述盖体具有排气孔,所述盖体设在所述翻边上并与所述内胆本体共同限定出烹饪腔;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设置在所述锅体上,对所述容水腔内的水进行加热。

【技术特征摘要】
1.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体,所述锅体具有顶部敞开的容水腔;内胆,所述内胆包括内胆本体以及设在所述内胆本体上的翻边,所述翻边密封安装在所述锅体的顶部,以将所述内胆本体设置在所述容水腔中,所述内胆本体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容水腔连通的通孔;盖体,所述盖体具有排气孔,所述盖体设在所述翻边上并与所述内胆本体共同限定出烹饪腔;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设置在所述锅体上,对所述容水腔内的水进行加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通过硅胶圈密封安装在所述锅体的顶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本体的侧壁在靠近所述翻边的区域设有所述通孔。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本体的侧壁上标有刻度线,所述通孔设置在所述刻度线以上和所述翻边以下的区域。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为发热盘,所述发热盘设置在所述锅体的底部,且所述发热盘的顶面与所述锅体共同限定出所述容水腔。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与所述发热盘通过锁紧部件密封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佩清郑成全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鸥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