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代朋岳专利>正文

一种铅酸蓄电池的超薄正负极板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207524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5 23: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铅酸蓄电池的超薄正负极板栅,所述正负极板栅均摒弃板栅原有的骨架支撑功能,通过降低板栅开孔面积总和与所在极板栅总面积比率,正极板栅比率小于1:2,负极板栅比率小于1:3,强化了板栅集流功能,通过降低正负极板栅厚度,低于传统板栅的40%,结合铅膏喷涂和极板栅集群一体化工艺,大大地降低了极板栅和隔板厚度,缩小了极板栅间距,降低了极板栅间电阻,成倍地增加了单位空间极板栅和集流板栅面积,极大地提高了利用本技术产品制备的蓄电池能量密度和充放电速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铅酸蓄电池的超薄正负极板栅
本技术属于蓄电池极板栅
,具体涉及一种铅酸蓄电池的超薄正负极板栅。
技术介绍
现行的铅酸蓄电池为了增强极板栅强度,常常把板栅设计成又硬又厚的结构,结果制成的正负极板栅都非常厚,受容酸量约束相应配套的隔板也要十分厚,同样空间所容极板栅总面积就无法提高,所以铅酸蓄电池储电容量小,能量密度就非常低,为节省板栅用料、减轻板栅重量,被迫将板栅的空隙率设计得很大,造成板栅与铅膏接触率很低,导致板栅集流效果差,加之极板栅间距较大,造成极板栅间电阻电阻很大,导致电池充放电速度慢。本技术将对正负极板栅结构和材料进行改进,使得采用此正负极板栅的铅酸蓄电池的充放电速度与储电容量大大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一种铅酸蓄电池用的高集流超薄正负极板栅,而正负极板栅为通过电热挤压金属薄板形成网状的板栅,板栅只起导电作用,不再发挥骨梁支撑作用,所以配制合金时不必强调其硬度和强度,结构可由原来的栅格形式改为薄板上采用冲压或热熔技术开孔,通过降低板栅开孔面积总和与所在极板栅总面积比率,这样可将板栅做得更薄,而且更能保证板栅与铅膏的有效贴合。本技术提供了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铅酸蓄电池的超薄正负极板栅,包括正极板栅(1)和负极板栅(2),正极板栅(1)和负极板栅(2)上端设有极耳(3),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板栅(1)为耐腐蚀金属薄板上均匀开设小孔(4)制成,正极板栅(1)厚度不大于1mm,所述负极板栅(2)为铜丝网编织而成或采用耐腐蚀金属薄板上均匀开设小孔(4)制成,负极板栅(2)厚度不大于0.5mm,所述正极板栅(1)上的小孔(4)和负极板栅(2)上的小孔(4)均采用冲压或热熔技术开设,所述正极板栅(1)和负极板栅(2)从极耳(3)一侧向另一侧厚度均逐渐变薄,厚度差为0‑0.3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铅酸蓄电池的超薄正负极板栅,包括正极板栅(1)和负极板栅(2),正极板栅(1)和负极板栅(2)上端设有极耳(3),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板栅(1)为耐腐蚀金属薄板上均匀开设小孔(4)制成,正极板栅(1)厚度不大于1mm,所述负极板栅(2)为铜丝网编织而成或采用耐腐蚀金属薄板上均匀开设小孔(4)制成,负极板栅(2)厚度不大于0.5mm,所述正极板栅(1)上的小孔(4)和负极板栅(2)上的小孔(4)均采用冲压或热熔技术开设,所述正极板栅(1)和负极板栅(2)从极耳(3)一侧向另一侧厚度均逐渐变薄,厚度差为0-0.3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铅酸蓄电池的超薄正负极板栅,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板栅(1)和负极板栅(2)的小孔(4)为圆形小孔(42)或方形小孔(4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铅酸蓄电池的超薄正负极板栅,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毛頔蔡天钰代朋岳
申请(专利权)人:代朋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