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207320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5 23: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避雷器,包括避雷器芯体、第一接线端子以及导电硅橡胶半导体单元,第一接线端子的一端与避雷器芯体的一端连接,导电硅橡胶半导体单元套设于第一接线端子以及避雷器芯体之设置有第一接线端子的端部外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避雷器通过在第一接线端子以及设置有该第一接线端子的避雷器芯体一端的外壁套设有导电硅橡胶半导体单元,使得第一接线端子和避雷器芯体的屏蔽效果较好,有效地减少避雷器产生局部放电的情况,使得该避雷器产品合格率高,电气性能较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避雷器
本技术涉及电力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避雷器。
技术介绍
根据国标“GB11032-2010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要求:避雷器内部局部放电在1.05倍电压下持续运行的局部放电量应不大于10PC。目前避雷器按12.6kV/10PC的技术条件进行局部放电测试合格率很低,紧迫需要做这方面的改善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公开一种避雷器,用以解决现有的避雷器局部放电测试合格率低的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避雷器,包括避雷器芯体、第一接线端子以及导电硅橡胶半导体单元,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的一端与所述避雷器芯体的一端连接,所述导电硅橡胶半导体单元套设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以及所述避雷器芯体之设置有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的端部外壁。优选地,所述导电硅橡胶半导体单元包括贯穿开设有第一通孔的第一筒体以及贯穿开设有第二通孔的第二筒体,所述第二筒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筒体的外侧壁连接,且所述第二筒体的轴向与所述第一筒体的轴向相互垂直,所述第一筒体上还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第一穿设孔,所述第二筒体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套设在所述避雷器芯体之设置有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的端部外壁,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从所述避雷器芯体顶端经所述第一穿设孔延伸至所述第一通孔中。优选地,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避雷器芯体过盈配合。优选地,所述第二筒体的内壁包括第一圆周壁面、第二圆周壁面以及圆环平面,所述第二圆周壁面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圆周壁面的直径,所述圆环平面的外环边缘与所述第二圆周壁面连接,所述圆环平面的内环边缘与所述第一圆周壁面连接,所述避雷器芯体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圆周壁面抵接,所述避雷器芯体的端面与所述圆环平面抵接。优选地,所述第二圆周壁面与所述圆环平面的连接处设置有倒角。优选地,所述导电硅橡胶半导体单元一体注塑成型。优选地,所述避雷器芯体包括电阻片组、连接于所述电阻片组一端的第一电极以及连接所述电阻片组另一端的第二电极,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所述避雷器还包括第二接线端子,所述第二接线端子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优选地,所述避雷器还包括绝缘护套,所述绝缘护套包括贯穿开设有第三通孔的第一套体以及设置有一内腔的第二套体,所述第二套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套体的外侧壁连接,且所述第二套体的轴向与所述第一套体的轴向相互垂直,所述第一套体上还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三通孔以及所述内腔的第二穿设孔,所述第二筒体设置于所述内腔中,所述第一筒体通过所述第二穿设孔延伸进所述第三通孔中。优选地,所述绝缘护套一体注塑成型。优选地,所述避雷器还包括支撑管,所述支撑管穿设于所述第三通孔中。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的避雷器通过在第一接线端子以及设置有该第一接线端子的避雷器芯体的一端外壁套设有导电硅橡胶半导体单元,使得第一接线端子和避雷器芯体的屏蔽效果较好,有效地减少避雷器产生局部放电的情况,使得该避雷器产品合格率高,电气性能较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避雷器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所示的导电硅橡胶半导体单元、避雷器芯体、第一接线端子以及第二接线端子的配合示意图;图3为图2中A-A截面剖视示意图;图4为图2中所示的导电硅橡胶半导体单元B方向的示意图;图5为图4中C-C截面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请参阅图1-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避雷器,包括避雷器芯体11、第一接线端子12以及导电硅橡胶半导体单元13,第一接线端子12的一端与避雷器芯体11的一端连接,导电硅橡胶半导体单元13套设于第一接线端子12以及避雷器芯体11之设置有第一接线端子12的端部外壁。以该设计方式,通过在第一接线端子12以及设置有该第一接线端子12的避雷器芯体11一端的外壁套设有导电硅橡胶半导体单元13,使得第一接线端子12和避雷器芯体11的屏蔽效果较好,有效地减少避雷器产生局部放电的情况,使得该避雷器产品合格率高,电气性能较好。具体地,第一接线端子12与避雷器芯体11可以采用螺纹配合的方式进行连接。优选地,导电硅橡胶半导体单元13包括贯穿开设有第一通孔1311的第一筒体131以及贯穿开设有第二通孔1321的第二筒体132,第二筒体132的一端与第一筒体131的外侧壁连接,且第二筒体132的轴向与第一筒体131的轴向相互垂直,第一筒体131上还开设有连通第一通孔1311和第二通孔1321的第一穿设孔1312,第二筒体132通过第二通孔1321套设在避雷器芯体11之设置有第一接线端子12的端部外壁,第一接线端子12从避雷器芯体11顶端经第一穿设孔1312延伸至第一通孔1311中。优选地,第二通孔1321与避雷器芯体11过盈配合。以该设计方式,一方面,导电硅橡胶半导体单元13和避雷器芯体11可以采用套入的方式进行组装,也即将导电硅橡胶半导体单元13直接套设在避雷器芯体11上,组装方便,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第二通孔1321与避雷器芯体11过盈配合,使得第二筒体132与避雷器芯体11装配紧密牢固,可以有效减少局部放电的产生,使得产品的电学性能较优。请参阅图4-5,优选地,第二筒体132的内壁包括第一圆周壁面1322、第二圆周壁面1323以及圆环平面1324,第二圆周壁面1323的直径大于第一圆周壁面1322的直径,圆环平面1324的外环边缘与第二圆周壁面1323连接,圆环平面1324的内环边缘与第一圆周壁面1322连接,避雷器芯体11的外侧壁与第二圆周壁面1323抵接,避雷器芯体11的端面与圆环平面1324抵接。优选地,第二圆周壁面1323与圆环平面1324的连接处设置有倒角1325。以该设计方式,通过设置该倒角1325,第二筒体132套接在避雷器芯体11上时,倒角1325可以近似于化解掉避雷器芯体11的尖端,可以有效较少或者完全屏蔽掉避雷器芯体11尖端放电的产生,提高产品的电学性能。优选地,该倒角1325为圆角。优选地,导电硅橡胶半导体单元13一体注塑成型。导电硅胶半导体三元13采用注塑成型,使得导电硅橡胶半导体单元13的成品质量较容易控制,从而可以获得较好的屏蔽效果且力学性能较好,坚实耐用。请再次参阅图1,优选地,避雷器芯体11包括电阻片组111、连接于电阻片组111一端的第一电极112以及连接电阻片组111另一端的第二电极113,第一接线端子12与第一电极112连接,该避雷器还包括第二接线端子14,第二接线端子14与第二电极连接113。具体地,第二接线端子14与避雷器芯体11可以采用螺纹配合的方式进行连接。优选地,在其他实施例中,该避雷器还包括绝缘护套15,绝缘护套15包括贯穿开设有第三通孔1511的第一套体151以及设置有一内腔1521的第二套体152,第二套体152的一端与第一套体151的外侧壁连接,且第二套体152的轴向与第一套体151的轴向相互垂直,第一套体151上还开设有连通第三通孔1511以及内腔1521的第二穿设孔1512,第二筒体132设置于内腔1521中,第一筒体131通过第二穿设孔1512延伸进第三通孔1511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避雷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避雷器芯体、第一接线端子以及导电硅橡胶半导体单元,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的一端与所述避雷器芯体的一端连接,所述导电硅橡胶半导体单元套设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以及所述避雷器芯体之设置有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的端部外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避雷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避雷器芯体、第一接线端子以及导电硅橡胶半导体单元,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的一端与所述避雷器芯体的一端连接,所述导电硅橡胶半导体单元套设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以及所述避雷器芯体之设置有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的端部外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硅橡胶半导体单元包括贯穿开设有第一通孔的第一筒体以及贯穿开设有第二通孔的第二筒体,所述第二筒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筒体的外侧壁连接,且所述第二筒体的轴向与所述第一筒体的轴向相互垂直,所述第一筒体上还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第一穿设孔,所述第二筒体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套设在所述避雷器芯体之设置有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的端部外壁,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从所述避雷器芯体顶端经所述第一穿设孔延伸至所述第一通孔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避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避雷器芯体过盈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避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筒体的内壁包括第一圆周壁面、第二圆周壁面以及圆环平面,所述第二圆周壁面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圆周壁面的直径,所述圆环平面的外环边缘与所述第二圆周壁面连接,所述圆环平面的内环边缘与所述第一圆周壁面连接,所述避雷器芯体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圆周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海啸万晓阳王文杰许东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惠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