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拉杆包的拉柄结构,其主要包含有一固定装置、二拉杆、及一具可挠性的握把;其中:该固定装置是用以固定该二拉杆于拉杆包的一侧;该二拉杆分别具有一外管与一内管,该外管被该固定装置所固定,且该外管上端具有第一挡止部;该内管具有一与该第一挡止部对应抵接的第二挡止部,阻挡该内管由该外管中脱离,使该内管沿长轴方向于第一、第二位置滑动延伸于该外管中:该握把的两端是分别固定于该二内管上端而突出于该固定装置上缘;该二拉杆之间具有一夹角,且该二拉杆的延长方向交会于该固定装置的上方,又,该握把是具可挠性,当该二内管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间滑动时,该握把可变形以配合该二内管上端的间隔距离变化。(*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拉杆包,特别指一种拉杆包的拉柄结构。
技术介绍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现有的拉柄结构包含一组固定装置10、二平行的拉杆20及一握把30;其中,该等固定装置10分设有一上固定架11及一下固定架12,是用以固定该二拉杆20,使该二拉杆20平行并列于背包或行李箱的本体后方或下方,该二拉杆20分别具有一外管21与一内管22,该内管22可沿而长轴方向滑动延伸于该外管21中,该握把30的二端是连接于该二内管22的上端,以供使用者持握。上述拉柄结构的设计应用于儿童用的背包时,该二平行的拉杆20须有一间隔距离,以避免在背负时该二拉杆20过度贴近幼童人体背部中线,因而压迫脊椎,产生不舒适咸或对幼童产生发育障碍,在一般操作情况下,使用者不至于将头颈深入呈延伸拉出状态的该二内管22之间P,且一般成年人头部也无法通过此一间隔距离,然,由于儿童活泼好动、具好奇心且头部直径较小,在操作使用此拉柄时,因误动或玩弄而容易发生将头颈伸入该二内管22之间,发生颈部受到夹紧压迫而受伤或窒息的意外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杆包的拉柄结构,提高安全性以避免儿童操作时发生意外。缘以达成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拉杆包的拉柄结构,包含有一固定装置、二拉杆、及一具可挠性的握把;其中该固定装置是固定该二拉杆于拉杆包一侧;该二拉杆分别具有一外管及一内管,该外管是由该固定装置固定;该内管是沿长轴方向于第一、第二位置滑动延伸于该外管中;该握把的两端是分别固定于该二内管的上端,并突出于拉杆包上缘;其特征在于,该二拉杆的延长方向具有一夹角而交会于该固定装置的上方,又,该握把是具可挠性,当该二内管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间滑动时,该握把可变形以配合该二内管上端的间隔距离。其中该外管的上端具有一第一挡止部,又,该内管上具有一与该第一挡止部对应抵接的第二挡止部。其中该固定装置具有一上固定架及一下固定架,该上固定架具有二穿孔,该下固定架具有二槽孔,且该二槽孔间的横向距离大于该二穿孔间的横向距离。其中该上固定架位于该穿孔上方具有一向内侧缘一延伸突出的凸缘,可环绕于该各外管的一端形成该第一挡止部。其中该握把为一蛇腹形管。其中该握把为一橡胶管。附图说明为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以下结合较佳实施例,并配合下列附图详细说明于后,其中图1为现有拉柄结构设置于拉杆包的外观图。图2为现有拉柄结构的前视图。图3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应用于拉杆包的前视图。图4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图5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图6为图5的组合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图6的7-7剖视图。图8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操作示意图,是揭示二内管于第一、第二位置之间滑动的状态。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至图8,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拉杆包的拉柄结构,包含有一固定装置40、二拉杆50、一具可挠性的握把60;其中该固定装置是设置于拉杆包的一侧,其具有一上固定架41及一下固定架42,该上固定架41的两端分别具有一穿孔411,且该各穿孔411呈倾斜相对而形成一夹角,又该各穿孔411上端具有一向侧缘突出的凸缘而形成一第一挡止部412及一通孔413;该下固定架42的两端分别具有一槽孔421,且该各槽孔421呈倾斜相对而形成一与上述两穿孔411所形成的夹角相同,且该二槽孔421间的横向距离大于该二穿孔411间的横向距离。该各拉杆50分别包含一外管51及一内管52,该各外管51是分别穿设于该各穿孔411及该各槽孔421之间而固定,又,该二外管51的外径等于或略小于该各穿孔411及该各槽孔421的孔径而穿设于其中,而该各内管52的外径等于或略小于该通孔413的孔径而可滑设于其中,并向下延伸而滑设于该各外管51内,而沿该各外管51的长轴方向滑动延伸,又,该各内管5 2的预定部位上,具有一与该第一挡止部412对应抵接的第二挡止部521,而使该各内管52于第一、第二位置P1、P2之间滑移,其中该第一位置P1为该内管52的第二挡止部521下端抵接于该外管51的底部,该第二位置P2为该内管52的第二挡止部521抵接于该第一挡止部412。该握把60,为一可挠性变形的蛇腹形管,其二端分别连接于该各内管52的上端;由上述构件的组合,该各外管51、该上固定架41及该下固定架42可形成一具刚性的框架,可提供支撑力,固定拉杆包外型。上述的该二拉杆50的长轴方向延长线交会于该上固定架41的上方而形成一夹角,当该各内管52由该第一位置P1滑动延伸至该第二位置P2时(如图8所示),该二内管52上端间隔距离逐渐缩短,该具可挠性的握把60可进行变形,以配合此一间隔距离变化,且该二内管52、该握把60及该上固定架41围绕形成一略呈三角形的透空区域70,该透空区域70的最大宽度约略等于该上固定架41的长度,因此可设定该上固定架41长度,使该透空区域70无法容许幼儿头部通过,可以避免儿童在操作时,因为好奇心、玩弄或其他错误操作方式,将头颈伸入该透空区域70而发生危险。以上所述的,为本技术的较佳可行实施例,该二拉柄的延长方向形成一夹角,而非现有设计平行并列的配置,其优点在于,该二拉柄仍可保持一间隔距离,使用者背负拉杆包时,可以避免该二拉杆对使用者背脊集中压迫,该二内管形成的三角形透空区域,具有较小的最大宽度,可以防止儿童头颈伸入发生意外。必须再加以说明的是,本技术的握把60是采用蛇腹形管,当然亦可采用其他具有可挠性变形的橡胶管,或只要能达成该二内管52上、下滑移时,该握把60具有挠性伸长变形或挠性弯曲变形的功能,另外,本技术的内、外管52、51是利用设置于该上固定架41的第一挡止部412,与设置于该内管52的第二挡止部521相互抵接,来限制该内管52滑移范围,使该内管52不致滑移脱离至该外管51外,然,该第一、第二挡止部412、521的结构与位置可有多种变化,例如分别于该内、外管52、51旋锁螺丝,使各螺丝互相抵接,又例如利用设置于该内管52的钢珠及设置于该相对应的凹槽(该凹槽可设置于该固定装置40或该外管51),该内管52到达一定位后,钢珠会嵌入凹槽而使该内管52无法继续滑移,因此该等挡止部可以采用多种模式的设计,以达成限制该内管52滑移范围,而使该内管52无法自该外管51脱离的功能。权利要求1.一种拉杆包的拉柄结构,包含有一固定装置、二拉杆、及一具可挠性的握把;其中该固定装置是固定该二拉杆于拉杆包一侧;该二拉杆分别具有一外管及一内管,该外管是由该固定装置固定;该内管是沿长轴方向于第一、第二位置滑动延伸于该外管中;该握把的两端是分别固定于该二内管的上端,并突出于拉杆包上缘;其特征在于,该二拉杆的延长方向具有一夹角而交会于该固定装置的上方,又,该握把是具可挠性,当该二内管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间滑动时,该握把可变形以配合该二内管上端的间隔距离。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杆包的拉柄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外管的上端具有一第一挡止部,又,该内管上具有一与该第一挡止部对应抵接的第二挡止部。3.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杆包的拉柄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固定装置具有一上固定架及一下固定架,该上固定架具有二穿孔,该下固定架具有二槽孔,且该二槽孔间的横向距离大于该二穿孔间的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拉杆包的拉柄结构,包含有一固定装置、二拉杆、及一具可挠性的握把;其中:该固定装置是固定该二拉杆于拉杆包一侧;该二拉杆分别具有一外管及一内管,该外管是由该固定装置固定;该内管是沿长轴方向于第一、第二位置滑动延伸于该外管中; 该握把的两端是分别固定于该二内管的上端,并突出于拉杆包上缘;其特征在于,该二拉杆的延长方向具有一夹角而交会于该固定装置的上方,又,该握把是具可挠性,当该二内管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间滑动时,该握把可变形以配合该二内管上端的间隔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钦聪,
申请(专利权)人:佑鑫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