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形板装配式框架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89955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3 07: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T形板装配式框架体系,包括预制叠合梁和多块T形板,T形板上设置若干根第一预埋钢筋,预制叠合梁上设置有若干根第二预埋钢筋,T形板宽端边形成用于与预制叠合梁端角配合的台阶口,T形板经该台阶口与预制叠合梁配合;两个T形板对称设置于预制叠合梁上表面左右两端,两个T形板的宽端边与预制叠合梁上表面之间形成浇筑区,每对T形板上的第一预埋钢筋与浇筑区内的第二预埋钢筋之间连接有绑扎钢筋,浇筑区浇筑有现浇叠合层,现浇叠合层与T形板以及叠合梁形成整体结构;T形板装配式框架体系降低T形板对建筑层高使用的影响,提高T形板安装的的整体性、抗震性,减少T形板安装浇筑面的裂缝,并形成T形板模式化、标准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T形板装配式框架体系
本技术涉及一种T形板装配式框架体系。
技术介绍
随着装配式建筑的推进发展,出现了各类楼板在装配式建筑上的应用,空心楼板、叠合板、T形板,对于大跨度来说,T形板更具有优势。但T形板的高度比较高,目前装配式的方式存在未考虑这项因素,影响了建筑层高,有的装配式安装方式采用T形板底部割角安装在叠合梁底部挑耳的方式,但仍需在梁底部挑耳部位砌筑砖粉刷填充来解决室内框架梁的美观及室内空间整齐划一问题。市场上各类方式安装的T形板整体性较差,板与板之间裂缝较多。有的安装方式在T形板设置预埋件与框架梁挑耳底板焊接以解决整体性、稳定性问题,但工艺复杂,仍旧未解决层高问题。另外市场上T形板均为双T板,未开发其他小尺寸的单T板,未形成T形板模数化,不利于T形板标准化和工业化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T形板装配式框架体系,解决以往T形板影响层高,T板整体性、抗震性较差的缺陷。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T形板装配式框架体系,包括预制叠合梁和多块T形板,所述T形板上设置若干根第一预埋钢筋,所述预制叠合梁上设置有若干根第二预埋钢筋,所述T形板宽端边形成用于与预制叠合梁端角配合的台阶口,所述T形板经该台阶口与预制叠合梁配合;各个T形板成对设置在预制叠合梁左右两侧,每对T形板与预制叠合梁之间的安装结构为:两个T形板对称设置于预制叠合梁上表面左右两端,两个T形板的宽端边与预制叠合梁上表面之间形成浇筑区,每对T形板上的第一预埋钢筋与浇筑区内的第二预埋钢筋之间连接有绑扎钢筋,所述浇筑区浇筑有现浇叠合层,所述第二预埋钢筋以及绑扎钢筋中部埋入现浇叠合层内,所述现浇叠合层与T形板以及预制叠合梁形成整体结构,通过上述方案,增加了T形板的整体性和稳定性。进一步的,所述预制叠合梁的宽端边分别向两侧进行加宽形成与T形板台阶口配合的加宽部,所述T形板搭设于加宽部上,所述预制叠合梁与T形板浇筑在一起,通过上述方案,降低T形板对建筑层高使用的影响,增加了T形板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进一步的,相邻两对T形板之间的板缝内设置有拉锚钢筋,所述板缝和拉锚钢筋之间填充微膨胀砂浆,通过上述方案,减少T板安装浇筑面的裂缝。更进一步的,所述T形板为单T板或者双T板,通过上述方案,T形板实现了标准化和工业化。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T形板装配式框架体系降低T板对建筑层高使用的影响,提高双T板安装的的整体性、抗震性,减少双T板安装浇筑面的裂缝,T板与其所搁置梁交界部位一次成型,不用再砌筑填充墙封堵,解决了室内空间整齐划一与美观问题并且形成T形板模式化、标准化,可以实现现浇板带宽度控制在300mm内,仅仅需吊模就可以完成施工,同时可以实现T形板系列适合各种开间尺寸布置。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T形板装配式框架体系整体示意图;图2是T形板装配式框架体系剖面图;其中,1、预制叠合梁,2、T形板,3、第一预埋钢筋,4、第二预埋钢筋,5、绑扎钢筋,6、加宽部,7、拉锚钢筋。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1、图2所示,一种T形板装配式框架体系,包括预制叠合梁1和多块T形板2,T形板2上设置若干根第一预埋钢筋3,预制叠合梁1上设置有若干根第二预埋钢筋4,T形板2宽端边形成用于与预制叠合梁1端角配合的台阶口,T形板2经该台阶口与预制叠合梁1配合。各个T形板2成对设置在预制叠合梁1左右两侧,每对T形板2与预制叠合梁1之间的安装结构为:两个T形板2对称设置于预制叠合梁1上表面左右两端,两个T形板2的宽端边与预制叠合梁1上表面之间形成浇筑区,每对T形板2上的第一预埋钢筋3与浇筑区内的第二预埋钢筋4之间连接有绑扎钢筋5,浇筑区浇筑有现浇叠合层,第二预埋钢筋4以及绑扎钢筋5中部埋入现浇叠合层内,现浇叠合层与T形板2以及预制叠合梁1形成整体结构。为了使T形板2不用再砌筑填充墙封堵,解决了室内空间整齐划一与美观问题,预制叠合梁1的宽端边分别向两侧进行加宽形成与T形板台阶口配合的加宽部6,T形板2搭设于加宽部6上,预制叠合梁1与T形板2浇筑在一起;现浇叠合梁两侧的加宽部可采用加宽100mm,并对加宽面配适当钢筋,通过此方案可以增加预制叠合梁和现浇叠合层的宽度,从而增强了预制叠合梁的强度和T形板的整体性和抗震性。为了减少T形板2安装浇筑面的裂缝,相邻两对T形板2之间的板缝内设置有拉锚钢筋7,板缝和拉锚钢筋7之间填充微膨胀砂浆,拉锚钢筋7可以伸入支座1/3跨。为了实现T形板2的模式化、标准化,T形板2为单T板或者双T板,T形板可以分为1200mm、600mm宽小尺寸单T板,及常规2400mm宽双T板。T形板2在生产过程中,在T形板2上设置第一预埋钢筋3,T形板2宽端边形成用于与预制叠合梁1端角配合的台阶口;预制叠合梁1上设置有若干根第二预埋钢筋4,并且宽端边分别向两侧进行加宽形成与T形板2台阶口配合的加宽部6;T形板2安装时对称设置于预制叠合梁1上表面左右两端,两个T形板2的宽端边与预制叠合梁1上表面之间形成浇筑区,每对T形板2上的第一预埋钢筋3与浇筑区内的第二预埋钢筋4之间连接有绑扎钢筋5,浇筑区浇筑有现浇叠合层,现浇叠合层与T形板2以及预制叠合梁1形成整体结构,同时在相邻两对T形板2之间的板缝内设置有拉锚钢筋5,板缝和拉锚钢筋5之间填充微膨胀砂浆。以上述依据本技术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技术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技术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T形板装配式框架体系,其特征是,包括预制叠合梁(1)和多块T形板(2),所述T形板(2)上设置若干根第一预埋钢筋(3),所述预制叠合梁(1)上设置有若干根第二预埋钢筋(4),所述T形板(2)宽端边形成用于与预制叠合梁(1)端角配合的台阶口,所述T形板(2)经该台阶口与预制叠合梁(1)配合;各个T形板(2)成对设置在预制叠合梁(1)左右两侧,每对T形板(2)与预制叠合梁(1)之间的安装结构为:两个T形板(2)对称设置于预制叠合梁(1)上表面左右两端,两个T形板(2)的宽端边与预制叠合梁(1)上表面之间形成浇筑区,每对T形板(2)上的第一预埋钢筋(3)与浇筑区内的第二预埋钢筋(4)之间连接有绑扎钢筋(5),所述浇筑区浇筑有现浇叠合层,所述第二预埋钢筋(4)以及绑扎钢筋(5)中部埋入现浇叠合层内,所述现浇叠合层与T形板(2)以及预制叠合梁(1)形成整体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T形板装配式框架体系,其特征是,包括预制叠合梁(1)和多块T形板(2),所述T形板(2)上设置若干根第一预埋钢筋(3),所述预制叠合梁(1)上设置有若干根第二预埋钢筋(4),所述T形板(2)宽端边形成用于与预制叠合梁(1)端角配合的台阶口,所述T形板(2)经该台阶口与预制叠合梁(1)配合;各个T形板(2)成对设置在预制叠合梁(1)左右两侧,每对T形板(2)与预制叠合梁(1)之间的安装结构为:两个T形板(2)对称设置于预制叠合梁(1)上表面左右两端,两个T形板(2)的宽端边与预制叠合梁(1)上表面之间形成浇筑区,每对T形板(2)上的第一预埋钢筋(3)与浇筑区内的第二预埋钢筋(4)之间连接有绑扎钢筋(5),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强张文为谢凯刘联朝刘双
申请(专利权)人:常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