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埋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188615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3 06: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地埋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解决现有技术投资成本高,运行费用高,以及处理系统占地大、污水处理后废水水质不稳定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隔渣提升池、脱氮池、脱碳脱氨池、脱磷池、生活污水输送管、污水提升泵、污水输送管、脱氮污水输送泵、脱氮污水输送管、布水管、上滤网板、下滤网板、硬质催化填料、鼓风机、输风管、布风管、脱碳脱氨污水排出管、出风管、排风管、脱碳脱氨污水输送管、脱碳脱氨污水输送泵和废水外排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科学合理,使用方便,可形成模块化设计,施工安装快速高效,投资和运行成本低,占地面积小、污水处理后废水水质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埋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地埋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国家对生活污水排放标准要求越来越高,现在一般都要求达到一级A,部分地方标准要求达到地表水类Ⅳ类水标准。为了达到排放要求,目前主要采用MBR或人工湿地等方法。MBR法存在投资和运营成本问题;人工湿地存在占地大、水质不稳定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地埋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解决现有技术投资和运行成本高,以及占地大、污水处理后废水水质不稳定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地埋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均位于地下且依次并排分布的用于收集污水的隔渣提升池,用于对污水进行脱氮处理的脱氮池,用于对污水进行生物脱碳脱氨的脱碳脱氨池,以及对脱碳脱氨污水进行脱磷的脱磷池;所述隔渣提升池上部位于所述隔渣提升池内污水水面上方连接有生活污水输送管,所述隔渣提升池的内底部设有用于将所述隔渣提升池内的污水泵至所述脱氮池内的污水提升泵,所述隔渣提升池和所述脱氮池之间设有用于将所述隔渣提升池内的污水输送至所述脱氮池内的污水输送管,并且所述污水输送管的进液端与所述污水提升泵的出液口连接,其出液端位于所述脱氮池的顶部;所述脱氮池的内底部设有脱氮污水输送泵,所述脱氮池和所述脱碳脱氨池之间设有用于将所述脱氮池内的脱氮污水输送至所述脱碳脱氨池内的脱氮污水输送管,所述脱氮污水输送管的一端与所述脱氮污水输送泵的出液口连接,其另一端伸入至所述脱碳脱氨池的内顶部并在该端的端口水平连接有布水管;所述脱碳脱氨池内中部水平设有呈上下分布的上滤网板和下滤网板,并且所述上滤网板和所述下滤网板之间填装满附着有好氧微生物、兼氧微生物、厌氧微生物和缓释催化剂的颗粒状硬质催化填料,所述脱碳脱氨池内位于所述布水管和所述上滤网板之间水平设有布风管,所述布风管的一端连接有输风管,并且所述输风管的自由端与设于地表的鼓风机连通,所述脱碳脱氨池的内底部水平设有脱碳脱氨污水排出管,所述脱碳脱氨池内位于所述下滤网板和所述脱碳脱氨污水排出管之间水平设有出风管,并且所述出风管上连接有与外界大气连通的排风管;所述脱碳脱氨池和所述脱磷池之间设有用于将所述脱碳脱氨池内的脱碳脱氨污水输送至所述脱磷池内的脱碳脱氨污水输送管,所述脱碳脱氨污水输送管的进口端与所述脱碳脱氨污水排出管的出口端连接,所述脱碳脱氨污水输送管的出口端连接在所述脱磷池的上部,并且所述脱碳脱氨污水输送管上设有脱碳脱氨污水输送泵,所述脱磷池上连接有设有消毒装置的废水外排管。进一步地,所述脱氮池为生物反硝化脱氮池,并且所述脱氮池内采用等距间隔设置的竖直固定于所述脱氮池内顶壁上的上分隔板和竖直固定于所述脱氮池内底面上的下分隔板分隔有两个以上并排分布的内置有生物脱氮填料的生物脱氮区,所述脱氮池内设有顶部与所述生物脱氮区连通的用于收集脱氮污水的脱氮污水蓄纳区,所述脱氮污水输送泵位于所述脱氮污水蓄纳区的底部,所述生物脱氮区内污水的液面高于所述隔渣提升池内污水的液面。进一步地,所述隔渣提升池内设有用于将所述隔渣提升池分隔成污水渣池和污水池的隔渣板,所述隔渣板底部设有隔渣栅栏,并且所述污水渣池和所述污水池通过所述隔渣栅栏相连通,所述污水提升泵位于所述污水池内,所述生活污水输送管连接在所述污水渣池上部。进一步地,所述脱碳脱氨污水输送管上连接有除磷剂投加混合管,所述除磷剂投加混合管的自由端连接有位于地面上用于将除磷剂添加至所述脱磷池内的除磷剂加药装置,所述脱磷池的下部设有用于收集沉淀污泥的污泥泥斗,所述脱磷池的内顶面竖直连接有用于将从所述脱碳脱氨污水输送管内进入所述脱磷池内的脱碳脱氨污水导流至所述脱磷池底部的导向隔板,所述导向隔板靠近所述脱碳脱氨污水输送管分布,并且所述导向隔板的底部与所述污泥泥斗的顶部之间相隔,所述导向隔板与所述脱磷池连接有所述废水外排管的内侧壁之间设有一层斜管斜板填料层,所述废水外排管位于所述斜管斜板填料层上方,所述脱磷池连接有所述废水外排管的内侧壁上且位于所述废水外排管与所述斜管斜板填料层之间设有出水堰槽。进一步地,所述脱碳脱氨污水输送管上位于所述除磷剂投加混合管和所述脱碳脱氨污水输送泵之间设有分流阀,并且所述分流阀的一个出液端连接有回流管,所述回流管的出液端位于所述脱氮池的顶部且所述回流管的出液端与所述污水输送管的出液端并排分布。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位于地面上的PLC电控箱、设于所述废水外排管内并位于所述消毒装置外侧的水质监测传感器、以及设于所述隔渣提升池内的液位计,所述分流阀为电控分流阀,并且所述PLC电控箱分别与所述污水提升泵、所述脱氮污水输送泵、所述脱碳脱氨污水输送泵、所述水质监测传感器、所述液位计和所述电控分流阀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硬质催化填料为铁碳填料、陶粒填料和碎石填料以任意比例的混合填料,并且所述硬质催化填料的粒径为5-15mm。进一步地,所述布水管有两根以上,均与所述脱氮污水输送管连接,并且所有所述布水管在同一水平面上水平等距分布。进一步地,所述消毒装置为紫外消毒或氯消毒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科学合理,使用方便,可形成模块化设计,施工安装快速高效,投资成本低,占地面积小、污水处理后废水水质稳定。本技术采用地埋的方式将隔渣提升池、脱氮池、脱碳脱氨池和脱磷池设于地面以下,在使用过程中后期维护简单,需要检修设备少,维护容易;系统耐冲击负荷强,出水稳定且水质好,出水水质可达到地表水类Ⅳ类水或回用标准;采用本技术设计成的生活污水处理站的站内无臭、无味、无噪音,地表土地可作为景观绿化、广场、渔业养殖、复耕等二次利用,极大提升周围环境的价值,同时地表也可设计成地表花园,可促进生态环境,促进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本技术运行成本低。摒弃传统好氧曝气方式,大大节约耗电;本技术特别重视厌氧微生物、兼氧微生物和好氧微生物的协同作用,采用非浸没式生物复合滤池形式,在脱碳脱氨池中低压通风,风压远小于传统鼓风机,只需要很少的电能就能使脱碳脱氨池中形成风流;采用生物复合滤池形式,微生物以膜的形式生长在填料上,污泥产量少,降低后续污泥处置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各电子器件连接框图。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1-隔渣提升池、2-脱氮池、3-脱碳脱氨池、4-脱磷池、5-生活污水输送管、6-污水提升泵、7-污水输送管、8-脱氮污水输送泵、9-脱氮污水输送管、10-布水管、11-上滤网板、12-下滤网板、13-布风管、14-鼓风机、15-输风管、16-出风管、17-排风管、18-脱碳脱氨污水排出管、19-硬质催化填料、20-脱碳脱氨污水输送管、21-脱碳脱氨污水输送泵、22-废水外排管、23-上分隔板、24-下分隔板、25-生物脱氮区、26-脱氮污水蓄纳区、27-污水渣池、28-污水池、29-隔渣板、30-隔渣栅栏、31-PLC电控箱、32-导向隔板、33-除磷剂加药装置、34-污泥泥斗、35-斜管斜板填料层、36-出水堰槽、37-分流阀、38-回流管、39-水质监测传感器、40-液位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地埋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均位于地下且依次并排分布的用于收集污水的隔渣提升池(1),用于对污水进行脱氮处理的脱氮池(2),用于对污水进行生物脱碳脱氨的脱碳脱氨池(3),以及对脱碳脱氨污水进行脱磷的脱磷池(4);所述隔渣提升池(1)上部位于所述隔渣提升池(1)内污水水面上方连接有生活污水输送管(5),所述隔渣提升池(1)的内底部设有用于将所述隔渣提升池(1)内的污水泵至所述脱氮池(2)内的污水提升泵(6),所述隔渣提升池(1)和所述脱氮池(2)之间设有用于将所述隔渣提升池(1)内的污水输送至所述脱氮池(2)内的污水输送管(7),并且所述污水输送管(7)的进液端与所述污水提升泵(6)的出液口连接,其出液端位于所述脱氮池(2)的顶部;所述脱氮池(2)的内底部设有脱氮污水输送泵(8),所述脱氮池(2)和所述脱碳脱氨池(3)之间设有用于将所述脱氮池(2)内的脱氮污水输送至所述脱碳脱氨池(3)内的脱氮污水输送管(9),所述脱氮污水输送管(9)的一端与所述脱氮污水输送泵(8)的出液口连接,其另一端伸入至所述脱碳脱氨池(3)的内顶部并在该端的端口水平连接有布水管(10);所述脱碳脱氨池(3)内中部水平设有呈上下分布的上滤网板(11)和下滤网板(12),并且所述上滤网板(11)和所述下滤网板(12)之间填装满附着有好氧微生物、兼氧微生物、厌氧微生物和缓释催化剂的颗粒状硬质催化填料(19),所述脱碳脱氨池(3)内位于所述布水管(10)和所述上滤网板(11)之间水平设有布风管(13),所述布风管(13)的一端连接有输风管(15),并且所述输风管(15)的自由端与设于地表的鼓风机(14)连通,所述脱碳脱氨池(3)的内底部水平设有脱碳脱氨污水排出管(18),所述脱碳脱氨池(3)内位于所述下滤网板(12)和所述脱碳脱氨污水排出管(18)之间水平设有出风管(16),并且所述出风管(16)上连接有与外界大气连通的排风管(17);所述脱碳脱氨池(3)和所述脱磷池(4)之间设有用于将所述脱碳脱氨池(3)内的脱碳脱氨污水输送至所述脱磷池(4)内的脱碳脱氨污水输送管(20),所述脱碳脱氨污水输送管(20)的进口端与所述脱碳脱氨污水排出管(18)的出口端连接,所述脱碳脱氨污水输送管(20)的出口端连接在所述脱磷池(4)的上部,并且所述脱碳脱氨污水输送管(20)上设有脱碳脱氨污水输送泵(21),所述脱磷池(4)上连接有设有消毒装置的废水外排管(22)。...

【技术特征摘要】
1.地埋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均位于地下且依次并排分布的用于收集污水的隔渣提升池(1),用于对污水进行脱氮处理的脱氮池(2),用于对污水进行生物脱碳脱氨的脱碳脱氨池(3),以及对脱碳脱氨污水进行脱磷的脱磷池(4);所述隔渣提升池(1)上部位于所述隔渣提升池(1)内污水水面上方连接有生活污水输送管(5),所述隔渣提升池(1)的内底部设有用于将所述隔渣提升池(1)内的污水泵至所述脱氮池(2)内的污水提升泵(6),所述隔渣提升池(1)和所述脱氮池(2)之间设有用于将所述隔渣提升池(1)内的污水输送至所述脱氮池(2)内的污水输送管(7),并且所述污水输送管(7)的进液端与所述污水提升泵(6)的出液口连接,其出液端位于所述脱氮池(2)的顶部;所述脱氮池(2)的内底部设有脱氮污水输送泵(8),所述脱氮池(2)和所述脱碳脱氨池(3)之间设有用于将所述脱氮池(2)内的脱氮污水输送至所述脱碳脱氨池(3)内的脱氮污水输送管(9),所述脱氮污水输送管(9)的一端与所述脱氮污水输送泵(8)的出液口连接,其另一端伸入至所述脱碳脱氨池(3)的内顶部并在该端的端口水平连接有布水管(10);所述脱碳脱氨池(3)内中部水平设有呈上下分布的上滤网板(11)和下滤网板(12),并且所述上滤网板(11)和所述下滤网板(12)之间填装满附着有好氧微生物、兼氧微生物、厌氧微生物和缓释催化剂的颗粒状硬质催化填料(19),所述脱碳脱氨池(3)内位于所述布水管(10)和所述上滤网板(11)之间水平设有布风管(13),所述布风管(13)的一端连接有输风管(15),并且所述输风管(15)的自由端与设于地表的鼓风机(14)连通,所述脱碳脱氨池(3)的内底部水平设有脱碳脱氨污水排出管(18),所述脱碳脱氨池(3)内位于所述下滤网板(12)和所述脱碳脱氨污水排出管(18)之间水平设有出风管(16),并且所述出风管(16)上连接有与外界大气连通的排风管(17);所述脱碳脱氨池(3)和所述脱磷池(4)之间设有用于将所述脱碳脱氨池(3)内的脱碳脱氨污水输送至所述脱磷池(4)内的脱碳脱氨污水输送管(20),所述脱碳脱氨污水输送管(20)的进口端与所述脱碳脱氨污水排出管(18)的出口端连接,所述脱碳脱氨污水输送管(20)的出口端连接在所述脱磷池(4)的上部,并且所述脱碳脱氨污水输送管(20)上设有脱碳脱氨污水输送泵(21),所述脱磷池(4)上连接有设有消毒装置的废水外排管(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埋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氮池(2)为生物反硝化脱氮池,并且所述脱氮池(2)内采用等距间隔设置的竖直固定于所述脱氮池(2)内顶壁上的上分隔板(23)和竖直固定于所述脱氮池(2)内底面上的下分隔板(24)分隔有两个以上并排分布的内置有生物脱氮填料的生物脱氮区(25),所述脱氮池(2)内设有顶部与所述生物脱氮区(25)连通的用于收集脱氮污水的脱氮污水蓄纳区(26),所述脱氮污水输送泵(8)位于所述脱氮污水蓄纳区(26)的底部,所述生物脱氮区(25)内污水的液面高于所述隔渣提升池(1)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易春丁树涛何晓英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立蓝水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