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集约化快速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188527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3 06: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集约化快速处理装置,包括絮凝池、斜管沉淀池、气浮池以及清水池,在絮凝池中设置有混凝搅拌器以及絮凝剂添加口,所述絮凝池的顶部设置溢流口,溢流口与斜管沉淀池连通,所述斜管沉淀池设置斜管用于沉淀,在斜管沉淀区中还设置有导流管用于将沉淀后的污水引入气浮池,气浮池中设置有清水管将处理后的污水引入清水池,在清水池和气浮池之间还设置有循环管道,在循环管道上设置加药装置。通过不同功能分区,实现了更高效、更节能的快速反应;反应池末端设置清水区,实现了末端协同回流等功能。且通过水位的平衡,处理能力大大提高,解决了传统回流的水流不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效集约化快速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高效集约化快速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河道水体黑臭、湖泊富营养化和藻华频发已经成为我国水环境的突出问题。城镇地区的河道黑臭化已经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中最为棘手的问题。根据环保部相关统计,我国90%以上的城市地表水域受到严重污染,出现季节性和常年性的水体黑臭现象。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针对黑臭河湖水质治理提出目标: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据统计,我国河湖黑臭问题主要出现在城市城郊地区,而80%黑臭水体是由于20%的污水直排和溢流所造成的。这20%的污水包括污水处理厂的溢流水、分散点源污水、点面源直排污水、雨污合流制面源污水等。水体黑臭问题的症结主要有两个:一是污水收集覆盖不全面,二是对突发性污水排放重视不足。根据住建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应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的原则来进行。其中,控源截污和内源治理是选择其他技术类型的基础与前提。污染源得不到控制,水体黑臭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治理。水体黑臭治理应采用应急处理与常态处理相结合的思路。常态处理,就是修建截污管网、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应急处理,即在尚未修建好以上基础设施的阶段,采取应急处理措施,不可因无法完全达标而不处理。首先采用“应急控源截污”,确保进入河湖水环境的污水经过处理,致水体黑臭的污染物全部得到削减,实现总量减排和断面达标,抑制河湖黑臭。其次,长期来看则采用“长效控源截污”和综合治理,污水经处理达标后入河。综合生态、微生物和物化技术进行河湖系统治理,实现河湖水质和生态自净能力提升。由于现状水环境问题严重,国内设计遇到诸多问题,如合流制溢流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藻类去除难,水体修复植物难以生长,大流量处理设施不稳定,难以快速启动运行等,制约着其应用。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水温、粪大肠菌群、总氮以外的21项指标,分别是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铅、总磷、化学需氧量、铜、锌、氟化物、硒、砷、镉、铬(六价)、氰化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可以对大流量污水进行处理的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效集约化快速处理装置,包括絮凝池、斜管沉淀池、气浮池以及清水池,在絮凝池中设置有混凝搅拌器以及絮凝剂添加口,所述絮凝池的顶部设置溢流口,溢流口与斜管沉淀池连通,所述斜管沉淀池设置斜管用于沉淀,在斜管沉淀区中还设置有导流管用于将沉淀后的污水引入气浮池,气浮池中设置有清水管将处理后的污水引入清水池,在清水池和气浮池之间还设置有循环管道,在循环管道上设置加药装置。进一步的,在絮凝池的絮凝剂添加口处还设置有静态混合器用于混合絮凝剂。进一步的,所述絮凝池以及斜管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有凹陷部,在凹陷部中设置有排泥管,且排泥管的出泥口分别伸出絮凝池和斜管沉淀池。进一步的,所述凹陷部由两个斜坡的坡面组成,排泥管设置在坡面的最低处,两个坡面之间的夹角为120-150°。进一步的,所述絮凝池靠近斜管沉淀池的侧板的高度小于斜管沉淀池侧板的高度,且两个侧板之间设置间隙从而形成溢流口,斜管沉淀池靠近絮凝池的侧板底部与池底之间设置间隙供水流进入斜管沉淀池。进一步的,所述斜管沉淀池靠近絮凝池的侧板底部还向内弯折形成导流板。进一步的,弯折形成的导流板与侧边的夹角为135°。进一步的,在斜管沉淀池、气浮池的顶部均设置溢流堰,且斜管沉淀池的溢流堰高度大于气浮池的溢流堰高度,斜管沉淀池的溢流堰出水口连通导流管。进一步的,所述清水池以及气浮池底部也设置多个用于沉淀污泥的斜坡,在斜坡底部设置排泥管。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通过不同功能分区,实现了更高效、更节能的快速反应,达到针对不同水体的去除效果及串联灵活应用;高度紧凑的结构,极小的占地面积;反应池末端设置清水区,实现了末端协同回流等功能。且通过水位的平衡,处理能力大大提高,解决了传统回流的水流不稳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正面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横剖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具体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高效集约化快速处理装置包括絮凝池2、斜管沉淀池3、气浮池7以及清水池10,在絮凝池2中设置有混凝搅拌器1以及絮凝剂添加口,在絮凝剂添加口处还设置有静态混合器12用于混合絮凝剂。在絮凝池2靠近斜管沉淀池3的侧板的高度小于斜管沉淀池3侧板的高度,且两个侧板之间设置间隙从而形成溢流口,斜管沉淀池3靠近絮凝池的侧板底部与池底之间设置间隙供水流进入斜管沉淀池,斜管沉淀池靠近絮凝池的侧板底部还向内弯折形成导流板14,弯折形成的导流板与侧边的夹角为135°。溢流口与斜管沉淀池3连通,所述斜管沉淀池3设置斜管5用于沉淀,在斜管沉淀区中还设置有导流管6用于将沉淀后的污水引入气浮池7,在气浮池中设置气浮机8,气浮池通过倒锥设置、进水与回流水的比例控制、流速计算,GT值核对等,可以达到了很好的气浮除渣、沉淀等效果。在气浮池的顶部设置刮渣机,气浮池中设置有清水管8将处理后的污水引入清水池10,在清水池和气浮池之间还设置有循环管道,在循环管道上设置加药装置17和循环泵16。在絮凝池2以及斜管沉淀池3的底部设置有凹陷部,在凹陷部中设置有排泥管13,且排泥管的出泥口分别伸出絮凝池和斜管沉淀池。所述凹陷部由两个斜坡的坡面组成,排泥管13设置在坡面的最低处,两个坡面之间的夹角为150°所述清水池以及气浮池底部也设置多个用于沉淀污泥的斜坡15,在斜坡底部设置排泥管。在斜管沉淀池、气浮池的顶部均设置溢流堰4,且斜管沉淀池的溢流堰4高度大于气浮池的溢流堰高度,斜管沉淀池上方的溢流的液体通过导流管6进入气浮池。本技术通过不同功能分区,实现了更高效、更节能的快速反应,达到针对不同水体的去除效果及串联灵活应用。表面负荷可达30-50m3/m2h,甚至更高。反应时间极短,各单元5-6分钟,耐冲击负荷强,出水标准高。高度紧凑的结构,极小的占地面积,仅为传统工艺的1/5-1/10,可实现移动车载式;反应池末端设置清水区,实现了末端协同回流等功能。通过堰位控制、水量回流、出水高度调节等多种技术控制,形成稳定的处理能力和出水效果,达到水位的平衡,处理能力大大提高,解决了传统回流的水流不稳定。该布局池型更集约化,利于管理。系统可靠,操作简单。灵活的组合设置,可实现不同的串联与并联组合,如实现组数的增加或减少,应对不同规模处理能力和占地要求。可减少部分单元,以针对不同要求的水体进行处理达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集约化快速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絮凝池、斜管沉淀池、气浮池以及清水池,在絮凝池中设置有混凝搅拌器以及絮凝剂添加口,所述絮凝池的顶部设置溢流口,溢流口与斜管沉淀池连通,所述斜管沉淀池设置斜管用于沉淀,在斜管沉淀区中还设置有导流管用于将沉淀后的污水引入气浮池,气浮池中设置有清水管将处理后的污水引入清水池,在清水池和气浮池之间还设置有循环管道,在循环管道上设置加药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集约化快速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絮凝池、斜管沉淀池、气浮池以及清水池,在絮凝池中设置有混凝搅拌器以及絮凝剂添加口,所述絮凝池的顶部设置溢流口,溢流口与斜管沉淀池连通,所述斜管沉淀池设置斜管用于沉淀,在斜管沉淀区中还设置有导流管用于将沉淀后的污水引入气浮池,气浮池中设置有清水管将处理后的污水引入清水池,在清水池和气浮池之间还设置有循环管道,在循环管道上设置加药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集约化快速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絮凝池的絮凝剂添加口处还设置有静态混合器用于混合絮凝剂。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高效集约化快速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池以及斜管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有凹陷部,在凹陷部中设置有排泥管,且排泥管的出泥口分别伸出絮凝池和斜管沉淀池。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集约化快速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由两个斜坡的坡面组成,排泥管设置在坡面的最低处,两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国勇赵浩然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坤工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