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旁路污泥中继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67960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1: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多功能旁路污泥中继池,包括搅拌区域和切换区域;搅拌区域设有进水管、搅拌装置;搅拌区域籍由进水管获取雨污混合溢流污水;搅拌区域与切换区域之间设有出水口,搅拌区域与切换区域之间籍由出水口开启或关闭连通;切换区域设有搅拌装置和若干膜片盘式微孔曝气器;若干膜片盘式微孔曝气器之间通过布气管道连通,并通过布气管道与供气装置连接;切换区域与出水管连接,切换区域籍由出水管将处理后的水排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特殊设计,兼有污泥储存中继、回收VFA、旁路回流污泥反硝化的功能,提高全厂处理负荷,减少甚至避免生化池外加碳源,节约运行费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功能旁路污泥中继池
本技术涉及水处理
,特别涉及多功能旁路污泥中继池。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越来越珍贵,市民对改善城区排涝、提高河道水质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雨污混合溢流污水内含有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是我国水体的主要污染来源之一。合流溢流污水主要是由生活污水、商业污水、工业废水和马路地表雨水径流共同组成,内含大量漂浮和悬浮物质,以及有毒污染物质。城市雨污混合溢流污水一方面致使大量污水流入河道水体,造成水环境的不断恶化;另一方面,在雨天大量雨水进入污水管网,致使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运行压力增大。污水处理厂在日常运行中大部分以80%以上的负荷率运行。在雨季期间,大量雨水导致实际进入到污水处理厂的雨污混合水量远超过日常进水量,特别是在如城市合流制污水系统末端污水处理厂、管道雨污错接严重的收集系统末端污水处理厂或者水质水量波动大的有机工业废水处理设施中,经常处于超负荷运行的状态,整个活性污泥系统受到冲击,无法保证正常稳定的运行。因此,如何解决雨季期间污水处理厂雨污混合水量远超过日常进水量的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多功能旁路污泥中继池,实现的目的是提高全厂处理负荷,减少甚至避免生化池外加碳源,节约运行费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了多功能旁路污泥中继池,包括搅拌区域和切换区域。其中,所述搅拌区域设有进水管、搅拌装置;所述搅拌区域籍由所述进水管获取雨污混合溢流污水;所述搅拌区域与所述切换区域之间设有出水口,所述搅拌区域与所述切换区域之间籍由所述出水口开启或关闭连通;所述切换区域设有所述搅拌装置和若干膜片盘式微孔曝气器;若干所述膜片盘式微孔曝气器之间通过布气管道连通,并通过所述布气管道与供气装置连接;所述切换区域与出水管连接,所述切换区域籍由所述出水管将处理后的水排出。优选的,所述搅拌区域和所述切换区域均设有放空管。优选的,所述搅拌区域和所述切换区域均设有最少两个所述搅拌装置。优选的,在长周期低流量负荷时,采用好氧池运行模式运行;所述切换区域维持DO在0.4至0.6mg/L,当污泥发生水解作用产生VFA后,回流至厌氧池供主路生化池补充碳源。更优选的,所述切换区域维持DO在0.5mg/L。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结构设计,兼有污泥储存中继、回收VFA、旁路回流污泥反硝化的功能,提高全厂处理负荷,减少甚至避免生化池外加碳源,节约运行费用。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附图说明图1示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如图1所示,多功能旁路污泥中继池,包括搅拌区域2和切换区域6。其中,搅拌区域2设有进水管1、搅拌装置3;搅拌区域2籍由进水管1获取雨污混合溢流污水;搅拌区域2与切换区域6之间设有出水口5,搅拌区域2与切换区域6之间籍由出水口5开启或关闭连通;切换区域6设有搅拌装置3和若干膜片盘式微孔曝气器7;若干膜片盘式微孔曝气器7之间通过布气管道连通,并通过布气管道与供气装置连接;切换区域6与出水管8连接,切换区域6籍由出水管8将处理后的水排出。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旁路污泥中继池的设计,适合污泥水解酸化、污泥中继储存、外回流污泥硝酸根反硝化三种工况运行,旁路污泥中继池在长周期低流量负荷时,污泥发生水解作用产生VFA,供主路生化池补充碳源;在长周期高流量负荷来临前,储存活性污泥迎接峰值流量的到来;在强化脱氮模式时,强化外回流污泥泥路反硝化。在某些实施例中,搅拌区域2和切换区域6均设有放空管4。在某些实施例中,搅拌区域2和切换区域6均设有最少两个搅拌装置3。在某些实施例中,在长周期低流量负荷时,采用好氧池运行模式运行;切换区域6维持DO在0.4至0.6mg/L,当污泥发生水解作用产生VFA后,回流至厌氧池供主路生化池补充碳源。最佳的情况下,切换区域6维持DO在0.5mg/L。在长周期高流量负荷来临前,本技术中储存活性污泥回流至生化池厌氧段,迎接峰值流量的到来。在峰值流量负荷时,根据需要,本技术切换至强化脱氮模式,切换区域6按照缺氧池运行模式运行,关闭所有的膜片盘式微孔曝气器7,启动搅拌装置3,污水厂5-10%的进水流量引入旁路污泥中继池,本技术维持搅拌均匀,在本技术发生外回流污泥泥路反硝化生化过程,旁路污泥混合液回流至主路生化池缺氧段。以上详细描述了本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技术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
中技术人员依本技术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多功能旁路污泥中继池,包括搅拌区域(2)和切换区域(6);其特征在于:/n所述搅拌区域(2)设有进水管(1)、搅拌装置(3);所述搅拌区域(2)籍由所述进水管(1)获取雨污混合溢流污水;/n所述搅拌区域(2)与所述切换区域(6)之间设有出水口(5),所述搅拌区域(2)与所述切换区域(6)之间籍由所述出水口(5)开启或关闭连通;/n所述切换区域(6)设有所述搅拌装置(3)和若干膜片盘式微孔曝气器(7);/n若干所述膜片盘式微孔曝气器(7)之间通过布气管道连通,并通过所述布气管道与供气装置连接;/n所述切换区域(6)与出水管(8)连接,所述切换区域(6)籍由所述出水管(8)将处理后的水排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多功能旁路污泥中继池,包括搅拌区域(2)和切换区域(6);其特征在于:
所述搅拌区域(2)设有进水管(1)、搅拌装置(3);所述搅拌区域(2)籍由所述进水管(1)获取雨污混合溢流污水;
所述搅拌区域(2)与所述切换区域(6)之间设有出水口(5),所述搅拌区域(2)与所述切换区域(6)之间籍由所述出水口(5)开启或关闭连通;
所述切换区域(6)设有所述搅拌装置(3)和若干膜片盘式微孔曝气器(7);
若干所述膜片盘式微孔曝气器(7)之间通过布气管道连通,并通过所述布气管道与供气装置连接;
所述切换区域(6)与出水管(8)连接,所述切换区域(6)籍由所述出水管(8)将处理后的水排出。


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晓茵贾仁勇赵浩然王海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坤工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