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留置气腔的快速观察回血留置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77263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3 0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留置针,特别是一种具有留置气腔的快速观察回血留置针,包括导管组件、安装在其内腔的阻隔件、穿刺针管和与针管固接的操作手柄,其组成要点在于:阻隔件前方具有气泡腔,阻隔件设置于该侧支孔口后方,侧支孔口后端沿与阻隔件前端面之间具有距离,此距离为沿端距离,此沿端距离为2.0‑7mm,该沿端距离内的导管座内腔为气泡腔,针管后方固接在针座上并且其尾端向后穿过针座固定部后针管内腔与回血腔连通,回血腔位于透明材质的针座尾部,回血腔壁上设置有透气不透液体的透气塞。优点如下:撤针阻力小,操作方便,回血观察快,同时又能有效杜绝了血液通过回血侧孔溢出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留置气腔的快速观察回血留置针
本技术涉及一种留置针,特别是一种具有留置气腔的快速观察回血留置针。
技术介绍
现有留置针技术中如图1所示,其由导管组件1、安装在其内腔的阻隔件2、穿刺针管3和与针管固接的操作手柄4组成。这种结构留置针,阻隔件2由密封材料组成,材料的截面上不预设孔道,穿刺针管3从截面中央纵向贯穿,撤针后的阻隔件截面又弹性恢复而不残留孔道,从而阻隔液体。导管组件中导管座是由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制成,便于穿刺时从透明导管座内腔观察回血,而为了穿刺时血液能够流入透明导管座内腔,针管前端设有一尖端开口3.1,和穿刺观察回血的侧孔3.2,这样血液通过尖端开口3.1流入针管内腔,再通过回血侧孔3.2流出,进入针管与导管之间的环隙,再流入透明导管座内腔,即可判断针尖是否刺入血管内。尖端开口3.1的前端与回血侧孔3.2的后端之间的距离为尖孔距离。而这种构造留置针,在穿刺完成后撤出针管,特别在针管针头部分撤至阻隔件内,必须保证阻隔件有足够长度,能完全同时包住针管上的尖端开口和回血侧孔,才不致于透明导管座内腔的血液透过针管前端内腔及回血侧孔溢出导管座外,而造成血液污染。这种构造,为了保证不溢血,阻隔件的长度必然要制造得长于尖孔距离,如此就产生了阻隔件与穿过其内的针管外表面接触面积增大、自然撤针过程中摩擦阻力大大增加的不足之处。同时这种构造还容易产生另一个不足之处:由于留置针在长期储运过程中,阻隔件与针管长期处于挤压压迫状态,阻隔件受压产生一种不易恢复的变形,当针管撤出后,阻隔件上被针管长期压迫所形成的孔道容易产生无法及时闭合的现象,造成无阻拦的回血迅速从该孔道外溢。同时,这种技术存在因导管制造产生的导管内径偏小偏差,致使针管与导管环隙太狭隘,血液流入导管座内回血腔速度非常慢,尤其是小规格留置针,问题就更严重,令义务人员等待时间大幅延长,影响穿刺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撤针阻力较小,同时又能有效阻隔回血外溢的并可快速观察回血的具有留置气腔的快速观察回血留置针。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的。具有留置气腔的快速观察回血留置针,包括导管组件、安装在其内腔的阻隔件、穿刺针管和与针管固接的操作手柄,针管前端设有一尖端开口导管座上具有侧向留置通道,该通道与导管座内腔之间相贯有侧支孔口,其组成要点在于:阻隔件前方具有气泡腔,阻隔件设置于该侧支孔口后方,侧支孔口后端沿与阻隔件前端面之间具有距离,此距离为沿端距离,此沿端距离为2.0-7mm,该沿端距离内的导管座内腔为气泡腔,针管后方固接在针座上并且其尾端向后穿过针座固定部后针管内腔与回血腔连通,回血腔位于透明材质的针座尾部,回血腔壁上设置有透气不透液体的透气塞。在穿刺血管之前,连接输液器,将穿刺针尖倾斜朝下或持平,打开输液器流量调节阀进行排除管路中空气,会在阻隔件朝向侧支孔口的端面(前端面)与侧支孔口后端边缘(后端沿)之间(即沿端距离长度空间内)形成一气泡腔,气泡腔内气泡与液体压力等同,阻隔了液体流向阻隔件端面。排气完成关壁流量调节阀。按照留置针使用操作规范使用留置针,首先穿刺病患血管,当针尖刺入血管,血液通过针管内腔孔道,从针管尾端流出,进入回血腔,透过透明材质可快速观察到回血,判定针尖已进入血管,接着,推送导管,同时逐步撤出导管中针管,当留置针穿刺置管成功后,后撤针管,针管针头部分撤至阻隔件附近,由于气泡腔内气泡压力与导管座内腔血液压力一致,阻隔了血液流向阻隔件端面,当阻隔件因受针管压迫而形成的变形孔道,在撤去针管之后产生的迟缓自闭合恢复时,首先气泡腔内气泡先溢出,血液才能达到阻隔件端面,给了阻隔件恢复自闭合时间,杜绝了血液溢出污染,因而能够从容撤针操作。这样,不但得以快速观察回血,而且由于没有回血侧孔,就没有针尖开口相对回血侧孔的尖孔距离,也就不存在阻隔件长度大于尖孔距离的设置。这样,阻隔件可以做得足够短,甚至只要比针尖开口的长度略大就可以了,所以撤针阻力得以大幅减小。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沿端距离最好为3.0-4.0mm。沿端距离太小不易形成有效的气泡腔,太大又使得整个导管座纵向长度的过大,沿端距离为2.0-7.0mm可以兼顾这两点,但最佳选择是3.0-4.0mm。综上所述,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撤针阻力小,操作方便,同时又能有效杜绝了血液通过回血侧孔溢出污染,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本领域的由于阻隔件上被针管长期压迫所形成的孔道无法及时闭合、造成无阻拦的回血迅速从该孔道外溢的技术难题。同时,又撤针阻力小,回血观察快,操作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留置针结构示意图。图2本技术最佳实施例所述一种具有留置气腔的留置针的结构示意图;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详尽的描述。具体实施方式最佳实施例:参照图2,一种具有留置气腔的留置针,包括导管组件1、安装在其内腔的阻隔件2、穿刺针管3和与针管固接的操作手柄4。阻隔件2由阻隔液体的密封材料组成,材料的截面上不预设孔道,但一般在针管穿透处先行预制一贯穿的缝隙,以便于针管穿透同时在针管撤出后又能闭合。由于本实施例中的阻隔件2可以做得足够短,其长度L1只需比针尖开口3.1的长度略大就可以,因此,也可以无需再预设前述的缝隙。穿刺针管3从截面中央纵向贯穿。针管前端设有一尖端开口3.1,血液通过尖端开口3.1流入针管内腔,再通过其尾端流入回血腔4.1,回血腔4.1位于导管座的尾部,其有透明材质制成,这样即可判断针尖是否刺入血管内。针管后方固接在针座的插针孔4.2上,并且其尾端穿过该插针孔4.2后针管内腔与回血腔连通,回血腔位于透明材质的针座尾部,回血腔壁上设置有透气不透液体的透气塞5。阻隔件前方具有气泡腔1.1,阻隔件2设置于该侧支孔口后方,侧支孔口后端沿与阻隔件前端面之间具有距离,此距离为沿端距离L3,此沿端距离L3为2.0-7.0mm,最佳选择是3.0-4.0mm,该沿端距离内的导管座内腔为气泡腔1.1。在穿刺血管之前,连接输液器,将穿刺针尖倾斜朝下或持平,打开输液器流量调节阀进行排除管路中空气,会在阻隔件朝向侧支孔口的端面(前端面)与侧支孔口边缘(后端沿)形成一气泡腔1.1(即沿端距离长度空间内),气泡腔1.1内气泡与液体压力等同,阻隔了液体流向阻隔件端面,排气完成关壁流量调节阀。排气完成后,重新推出针尖恢复原样,接着就可以进行穿刺血管操作,当针尖刺入血管,血液通过针管内腔孔道迅速流入操作手柄的回血腔内,就可以判断针尖已刺入血管,接着可进行后续置管操作,当留置针穿刺置管成功后,后撤针管,针管针头部分撤至阻隔件附近,仍以正常撤针速度不停顿后撤,由于气泡腔内气泡压力与导管座内腔血液压力一致,阻隔了血液流向阻隔件端面,也就阻隔了血液通过针管尖端开口进入针管内腔。同时由于气泡腔内气泡阻隔了血液流向阻隔件端面,当阻隔件因受针管压迫而形成的变形孔道,在撤去针管之后产生的迟缓自闭合恢复时,首先气泡腔内气泡先溢出,血液才能达到阻隔件端面,给了阻隔件恢复自闭合时间,杜绝了血液溢出污染,因而能够从容撤针操作。这种构造留置针回血迅速,还有个好处是不存在回血侧孔在撤针操作过程中溢出问题。本实施例未述部分与现有技术相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具有留置气腔的快速观察回血留置针,包括导管组件、安装在其内腔的阻隔件、穿刺针管和与针管固接的操作手柄,针管前端设有一尖端开口导管座上具有侧向留置通道,该通道与导管座内腔之间相贯有侧支孔口,其特征在于,阻隔件前方具有气泡腔,阻隔件设置于该侧支孔口后方,侧支孔口后端沿与阻隔件前端面之间具有距离,此距离为沿端距离,此沿端距离为2.0‑7mm,该沿端距离内的导管座内腔为气泡腔,针管后方固接在针座上并且其尾端向后穿过针座固定部后针管内腔与回血腔连通,回血腔位于透明材质的针座尾部,回血腔壁上设置有透气不透液体的透气塞。

【技术特征摘要】
1.具有留置气腔的快速观察回血留置针,包括导管组件、安装在其内腔的阻隔件、穿刺针管和与针管固接的操作手柄,针管前端设有一尖端开口导管座上具有侧向留置通道,该通道与导管座内腔之间相贯有侧支孔口,其特征在于,阻隔件前方具有气泡腔,阻隔件设置于该侧支孔口后方,侧支孔口后端沿与阻隔件前端面之间具有距离,此距离为沿端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永曦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百仕韦医用高分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