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成本P型全背电极晶硅太阳电池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16305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9 00: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太阳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低成本P型全背电极晶硅太阳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P型单晶硅片作为硅衬底,首先进行抛光或者制绒处理,在电池两面生长隧穿氧化硅薄膜和本征的多晶硅薄膜,磷扩散在电池背面沉积SiNx薄膜,采用激光烧蚀电池背面背表面场区域的氮化硅;制绒处理,去除背面结区的掩膜氮化硅及磷硅玻璃,双面沉积氧化铝薄膜,分别在电池正、背面沉积氮化硅薄膜,激光烧蚀背面背场区域部分氧化铝/氮化硅薄膜形成局域铝背场,背场区域采用背银+铝浆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全背电极太阳电池的制备方法效率高,银浆用量少,且无硼扩散等昂贵工艺,电池生产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低成本P型全背电极晶硅太阳电池的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太阳电池
,尤其是一种低成本P型全背电极晶硅太阳电池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全背电极晶硅太阳电池(InterdigitatedBackContactsolarcells,IBC)因其正面无栅线遮挡效率远高于常规结构的电池。早在2012年,美国Sunpower公司生产的IBC电池效率就达到了24%,近年来,其效率更是增加到了25%以上。IBC电池由于电极都在背面,光生载流子需要运动至背面才能被收集,因此对衬底的少子寿命要求比较高,量产或研发IBC电池的公司或机构往往选用少子寿命高的N型单晶硅片作为衬底,但N型硅片的价格高于P型硅片。N型IBC电池的另外一个缺点是,背面的背场、发射结区域都需要掺杂,且掺杂类型不同,这就导致其工艺流程复杂,生产成本高。随着P型单晶硅片的少子寿命的提升,P型单晶硅片也可以满足IBC电池的需求。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低成本P型全背电极晶硅太阳电池,背面只有发射结区域需要掺杂,背场区域采用铝浆与硅烧结形成局域铝背场,以形成欧姆接触,减少了工艺步骤,同时也降低了银浆耗量。另外,在背面发射结区域采用钝化接触结构,减少金属区复合,可以大幅提升电池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低成本P型全背电极晶硅太阳电池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通过隧穿氧化、多晶硅沉积、氮化硅掩膜、激光图形化、局域铝背场等工艺,将接触钝化工艺应用于全背电极太阳电池,电池效率高,银浆用量少,且无硼扩散等昂贵工艺,电池生产成本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低成本P型全背电极晶硅太阳电池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以P型单晶硅片作为硅衬底,首先进行抛光或者制绒处理,所用的溶液为KOH溶液,KOH溶液的温度为70-90℃;(2)然后在2-5%的HF溶液中进行清洗,清洗干净硅片表面;(3)在电池两面生长隧穿氧化硅薄膜和本征的多晶硅薄膜,隧穿氧化硅厚度<2nm,多晶硅薄膜厚度>100nm;(4)进行磷扩散工艺,时间0.5h-2h,将本征多晶硅薄膜变成n型多晶硅薄膜,方阻控制在50-100ohm/sq的范围内;(5)在电池背面沉积SiNx薄膜,厚度控制在40-80nm;(6)采用激光烧蚀电池背面背表面场区域的氮化硅;(7)在1-5%的HF溶液中浸泡1-5分钟去除背表面场区域的磷硅玻璃及激光产生的氧化层,然后在10-30%的KOH溶液中浸泡1-5分钟去除该区域的多晶硅薄膜,最后在1-5%的HF溶液中浸泡1-2分钟去除该区域的隧穿氧化层,去除背面背场区域的磷硅玻璃/多晶硅/隧穿氧化层时,电池正表面的磷硅玻璃/多晶硅/隧穿氧化层也得以去除;(8)在KOH溶液中进行制绒处理,KOH溶液的温度为80℃;(9)在10-20%的HF溶液中浸泡15-45分钟以去除背面结区的掩膜氮化硅及磷硅玻璃;(10)双面沉积氧化铝薄膜,厚度控制在3-12nm;(11)分别在电池正、背面沉积氮化硅薄膜;(12)激光烧蚀背面背场区域部分氧化铝/氮化硅薄膜形成局域铝背场;(13)背面丝网印刷、烧结,结区采用银浆,背场区域采用背银+铝浆结构,铝浆用于形成局域铝背场,背银用于焊接,烧结温度控制在700-800度之间。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的KOH溶液按照质量比为KOH:制绒添加剂:H2O=20:3:160的例配制。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和步骤(8)中的KOH溶液用四甲基氢氧化铵溶液代替,质量比为TMAH:H2O=10:90。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1)中正面氮化硅的厚度控制在70-85nm,背面氮化硅的厚度控制在70-150nm。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1)中正背面氮化硅的折射率控制为1.9-2.1。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中在电池两面生长隧穿氧化硅薄膜和本征的多晶硅薄膜采用LPCVD设备。进一步的,所述步骤(5)中在电池背面沉积SiNx薄膜采用PECVD设备。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0)中双面沉积氧化铝薄膜采用管式ALD设备。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采用P型单晶硅片为衬底,背场区域采用铝浆与硅烧结形成局域铝背场,以形成欧姆接触,无需扩散,减少工艺步骤。另外,在背面发射结区域采用钝化接触结构,减少金属区复合。巧妙地采用管式ALD设备双面沉积氧化铝,同时对电池正表面、背场区域形成完美钝化。2、本专利技术的电池是一种全背电极晶硅太阳电池,正面无金属栅线,零遮光,因此效率远高于常规电池。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电池在背面的发射结区域采用了接触钝化结构;背面的背场区域采用铝浆形成局域铝背场来实现电学接触及金属区钝化,节省银浆用量;电池正表面、背面背场均采用氧化铝钝化,氧化铝的场钝化可使得这两个区域不需要扩散来形成场钝化。本专利技术的全背电极太阳电池效率高,银浆用量少,且无硼扩散等昂贵工艺,电池生产成本低。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衬底,2-隧穿氧化层,3-多晶硅薄膜层,4-氧化铝薄膜层,5-氮化硅薄膜层,6-铝浆,7-银浆。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1所示,一种低成本P型全背电极晶硅太阳电池,具体结构如下:(1)电池采用P型单晶硅片作为衬底1,如图1中区域1所示,硅片电阻率为1-5ohm•cm,硅片正面为金字塔状绒面,背面为抛光过的平面;(2)电池背面的发射结区域长有隧穿氧化层2,如图1中区域2所示,氧化层厚度1-2nm,可形成隧穿接触;(3)在背面发射结区的氧化层上长有重掺的n型多晶硅薄膜层3,如图1中区域3所示,其作用是选择性输运,从而结合隧穿氧化层形成接触钝化结构;(4)电池正背表面都长有氧化铝薄膜4,如图1中区域4所示,氧化铝薄膜5为3-12nm,氧化铝中富含氢,可钝化硅表面的悬挂键,形成良好的化学钝化,另外,氧化铝/硅界面含有大量负电荷,可对p型硅表面形成完美的场钝化;(5)电池正背面氧化铝薄膜的上方均长有氮化硅薄膜层5,如图1中区域5所示,氮化硅可以阻隔水汽等,从而对氧化铝起到保护作用,另外,正面氮化硅还可以起到减反作用,正面氮化硅的厚度为70-85nm,背面氮化硅的厚度为70-150nm,正背面氮化硅的折射率都在1.9-2.1之间;(6)电池背面的背场区域采用铝浆实现电学接触,如图1中区域6所示,铝浆烧结后和硅能形成p型重掺杂的局域铝背场,从而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以及金属区域的场钝化,铝浆的印刷宽度为50-300微米,印刷高度为5-30微米;(7)电池背面的发射结区域采用银浆实现电学接触,如图1中区域7所示,银的功函数低,和n+发射结能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另外银浆的导电性好,且银和硅的合金温度高,普通的烧结过程中难以形成银硅合金,因此银浆的烧穿深度小,不容易破坏发射结区的接触钝化结构。经模拟,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低成本P型全背电极晶硅太阳电池效率可达到23.5-24%,远高于目前的主流PERC电池。相比于PERC电池,该全背电极晶硅太阳电池的开路电压可提升20-25mV,短路电流密度可提升1.5-2mA/cm2。两者的详细电性能参数如下:Voc(V)J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低成本P型全背电极晶硅太阳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以P型单晶硅片作为硅衬底,首先进行抛光或者制绒处理,所用的溶液为KOH溶液,KOH溶液的温度为70‑90℃;(2)然后在2‑5%的HF溶液中进行清洗,清洗干净硅片表面;(3)在电池两面生长隧穿氧化硅薄膜和本征的多晶硅薄膜,隧穿氧化硅厚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成本P型全背电极晶硅太阳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以P型单晶硅片作为硅衬底,首先进行抛光或者制绒处理,所用的溶液为KOH溶液,KOH溶液的温度为70-90℃;(2)然后在2-5%的HF溶液中进行清洗,清洗干净硅片表面;(3)在电池两面生长隧穿氧化硅薄膜和本征的多晶硅薄膜,隧穿氧化硅厚度<2nm,多晶硅薄膜厚度>100nm;(4)进行磷扩散工艺,时间0.5h-2h,将本征多晶硅薄膜变成n型多晶硅薄膜,方阻控制在50-100ohm/sq的范围内;(5)在电池背面沉积SiNx薄膜,厚度控制在40-80nm;(6)采用激光烧蚀电池背面背表面场区域的氮化硅;(7)在1-5%的HF溶液中浸泡1-5分钟去除背表面场区域的磷硅玻璃及激光产生的氧化层,然后在10-30%的KOH溶液中浸泡1-5分钟去除该区域的多晶硅薄膜,最后在1-5%的HF溶液中浸泡1-2分钟去除该区域的隧穿氧化层,去除背面背场区域的磷硅玻璃/多晶硅/隧穿氧化层时,电池正表面的磷硅玻璃/多晶硅/隧穿氧化层也得以去除;(8)在KOH溶液中进行制绒处理,KOH溶液的温度为80℃;(9)在10-20%的HF溶液中浸泡15-45分钟以去除背面结区的掩膜氮化硅及磷硅玻璃;(10)双面沉积氧化铝薄膜,厚度控制在3-12nm;(11)分别在电池正、背面沉积氮化硅薄膜;(12)激光烧蚀背面背场区域部分氧化铝/氮化硅薄膜形成局域铝背场;(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声召崔艳峰万义茂黄强林海峰
申请(专利权)人:东方日升常州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