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封堵防水材料、变形缝渗漏封堵系统及工艺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156192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9 00: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封堵防水材料、变形缝渗漏封堵系统及工艺,封堵系统包括一种高分子复合粘弹性材料及配套机械装置组成。其中高分子复合粘弹性材料组成包括: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聚异丁烯;聚乙烯接枝马来酸酐;增粘树脂;增塑剂;白炭黑;抗氧剂。配套机械装置由两片压板及施力螺栓、固定卡片组成。配合现场施工工艺,可有效解决地下工程中因变形缝防水失效造成的漏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封堵防水材料、变形缝渗漏封堵系统及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地下工程防水领域,适用于渗水裂缝的封堵。特别是涉及变形缝防水破坏后的一种封堵防水材料、变形缝渗漏封堵系统以及封堵防水材料的制备工艺、施工工艺。
技术介绍
地下防水工程,担负着维护建筑主体结构安全和延伸建筑使用寿命的责任。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建筑地下工程渗漏率高,而与建设过程中出现垮塌的建筑事故相比,地下渗漏水对建筑物基础的侵蚀缓慢且具有隐蔽性,各方对其重视程度仍显不足。目前,随地下空间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工程防水质量问题更加突出。地下结构的施工和运营期的渗水漏水问题成为较为突出的质量通病,工程渗漏率居高不下。隐形于地下的渗漏,被称作建筑物的“癌症”。建筑物渗漏原因复杂,很难找到对症的材料与工艺,往往今年堵明年漏,这也是被称为“顽疾”的原因。主体结构产生裂缝的部位是建筑物内部与外部水源的过水通道。裂缝的产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结构受内、外力作用使混凝土开裂,一种是预留的变形缝。变形缝宽度根据预留目的不同,宽度有所区别,一般50mm-150mm不等。变形缝防水做法最少两道防水,外包防水和结构间止水,施工控制不严或防水材料质量不达标,变形缝会成为渗水源。变形缝是针对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变形缝尺寸是变化的,随主体结构的变形产生尺寸和位置的改变。因此变形缝渗漏治理所用材料或装置应具有以下特性:第一,应具有承受一定的水压而不破坏或渗漏的能力,比如100m水压下具有1.0MPa的承载能力;第二,应与变形缝的变形相适应的同步变形特征,比如截面变化幅度±5.0mm,封堵系统应同步变形而不渗漏;第三,应具有与建筑物使用寿命县对应的耐久性要求,比如建筑物设计年限70年,封堵系统应在70年内不破坏或临时失效易于修复。针对以上要求,目前所常见聚氨酯类、改性环氧类及水泥基类等材料以及装置和均无法满足。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变形缝渗漏治理难题及满足变形缝防水技术要求,本专利技术经过反复试验及改进,提出了一种封堵防水材料以及系统,使得变形缝渗漏封堵系统及施工工艺成果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具体的包括变形缝渗漏封堵所采用的封堵防水材料、以及封堵装置和方法。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封堵防水材料,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材料: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20-30份;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10-15份;聚异丁烯6-10份;聚乙烯接枝马来酸酐3-12份;增粘树脂10-20份;增塑剂3-7份;白炭黑1-5份;抗氧剂0.1-1份。上述防水材料的制备工艺为:向反应釜中加入增塑剂,开动搅拌,依次加入增粘树脂,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聚乙烯接枝马来酸酐、聚异丁烯;在搅拌下升温加热至160-170度,待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白炭黑、抗氧剂继续搅拌一段时间,趁热放料至聚四氟乙烯模具中,降至室温。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变形缝渗漏封堵系统,包括由上面所述的封堵防水材料制作而成的封缝条、两个压板、施力螺栓、U型卡和固定螺栓,所述的封缝条用于设置在变形缝中,所述的两个压板设置在封缝条的两侧,通过施力螺栓依次连接第一压板、封缝条和第二压板;所述的U型卡固定在所述的压板上,所述的固定螺栓用于连接压板和变形缝两侧的建筑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的U型卡为一个长方形的板状结构,在其两端设置有与固定螺栓配合的U型卡槽。进一步的,所述的U型卡的设置方向与所述的压板的设置方向垂直。进一步的,所述的U型卡可以设置多个,依次连接在所述的压板上。进一步的,所述的封缝条的宽度与压板的宽度相等。本专利技术公开的封堵系统施工方法,如下:步骤1,对变形缝的现状进行现场测量,通过主体结构构造特点分析可能的变形缝尺寸变化趋势和范围,以便确认封堵系统的宽度和厚度;进一步的,具体的设计原则:当预测到变形缝会有较大的变形或承载较高水压时,增大封缝条的厚度,在不影响施工效率的前提下,增加装置宽度,以便为较大变形预留调节空间。步骤2,确定好封堵系统的尺寸后,利用前面所述的封堵防水材料制作封缝条;步骤3,进行封堵系统的组装;利用封堵防水材料高粘结强度特性,将两片压板与其对应两侧粘结,穿入施力螺栓用手拧紧,以弹性材料轻微受力不发生明显挤压变形为准;而后顺序安装U型卡;步骤4清理变形缝两侧阻碍物,在两侧结构表面确定固定螺栓安装位置,逐一标示,且成孔,安装膨胀螺栓;步骤5将封堵系统推入变形缝,调整配套压板以及与变形缝两侧间隙尺寸至等宽,将U型卡紧固定位;施力螺栓施加扭矩,同一条机械装置上的螺栓应均匀顺序施加,使封缝条变形均匀;在施力螺栓与压板共同作用下,封缝条受压挤出并与变形缝两侧结构紧密粘贴。进一步的,在带水施工时,若水压过大干扰施工,可在封堵系统与变形缝间缝隙处分段预设引流管泄压,施工后将引流管拔除即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中的高分子复合粘弹性材料为固体材料,可根据工程需求制作成不同形状。作为高分子复合粘弹性材料主要组成成分的EVA、SBS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耐老化,耐海水、油脂、酸、碱等化学品腐蚀,抗菌、无毒、无味、无污染,满足封堵系统耐久性及环境保护的要求。本专利技术中的高分子复合粘弹性材料与混凝土、黏土砖及钢材、塑料等基材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能,实验室中各种条件下的粘结性能技术指标均“无破坏”。一般情况下,地下工程设计变形缝宽度时考虑到结构最大可能变形幅度,即变形缝设计宽度。高分子复合粘弹性材料室温下断裂伸长率>400%。伸长率200%条件下,拉伸模量0.01-0.03MPa。满足变形缝在大变形条件下封缝材料低应力长期工作状态,比如100mm变形缝极限缝宽变化100mm时,材料应力5.0-15.0kPa,远低于混凝土与封缝材料间粘结强度(低限0.5MPa),即极限大位移条件下,变形缝不会透水。地下工程因其功能特点,一般为混凝土结构,本专利技术中的高分子复合粘弹性材料与处理干净的混凝土基层粘结,基材与材料间粘结面剥离粘结性能:50-150mm变形缝,5.0-8.0MPa;带水带压施工时,基材表面不处理时,50-150mm变形缝,3.0-5.0MPa。本专利技术的配套机械装置中压板阻止了高分子复合粘弹性材料封缝条的柔性变形,封缝条与两片压板粘贴为一体,在封缝施工操作或运输过程中成为刚性体,满足了封缝施工技术要求。施工前应对缝宽进行精心测量,板宽一般小于缝宽10mm,以便无障碍填入缝隙中。本专利技术的配套机械装置中固定U型卡用于固定条形封堵装置在缝两侧混凝土上,起临时支撑和封堵装置封内位置调整作用。本专利技术的配套机械装置中施力螺栓在封缝高分子复合粘弹性材料进入缝隙后施加扭矩,带动压板压缩高分子复合粘弹性材料产生水平变形并与变形缝两侧混凝土紧密粘结。本专利技术解决了地下工程变形缝漏水难以治理的难题,并通过工程检验其有效性。适应能力强,可带水压施工,无需降、排水辅助措施;承压能力强,可承受100m以上水头不漏水;现场操作方便,现场安装只需将封堵系统塞入缝中即可,无需大型机械施工;维修方便,定期巡检中若发现新的渗漏点,重复施加扭矩,使封缝条变形增大即可解决。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封堵防水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材料: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20‑30份;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10‑15份;聚异丁烯6‑10份;聚乙烯接枝马来酸酐3‑12份;增粘树脂10‑20份;增塑剂3‑7份;白炭黑1‑5份;抗氧剂0.1‑1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封堵防水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材料: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20-30份;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10-15份;聚异丁烯6-10份;聚乙烯接枝马来酸酐3-12份;增粘树脂10-20份;增塑剂3-7份;白炭黑1-5份;抗氧剂0.1-1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防水材料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向反应釜中加入增塑剂,开动搅拌,依次加入增粘树脂,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聚乙烯接枝马来酸酐、聚异丁烯;在搅拌下升温加热至160-170度,待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白炭黑、抗氧剂继续搅拌一定时间,趁热放料至聚四氟乙烯模具中,降至室温。3.一种变形缝渗漏封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防水材料制作而成的封缝条、两个压板、施力螺栓、U型卡和固定螺栓,所述的封缝条用于设置在变形缝中,所述的两个压板设置在封缝条的两侧与封缝条粘结在一起,所述的施力螺栓依次连接第一压板、封缝条和第二压板;所述的U型卡固定在所述的压板上,所述的固定螺栓用于连接压板和变形缝两侧的建筑结构。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变形缝渗漏封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U型卡为一个长方形的板状结构,在其两端设置有与固定螺栓配合的U型卡槽。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变形缝渗漏封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U型卡的设置方向与所述的压板的设置方向垂直。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变形缝渗漏封堵系统,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树林王睿李元祥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