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进型系缆桩及其调节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系缆设备
,涉及一种改进型系缆桩及其调节方法。
技术介绍
系缆桩是设置在码头或甲板上用于系缆的装置,现有系缆桩一般为固定结构,不使用时呈突出结构,会占用空间,而且对来往车辆和行人造成一定安全隐患;现有申请号为201710489072.0,名称为“一种隐藏式系缆桩”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其公开了一种可调节结构的系缆桩,该系缆桩在正常情况下,调节块置于放置筒内能避免影响车辆和行人,工作时,朝上从放置筒内拉出桩体,通过限位固定装置固定,即可使用桩体。但其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捆绑在桩体上的缆绳受到天气影响会左右摇摆,与桩体摩擦过程中,不仅会导致缆绳扯断,且缆绳还会带动桩体转动,从而使调节杆和桩体相对转动,导致限位固定装置失效,存在较大安全隐患;2、工作前,需要至少两名工作人员配合,一人上拉桩体,另一人旋转调节杆进行限位,因此调节麻烦;因此有必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能减少占用空间,避免影响行人车辆,且调节更加方便,结构更加稳定,同时更加安全的改进型系缆桩及其调节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进型系缆桩,其特征在于:包括嵌在地面下方的圆筒状桩筒(1),桩筒(1)顶端与地面平齐,桩筒(1)底端同轴固定有底板(11),还包括配合嵌在桩筒(1)内的圆柱形桩体(2),桩体(2)顶端同轴固定有圆形顶板(6),顶板(6)顶面和底面平行,顶板(6)外径大于桩体(2)外径,所述的桩体(2)外壁同轴设有套状套槽(21),还包括配合套在套槽(21)上的圆套状滑套(5),所述的滑套(5)外径与桩筒(1)内径相同,且滑套(5)顶端抵在顶板(6)底面上,所述的顶板(6)顶面设有两个铰接座(66),两个铰接座(66)上分别设有铰接孔,两个铰接孔内分别活动穿设有铰接轴(67),两根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型系缆桩,其特征在于:包括嵌在地面下方的圆筒状桩筒(1),桩筒(1)顶端与地面平齐,桩筒(1)底端同轴固定有底板(11),还包括配合嵌在桩筒(1)内的圆柱形桩体(2),桩体(2)顶端同轴固定有圆形顶板(6),顶板(6)顶面和底面平行,顶板(6)外径大于桩体(2)外径,所述的桩体(2)外壁同轴设有套状套槽(21),还包括配合套在套槽(21)上的圆套状滑套(5),所述的滑套(5)外径与桩筒(1)内径相同,且滑套(5)顶端抵在顶板(6)底面上,所述的顶板(6)顶面设有两个铰接座(66),两个铰接座(66)上分别设有铰接孔,两个铰接孔内分别活动穿设有铰接轴(67),两根铰接轴(67)同轴设置,且轴线与顶板(6)顶面平行,还包括拉手(7),拉手(7)包括相互平行的顶杆(71)和底杆(72),底杆(72)两端分别与两根铰接轴(67)内端同轴固定,还包括两根顶端分别与顶杆(71)两端垂直连接的侧杆(73),两根侧杆(73)底端分别与两根铰接轴(67)外端固定,所述的底杆(72)杆壁分别设有主调节槽(74)和副调节槽(76),主调节槽(74)和副调节槽(76)均为沿底杆(72)周向设置的弧形槽状结构,主调节槽(74)沿底杆(72)周向的两端槽深相同,并大于主调节槽(74)中部槽深,且主调节槽(74)两端槽底至中部槽底平滑过渡,副调节槽(76)沿底杆(72)周向的左端槽深大于右端槽深,且副调节槽(76)左端槽底至右端槽底平滑过渡,所述的桩体(2)内同轴设有调节孔(22),还包括分别滑动配合位于调节孔(22)内的主调节块(3)和副调节块(4),主调节块(3)位于副调节块(4)下方,所述的副调节块(4)上设有开孔方向与桩体(2)轴线平行的穿孔(44),所述的顶板(6)上设有开孔方向相互平行,并与顶板(6)底面垂直的主杆孔(61)和副杆孔(62),主杆孔(61)底端和副杆孔(62)底端均位于调节孔(22)内,主杆孔(61)和副杆孔(62)内分别配合穿设有主调节杆(63)和副调节杆(64),主调节杆(63)底端穿过穿孔(44),并与主调节块(3)固定,副调节杆(64)底端与副调节块(4)固定,所述的桩体(2)内分别设有杆状主锁孔(25)和副锁孔(26),主锁孔(25)开孔方向和副锁孔(26)开孔方向均沿桩体(2)径向设置,所述的主锁孔(25)和副锁孔(26)内分别滑动配合穿设有主锁杆(27)和副锁杆(28),主锁杆(27)两端和副锁杆(28)两端均为圆头状,主调节块(3)外壁和副调节块(4)外壁分别设有主内锁槽(31)和副内锁槽(41),桩筒(1)内壁设有一道长度方向与桩筒(1)轴线平行的限位槽(12),限位槽(12)槽底设有若干沿限位槽(12)长度方向分布的主外锁槽(13),所述的滑套(5)内壁设有若干沿滑套(5)周向分布的副外锁槽(51),所述的调节孔(22)孔壁分别同轴设有圆环形主挡环(23)和副挡环(24),主挡环(23)和副挡环(24)分别位于主调节块(3)下方和副调节块(4)下方,还包括位于调节孔(22)内的主复位弹簧(33)和副复位弹簧(43),主复位弹簧(33)两端分别与主挡环(23)和主调节块(3)底端相抵,并推动主调节块(3)上移,使主调节杆(63)顶端配合顶在主调节槽(74)内,副复位弹簧(43)两端分别与副挡环(24)和副调节块(4)底端相抵,并推动副调节块(4)上移,使副调节杆(64)顶端配合顶在副调节槽(76)内;且当所述的顶杆(71)抵在顶板(6)顶面,并位于铰接轴(67)左侧时,所述的主调节杆(63)顶端和副调节杆(64)顶端分别位于主调节槽(74)左端和副调节槽(76)左端,主调节块(3)外壁顶住主锁杆(27)内端,使主锁杆(27)外端嵌入任意主外锁槽(13)内,并相对固定桩体(2)和桩筒(1),副调节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丽丽,
申请(专利权)人:温岭市智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