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晶共模电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50943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9 00: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非晶共模电感,包括滤波器外壳,所述滤波器外壳的一侧外壁设置有第一接线柱,所述滤波器外壳的另一侧外壁设置有第二接线柱,所述滤波器外壳的内部开设有电感内腔,且电感内腔的内壁顶部水平设置有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电感内腔的内部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第一限位杆、中空隔板和第二限位杆,所述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的外表面均套接有铁氧体磁芯,所述铁氧体磁芯的外表面缠绕有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能对铁氧体磁芯的放置进行固定,提高非晶共模电感运行的稳定性,能对磁芯上缠绕的两个线圈进行隔离,避免线圈相互接触而发生击穿电路的现象,结构新颖,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非晶共模电感
本技术涉及光电
,尤其涉及一种非晶共模电感。
技术介绍
非晶共模电感是一个以铁氧体为磁芯的共模干扰抑制器件,它由两个尺寸相同,匝数相同的线圈对称地绕制在同一个铁氧体环形磁芯上,形成一个四端器件,对共模信号呈现出的大电感具有抑制作用,而对于差模信号呈现出的漏电感几乎不起作用,共模电感在平衡线路中能有效地抑制共模干扰信号,而对线路正常传输的差模信号无影响,因此,在电力系统中使用较为常见,传统的非晶共模电感在使用时,绕制在磁芯上的两个线圈容易碰触在一起,在瞬时过电压作用下线圈的匝间容易发生击穿短路的现象,同时,对磁芯的固定效果不佳,影响了非晶共模电感运行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非晶共模电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非晶共模电感,包括滤波器外壳,所述滤波器外壳的一侧外壁设置有第一接线柱,所述滤波器外壳的另一侧外壁设置有第二接线柱,所述滤波器外壳的内部开设有电感内腔,且电感内腔的内壁顶部水平设置有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电感内腔的内部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第一限位杆、中空隔板和第二限位杆,且中空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非晶共模电感,包括滤波器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器外壳(1)的一侧外壁设置有第一接线柱(3),所述滤波器外壳(1)的另一侧外壁设置有第二接线柱(5),所述滤波器外壳(1)的内部开设有电感内腔(8),且电感内腔(8)的内壁顶部水平设置有第一固定板(9)和第二固定板(10),所述电感内腔(8)的内部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第一限位杆(14)、中空隔板(11)和第二限位杆(15),且中空隔板(11)设置在第一固定板(9)和第二固定板(10)的中间,所述电感内腔(8)的内壁底部水平设置有第三固定板(12)和第四固定板(13),所述第一限位杆(14)和第二限位杆(15)的外表面均套接有铁氧体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晶共模电感,包括滤波器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器外壳(1)的一侧外壁设置有第一接线柱(3),所述滤波器外壳(1)的另一侧外壁设置有第二接线柱(5),所述滤波器外壳(1)的内部开设有电感内腔(8),且电感内腔(8)的内壁顶部水平设置有第一固定板(9)和第二固定板(10),所述电感内腔(8)的内部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第一限位杆(14)、中空隔板(11)和第二限位杆(15),且中空隔板(11)设置在第一固定板(9)和第二固定板(10)的中间,所述电感内腔(8)的内壁底部水平设置有第三固定板(12)和第四固定板(13),所述第一限位杆(14)和第二限位杆(15)的外表面均套接有铁氧体磁芯(16),两组所述铁氧体磁芯(16)分别设置在第一固定板(9)、第三固定板(12)和第二固定板(10)、第四固定板(13)的中间位置,所述铁氧体磁芯(16)的外表面缠绕有第一线圈(17)和第二线圈(18),且第二线圈(18)设置在第一线圈(17)的下方,所述铁氧体磁芯(16)靠近第一线圈(17)的两侧外壁均设置有第一卡杆(19),且铁氧体磁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通礼杨启慧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晶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