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跨域多栖载运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倾转飞行器、潜艇、水翼原理和涵道螺旋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跨域多栖载运器。
技术介绍
跨域多栖载运器是一种能够同时在空中、水面及水下运行的载运装置,并且能够实现水下和空中的过渡。目前,传统跨域多栖载运器普遍使用涵道螺旋桨作为水下推进装置,涵道螺旋桨的优点在于涵道对螺旋桨的桨尖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抑制了桨尖的涡流与回流现象。流线经过涵道唇口,吸入涵道,被吸入的空气均经过桨盘,增大了桨盘面积,提高了气动效率。同时,涵道外侧压力大于内侧压力,会产生一定的力,且该力矢量向风扇中心倾斜,水平分量由于对称分布而相互抵消,其垂直分量即为附加的涵道升力。跨域多栖载运器可通过加装水翼降低水面起飞时的水动阻力。水翼产生升力的原理与机翼一致,但水的密度约为空气的800倍,因此较小的水翼浸水面积就能产生较大水动升力。跨域多栖载运器在水面滑行时,水翼产生的升力可将机身抬离水面而不与水面接触,从而降低了整机的浸水面积减少了阻力,降低了发动机的需用功率,因此可选用重量更轻的发动机,提高了整机的性能。传统跨域多栖载运器加装水翼以提高水面滑行性能,但水翼的增加提高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的跨域多栖载运器,其特征在于,包含机身、机尾、V形尾翼、起落架、第一至第二机翼、第一至第二浮筒、第一至第四水翼、第一至第四角度调节模块、第一至第二偏转电机、第一至第二动力电机、第一至第二内置螺旋桨、以及第一至第二辅助飞行模块;所述起落架设置在机身下部,用于跨域多栖载运器起落;所述第一至第二机翼设置在机身两侧,其上均分别设有用于安装第一、第二内置螺旋桨的通孔;所述第一、第二偏转电机分别设置在第一、第二机翼通孔的内壁上,输出轴分别通过连杆和第一、第二动力电机的壳体固连;所述第一、第二动力电机的输出轴分别和第一、第二内置螺旋桨的转轴固连;所述第一、第二浮筒分别设置在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跨域多栖载运器,其特征在于,包含机身、机尾、V形尾翼、起落架、第一至第二机翼、第一至第二浮筒、第一至第四水翼、第一至第四角度调节模块、第一至第二偏转电机、第一至第二动力电机、第一至第二内置螺旋桨、以及第一至第二辅助飞行模块;所述起落架设置在机身下部,用于跨域多栖载运器起落;所述第一至第二机翼设置在机身两侧,其上均分别设有用于安装第一、第二内置螺旋桨的通孔;所述第一、第二偏转电机分别设置在第一、第二机翼通孔的内壁上,输出轴分别通过连杆和第一、第二动力电机的壳体固连;所述第一、第二动力电机的输出轴分别和第一、第二内置螺旋桨的转轴固连;所述第一、第二浮筒分别设置在第一、第二机翼的下端;所述第一、第二水翼分别通过第一、第二角度调节模块设置在第一、第二机翼的尾部,所述第一、第二角度调节模块分别用于调节第一水翼和第一机翼、第二水翼和第二机翼之间的角度大小;所述V形尾翼设置在机尾上端;所述第三、第四水翼分别通过所述第三、第四角度调节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申遂愿,朱清华,王坤,陈建炜,申镇,丁正原,招启军,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