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润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44976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9 00: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润滑结构,属于润滑结构。包括进油管、出油管、轴承基座和轴瓦,所述轴瓦匹配安装在轴承座上端凹槽面,所述进油管一端连通设置在轴瓦上的出油口,所述进油管另一端安装在轴承基座的侧端面上,所述轴承基座的水平上端面上设有排油凹槽,所述排油凹槽通过轴承基座内的通孔连接设置在轴承基座的侧端面上的出油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得废旧润滑油可以通过排油凹槽集中排出,这里可以避免过多的废旧润滑油堆积,确保整体润滑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润滑结构
本技术涉及润滑结构,特别是一种新型润滑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润滑方式主要包括脂润滑、油润滑、固体润滑和其他润滑。如中国专利201320886395.0公开的一种滑动轴承采用在轴瓦上钻出油孔,出油孔位于轴瓦轴向两侧。采用直接进行油润滑,油路的出油口一般设置在轴瓦瓦面上,需要在轴瓦轴向或径向钻油孔作为油路或安装油路。油润滑大多在润滑面处设置润滑油出油口,方便提供润滑油,其排油方式多为新润滑油挤排旧润滑油实现新旧润滑油更替。但是轴承在工作过程中下,附着在轴或轴瓦接触表面的润滑油其会因为摩擦发生变性失效,附着轴瓦或轴表面形成的油膜会很快被破坏;实际过程中通过设置多个出油口,新的润滑油对部分失效区域重新附着,使得这个过程不会马上出现烧瓦的情况,事实上该过程只对部分破坏的油膜及时修复,但破坏一直在进行;特别是失效的润滑油在轴承中只能通过新润滑油挤排,在这个过程中失效的润滑油其存在重复使用情况,即使通过浸油方式润滑,依然存在许多失效的油脂在不断被循环用于润滑过程,润滑上述破坏过程事实在不断变严重,轴瓦磨损速度事实上在不断加快。因此如何及时清理废旧油液,同时保障废旧油液不被重复使用,保障新的润滑油对油膜失效区域重新附着是目前需要解决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新型润滑结构,废旧润滑油可以通过排油凹槽集中排出,这里可以避免过多的废旧润滑油堆积,确保整体润滑效果。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润滑结构,包括进油管、出油管、轴承基座和轴瓦,所述轴瓦匹配安装在轴承座上端凹槽面,所述进油管一端连通设置在轴瓦上的出油口,所述进油管另一端安装在轴承基座的侧端面上,所述轴承基座的水平上端面上设有排油凹槽,所述排油凹槽通过轴承基座内的通孔连接设置在轴承基座的侧端面上的出油管。这里废旧润滑油可以通过排油凹槽集中排出,这里可以避免过多的废旧润滑油堆积,确保整体润滑效果。优选的,所述排油凹槽沿轴承基座轴向设置。优选的,还包括轴承盖和喷气管,所述轴承盖设置在轴承基座上端面并能够对放置的轴形成盖合,所述喷气管设置在轴承盖内侧;所述喷气管一端连接供气系统,另一端倾斜朝向放置的轴设置并与安装在该轴承上的轴旋转方向相反。喷气管可以更快对轴的轴径圆周面上的油膜得进行更换,及时回收失效的油脂或润滑油,保证失效油脂不会循环工作,油膜失效区域不会持续增加,润滑更加持久,降低了生产成本及保证了安全生产。优选的,所述轴瓦径向方向两端均设置倒角,其中一倒角与放置的轴形成排油凹槽,另一倒角与放置的轴形成进油凹槽,所述进油凹槽处的轴瓦上设置有出油口。优选的,所述喷气管包括连接设置在轴承盖外侧的供气接口、主管和安装在主管上的喷嘴,所述喷气管位于放置的轴上方且沿轴的轴向设置,主管长度与轴承盖轴向长度对应;所述喷嘴沿主管长度方向均匀排列且均倾斜朝向轴的轴颈面。这样方便形成一个连续的喷气作用面,将轴颈圆周面上附着的油脂吹离,实现对废旧润滑油的回收。优选的,所述轴承盖上设置有透明观察窗,所述透明观察窗位于轴承盖上喷气管喷口一侧。透明观察窗方便观察喷气管工作状况,方便调整。优选的,所述轴承盖设有排气接口或排气阀。这里可以保证轴承盖内外侧压力平衡,避免过高压力产生。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这里废旧润滑油可以通过排油凹槽集中排出,这里可以避免过多的废旧润滑油堆积,确保整体润滑效果。可以更快对轴的轴径圆周面上的油膜得进行更换,及时回收失效的油脂或润滑油,保证失效油脂不会循环工作,油膜失效区域不会持续增加,润滑更加持久,降低了生产成本及保证了安全生产。2.本技术通过对轴的轴径圆周面上附着的油脂吹离,具体是将其油膜破坏,并将经过摩擦的油脂吹离,并由喷射气体将失效油脂通过排油管一起带走;而新的油脂或润滑油即可以附着在辊轴的轴径圆周面上上形成新的油膜。在实际应用中,轴承轴瓦的更换频率大大降低,维护成本显著节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轴承基座、2-轴瓦、3-轴承盖、4-轴、5-喷气管、6-进油管、7-出油管、8-排油凹槽、9-进油凹槽、10-排气阀。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技术的具体实施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新型润滑结构包括进油管6、出油管7、轴承基座1和轴瓦2,所述轴瓦2匹配安装在轴承座上端凹槽面,所述进油管6一端连通设置在轴瓦2上的出油口,所述进油管6另一端安装在轴承基座1的侧端面上,所述轴承基座1的水平上端面上设有排油凹槽8,所述排油凹槽8通过轴承基座1内的通孔连接设置在轴承基座1的侧端面上的出油管7。具体的,所述排油凹槽8沿轴承基座1轴向设置。这里废旧润滑油可以通过排油凹槽8集中排出,这里可以避免过多的废旧润滑油堆积,确保整体润滑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排油及润滑效果,还包括轴承盖3和喷气管5,所述轴承盖3设置在轴承基座1上端面并能够对放置的轴形成盖合,所述喷气管5设置在轴承盖3内侧。所述喷气管5一端连接供气系统,另一端倾斜朝向放置的轴设置并与安装在该轴承上的轴旋转方向相反。喷气管5可以更快对轴的轴径圆周面上的油膜得进行更换,及时回收失效的油脂或润滑油,保证失效油脂不会循环工作,油膜失效区域不会持续增加,润滑更加持久,降低了生产成本及保证了安全生产。其中,所述轴瓦2径向方向两端均设置倒角,其中一倒角与放置的轴形成排油凹槽8,另一倒角与放置的轴形成进油凹槽9,所述进油凹槽9处的轴瓦2上设置有出油口。具体的,所述喷气管5包括连接设置在轴承盖3外侧的供气接口、主管和安装在主管上的喷嘴,所述喷气管5位于放置的轴上方且沿轴4的轴向设置,主管长度与轴承盖3轴向长度对应;所述喷嘴沿主管长度方向均匀排列且均倾斜朝向轴4的轴颈面。这样方便形成一个连续的喷气作用面,将轴颈圆周面上附着的油脂吹离,实现对废旧润滑油的回收。这里所述轴承盖3上设置有透明观察窗,所述透明观察窗位于轴承盖3上喷气管5喷口一侧。透明观察窗方便观察喷气管5工作状况,方便调整。所述轴承盖3还设有排气阀10。这里可以保证轴承盖3内外侧压力平衡,避免过高压力产生。上述说明是针对本技术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技术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技术所涵盖专利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润滑结构,包括进油管、出油管、轴承基座和轴瓦,所述轴瓦匹配安装在轴承座上端凹槽面,所述进油管一端连通设置在轴瓦上的出油口,所述进油管另一端安装在轴承基座的侧端面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基座的水平上端面上设有排油凹槽,所述排油凹槽通过轴承基座内的通孔连接设置在轴承基座的侧端面上的出油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润滑结构,包括进油管、出油管、轴承基座和轴瓦,所述轴瓦匹配安装在轴承座上端凹槽面,所述进油管一端连通设置在轴瓦上的出油口,所述进油管另一端安装在轴承基座的侧端面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基座的水平上端面上设有排油凹槽,所述排油凹槽通过轴承基座内的通孔连接设置在轴承基座的侧端面上的出油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油凹槽沿轴承基座轴向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轴承盖和喷气管,所述轴承盖设置在轴承基座上端面并能够对放置的轴形成盖合,所述喷气管设置在轴承盖内侧;所述喷气管一端连接供气系统,另一端倾斜朝向放置的轴设置并与安装在该轴承上的轴旋转方向相反。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隆成柱
申请(专利权)人:南宁钛银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