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潘锦红专利>正文

一种增强型压力管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0471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6 07: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增强型压力管道包括管道基体,所述管道基体外表面依次覆盖有若干个增强层;所述增强层包括过塑线以及保护层,所述过塑线是外表面覆盖有热塑性塑料的增强体,每个增强层的过塑线均缠绕在内层外表面,每个增强层的保护层均覆盖在内层以及本层过塑线的外表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过塑线以及保护层的重复叠加,实现管道基体抗压能力的梯度增强,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应用工况设置增强层的层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管道结构原理简单,可操作性强,且所需成本较低,容易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增强型压力管道
本技术涉及管道结构

技术介绍
生活中管道是用于传输流体物质的,而管件则是用于连接不同的管道,是一种管道连接件。而现有的管道是利用塑料或者复合材料如钢塑复合材料制作而成的,但是若只使用这个材料制作出来的管道抗压能力较差,无法满足高压环境应用要求。专利号为CN201110179285.6公开了一种钢塑复合管道,包括管网状的钢骨架、塑料内管和塑料外管,塑料内管和塑料外管通过钢骨架的网孔相结合成一体,钢骨架包括分别通过扁钢丝左向缠绕延伸成的第一螺旋状钢圈和右向缠绕延伸成的第二螺旋状钢圈,第一螺旋状钢圈和第二螺旋状钢圈相套,且第一螺旋状钢圈的钢丝和第二螺旋状钢圈的钢丝之间呈空间交叉,第一螺旋状钢圈和第二螺旋状钢圈之间焊接有若干根轴向延伸的连接钢丝。对比文件的技术方案虽然能够大大提高管道的抗压能力,但是管道结构复杂,制作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抗压能力强的管道。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增强型压力管道包括管道基体,所述管道基体外表面依次覆盖有若干个增强层;所述增强层包括过塑线以及保护层,所述过塑线是外表面覆盖有热塑性塑料的增强体,每个增强层的过塑线均缠绕在内层外表面,每个增强层的保护层均覆盖在内层以及本层过塑线的外表面。其中所述管道基体可优先选用PE材料制成的管体,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热塑性塑料是指一系列加热软化,冷却硬化的塑料。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过塑线中的增强体优先选择钢丝、玻纤、尼龙以及碳纤维中的一种,所述热塑性塑料优先选择聚乙烯或者聚丙烯,所述过塑线缠绕在内层外表面上的剥离强度大于12N/mm。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过塑线缠绕的内层外表面设置有与过塑线相匹配的线槽,所述过塑线在内层外表面缠绕时嵌入线槽中。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本技术中同一个增强层上所述过塑线设置有多根,多根所述过塑线沿管道基体单向缠绕在内层外表面,缠绕角度小于30度。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增强层层数不多于6层,所述增强体的线径在0.5mm至1.5mm之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过塑线以及保护层的重复叠加,实现管道基体抗压能力的梯度增强,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应用工况设置增强层的层数;本技术所述的管道结构原理简单,可操作性强,且所需成本较低,容易推广应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增强层设置了一层;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增强层设置了两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专利技术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参照图1~图2,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增强型压力管道包括管道基体1,所述管道基体1外表面依次覆盖有若干个增强层;所述增强层包括过塑线2以及保护层3,所述过塑线2是外表面覆盖有热塑性塑料的增强体,每个增强层的过塑线2均缠绕在内层外表面,每个增强层的保护层3均覆盖在内层以及本层过塑线2的外表面。其中所述管道基体1可优先选用PE材料制成的管体,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热塑性塑料是指一系列加热软化,冷却硬化的塑料,而且除了在增强体外覆盖一层热塑性塑料外,还可以在增强体外覆盖一层热熔胶,取代热塑性塑料,以起到同样的效果。本技术具体制作流程如下:首先确认现场工况,制定具体所需的增强层数量;之后在管道基体1上,将第一层增强层的过塑线2缠绕在管道基体1外表面,同时利用加热设备将过塑线2上的热塑性塑料熔化,使增强体牢固地粘连在管道基体1上,再覆盖第一层增强层的保护层3,此时第一层增强层即覆盖完成;覆盖第二层增强层时,将第二层增强层的过塑线2缠绕在第一层增强层的保护层3上,再覆盖第二层增强层的保护层3,如此类推。参照图1及图2,图1显示的是在管道基体1外设置一层增强层,图2显示的是在管道基体1上设置两层增强层。本技术通过过塑线2以及保护层3的重复叠加,实现管道基体1抗压能力的梯度增强,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应用工况设置增强层的层数;本技术所述的管道结构原理简单,可操作性强,且所需成本较低,容易推广应用。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过塑线2中的增强体优先选择钢丝、玻纤、尼龙以及碳纤维中的一种,所述热塑性塑料优先选择聚乙烯或者聚丙烯,所述过塑线2缠绕在内层外表面上的剥离强度大于12N/mm。其中剥离强度定义为粘贴在一起的材料,从接触面进行单位宽度剥离时所需要的最大力,反映材料的粘结强度。由于过塑线2缠绕在内层外表面上的剥离强度直接影响到管道的抗压能力,因此本技术中需要保证过塑线2的剥离强度大于12N/mm,以保证管道有足够的抗压能力。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过塑线2缠绕的内层外表面设置有与过塑线2相匹配的线槽,所述过塑线2在内层外表面缠绕时嵌入线槽中。现有技术中存在将钢丝直接嵌入到细槽中的技术方案,但是这种技术方案难以保证钢丝完全牢固地与细槽表面贴合,而本技术将过塑线2嵌入细槽中,再利用加热设备将过塑线2上的热塑性塑料融合,以保证过塑线2完全贴合细槽表面。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本技术中同一个增强层上所述过塑线2设置有多根,多根所述过塑线2沿管道基体1单向缠绕在内层外表面,缠绕角度小于30度。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缠绕角度指的是过塑线2与管道基体1轴线的垂线的夹角,参照图1,图1中夹角a记为过塑线2与管道基体1轴线的垂线的夹角,夹角a的角度即为缠绕角度,缠绕角度越小,过塑线的缠绕密度越大,抗压能力越强。现有技术中存在将钢丝编织成网状结构设置在管道表面的技术方案,但是本技术相对于该技术方案,大幅度减少了管道基体1端口处裸露的过塑线2,从而让管道基体1端口封口的工作简单化,彻底解决管道层间窜水的问题。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增强层层数不多于6层,所述增强体的线径在0.5mm至1.5mm之间。具体地,本技术的应用领域较为广泛,通过在管道基体1外设置的不同层数的增强层以保证管道抗压能力的不同,但是实际中也不能为了满足工况的要求而不停地在管道基体1上添加增强层,当管道基体1外的增强层达到一定数量后,就容易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制作工艺难度增大,所需材料成本提高等,经过多次实验测试,本技术限定了增强层层数不多于6层。而过塑线2的增强体线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增强型压力管道,其特征在于:包括管道基体(1),所述管道基体(1)外表面依次覆盖有若干个增强层;所述增强层包括过塑线(2)以及保护层(3),所述过塑线(2)是外表面覆盖有热塑性塑料的增强体,每个增强层的过塑线(2)均缠绕在内层外表面,每个增强层的保护层(3)均覆盖在内层以及本层过塑线(2)的外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强型压力管道,其特征在于:包括管道基体(1),所述管道基体(1)外表面依次覆盖有若干个增强层;所述增强层包括过塑线(2)以及保护层(3),所述过塑线(2)是外表面覆盖有热塑性塑料的增强体,每个增强层的过塑线(2)均缠绕在内层外表面,每个增强层的保护层(3)均覆盖在内层以及本层过塑线(2)的外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强型压力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塑线(2)中的增强体可以是钢丝、玻纤、尼龙以及碳纤维中的一种,所述热塑性塑料可以聚乙烯或者聚丙烯,所述过塑线(2)缠绕在内层外表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锦红
申请(专利权)人:潘锦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