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可折叠帐篷的侧杆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9429 阅读:2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大型可折叠帐篷的侧杆组,包括上侧杆、下侧杆及中侧杆;下侧杆自其与滑动座的枢接点到其与上、下侧杆的中部枢接点的长度比上侧杆自其与固定座的枢接点到其与上、下侧杆的中部枢接点的长度长;且该上、下侧杆与中侧杆相互枢接后所形成的四边形满足:上、下侧杆的中部枢接点及两中侧杆的中部枢接点至下侧杆与中侧杆的端部枢接点的长度和大于上、下侧杆的中部枢接点及两中侧杆的中部枢接点至上侧杆与中侧杆的端部枢接点的长度和;从而可提高在打开状态下侧杆组的低点相对于帐篷柱杆的高度。(*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型可折叠帐篷的侧杆组
本技术涉及一种大型可折叠帐篷的侧杆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可折叠大型帐篷的支撑架如图1、2所示,其通常包括四根柱杆及顶部支撑杆,而在每相邻两根柱杆之间还设置有三组的交叉支撑杆组以利于收折。不难看出,由于该习知大型帐篷支撑架的三组交叉支撑杆组的结构形式相同,当帐篷撑起后,该三组交叉支撑杆组形成与地面平行的状态,其相互枢接的低点B′的高度限制了帐篷的侧边高度,即使帐篷的内部高度足够,由于低点B′的限制,致使人在进出帐篷时,必需弯腰进出,很不方便。虽然可采用加长四根柱杆的方式来抬高帐篷侧边高度,不但增加成本,而且对于大型帐篷来说,其四根柱杆所承载的重量较重,柱杆越长,支撑越不稳固,因此靠加长柱杆来抬高帐篷侧边高度既不经济,效果也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型可折叠帐篷的侧杆组,其可提高在打开使用状态下侧杆组的低点相对于帐篷柱杆的高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大型可折叠帐篷的侧杆组,包括与柱杆顶部固定座相枢接的上侧杆、与柱杆上活动设置的滑动座相枢接的下侧杆及侧杆组中间枢接的两中侧杆;该上、下侧杆与中侧杆相互枢接后所形成的四边形满足:上、下侧杆的中部枢接点至上、下侧杆与中侧杆的端部枢接点的长度和等于两中侧杆的中部枢接点至其与上、下侧杆的端部枢接点的长度和;其中:下侧杆自其与滑动座的枢接点到其与上、下侧杆的中部枢接点的长度比上侧杆自其与固定座的枢接点到其与上、下侧杆的中部枢接点的长度长;且该上、下侧杆与中侧杆相互枢接后所形成的四边形满足:上、下侧杆的中部枢接点及两中侧杆的中部枢接点至下侧杆与中侧杆的端部枢接点的长度和大于上、下侧杆的中部枢接点及两中侧杆的中部枢接点至上侧杆与中侧杆的端部枢接点的长度和。所述的各侧杆的中部枢接点至少有一根为偏心设置,即中部枢接点不处于该侧杆的中点位置。所述的上侧杆与中侧杆的长度相同即两个端部枢接点间的长度相同。-->所述的上侧杆的中部枢接点与中侧杆的中部枢接点均为偏置,且位置也相同。所述的上、下侧杆的中部枢接点到下侧杆端部枢接点的长度约等于该中部枢接点到上侧杆与固定座枢接点的长度。所述的上、下侧杆及中侧杆均偏心,即各侧杆的中部枢接点均偏置,而偏心后,恰使两上侧杆与两中侧杆长度相等,且其中部枢接点的位置也相同;同时使上、下侧杆的中部枢接点到下侧杆端部枢接点的长度等于该中部枢接点到上侧杆与固定座枢接点的长度。所述的上、下侧杆与中侧杆之间通过一联接件连接。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技术在帐篷被撑起后,即可提升上、下侧杆的中部枢接点及上侧杆与中侧杆的端部枢接点(即侧杆组的低点)的高度,从而将帐篷的侧边高度抬高,且不增加帐篷的总体高度,而达到便于进出的目的;或在保持帐篷的侧边高度不变的情况下,可降低帐篷柱杆的高度,从而也可降低帐篷的整体收折高度。附图说明图1是习知大型帐篷支撑架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习知大型帐篷支撑架的侧视图;图3是本技术大型帐篷支撑架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大型帐篷支撑架的侧视图;图5A、5B是本技术上、下、中侧杆相互枢接后所形成的四边形与习知结构的对比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侧杆组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图7A、7B、7C是本技术侧杆组的第二组实施例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侧杆组的第三实施例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侧杆组的第四实施例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侧杆组的第五实施例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侧杆组的第六实施例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侧杆组的第七实施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3、4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侧杆组设置于两相邻柱杆4之间。为便于说明,根据侧杆组各根侧杆的长度规格,将该侧杆组的各侧杆分为上侧杆1、下侧杆2及中侧杆3。其中:上侧杆1为与柱杆4顶部固定座5相枢接的侧杆;下侧杆2则为与柱杆4上活动设置的滑动座6相枢接的侧杆;中侧杆3则为侧杆组中间枢接的两根侧杆。同时,为使帐篷能够收折,该上、下侧杆1、2与中侧杆3相互枢接后所形成的四边形应满足下列条-->件:即上、下侧杆1、2的中部枢接点A至上、下侧杆1、2与中侧杆3的端部枢接点B、D的长度和等于两中侧杆3的中部枢接点C至其与上、下侧杆1、2的端部枢接点B、D的长度和。本技术与习知结构的主要区别在于:下侧杆2自其与滑动座6的枢接点F到其与上侧杆1的中部枢接点A的长度比上侧杆1自其与固定座5的枢接点E到其与下侧杆2的中部枢接点A的长度长;这样,在帐篷撑起后,即可提升上、下侧杆1、2的中部枢接点A的高度。另外,本技术所述的上、下侧杆1、2与中侧杆3相互枢接后所形成的四边形还应满足:上、下侧杆1、2的中部枢接点A及两中侧杆3的中部枢接点C至下侧杆2与中侧杆3的端部枢接点D的长度和大于上、下侧杆1、2的中部枢接点A及两中侧杆3的中部枢接点C至上侧杆1与中侧杆3的端部枢接点B的长度和;这样,在帐篷撑起后,可保证B点在该四边形中向D点靠拢,即B点可向上抬升;否则B点将无法抬升,而只是使柱杆4向外撑开(如图5A、5B即是本技术上、下、中侧杆相互枢接后所形成的四边形与习知结构的对比示意图)。这样,在帐篷撑起后,即可提升上、下侧杆1、2的中部枢接点A的高度,更可提升上侧杆1与中侧杆3的端部枢接点B,即习知结构大型帐篷侧杆组之低点B的高度,从而将帐篷的侧边高度相对于柱杆4的位置抬高;即可增加帐篷的侧边高度,而达到便于进出的目的,或在保持帐篷的侧边高度不变的情况下,可降低帐篷柱杆的高度,从而也可降低帐篷的整体收折高度。必须提到的是,下侧杆2自其与滑动座6的枢接点F到其与上侧杆1的中部枢接点A的长度比上侧杆1自其与固定座5的枢接点E到其与下侧杆2的中部枢接点A的长度长,当该加长的长度足够时,可使撑起后的柱杆4垂直于地面的角度加大,即柱杆4向外倾斜,此时可达到帐篷整体支撑更为稳固的功效。如图6所示,其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传统的观念均以对称的结构设计产品,本实施例即为传统的对称结构设计,也就是说,其各侧杆的中部枢接点A、C均不偏心,均处于各侧杆的中点位置。但却由于下侧杆2自其与上侧杆1的中部枢接点A至其与中侧杆3的端部枢接点D的长度比上侧杆1自其与下侧杆2的中部枢接点A至其与固定座5的枢接点E的长度长,致使侧杆组在收折后,其端部枢接点D的高度高于柱杆4顶部固定座5的高度,从而出现增加收折体积的缺点。而且,该结构的侧杆组将使上、下侧杆1、2与中侧杆3的长度规格均不相同,因此将增加各侧杆的加工成本,而且在装配时,将分别挑选不同的侧杆进行装配,也使装配不便。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各侧杆的中部枢接点A、C均处于中点位置,设计产品时方案单一,各侧杆尺寸易偏大,即该方案中,侧杆组整体抬高效果较差;事实上,只要改变传统的观念,至少将一根侧杆的中部枢接点偏-->心设置,即中部枢接点不处于侧杆的中点位置,就可设计出多种更佳的实施例,增加侧杆组的抬高效果,如图7A、7B、7C所示,为单根侧杆的中部枢接点偏心设置的本技术实施例,其中以图7B所示的下侧杆2中部枢接点A向其端部枢接点D偏心设置的实施例效果更好,因其可大为降低侧杆组在收折后,其端部枢接点D的高度,从而不增加帐篷收折体积;另,双根以上的实施例在下面详述。为解决第一实施例中增加各侧杆加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型可折叠帐篷的侧杆组,包括与柱杆(4)顶部固定座(5)相枢接的上侧杆(1)、与柱杆(4)上活动设置的滑动座(6)相枢接的下侧杆(2)及侧杆组中间枢接的两中侧杆(3);该上、下侧杆(1、2)与中侧杆(3)相互枢接后所形成的四边形满足;上、下侧杆(1、2)的中部枢接点(A)至上、下侧杆(1、2)与中侧杆(3)的端部枢接点(B、D)的长度和等于两中侧杆(3)的中部枢接点(C)至其与上、下侧杆(1、2)的端部枢接点(B、D)的长度和;其特征在于:下侧杆(2)自其与滑动座 (6)的枢接点(F)到其与上、下侧杆(1、2)的中部枢接点(A)的长度比上侧杆(1)自其与固定座(5)的枢接点(E)到其与上、下侧杆(1、2)的中部枢接点(A)的长度长;且该上、下侧杆(1、2)与中侧杆(3)相互枢接后所形成的四边形满足:上、下侧杆(1、2)的中部枢接点(A)及两中侧杆(3)的中部枢接点(C)至下侧杆(2)与中侧杆(3)的端部枢接点(D)的长度和大于上、下侧杆(1、2)的中部枢接点(A)及两中侧杆(3)的中部枢接点(C)至上侧杆(1)与中侧杆(3)的端部枢接点(B)的长度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型可折叠帐篷的侧杆组,包括与柱杆(4)顶部固定座(5)相枢接的上侧杆(1)、与柱杆(4)上活动设置的滑动座(6)相枢接的下侧杆(2)及侧杆组中间枢接的两中侧杆(3);该上、下侧杆(1、2)与中侧杆(3)相互枢接后所形成的四边形满足:上、下侧杆(1、2)的中部枢接点(A)至上、下侧杆(1、2)与中侧杆(3)的端部枢接点(B、D)的长度和等于两中侧杆(3)的中部枢接点(C)至其与上、下侧杆(1、2)的端部枢接点(B、D)的长度和;其特征在于:下侧杆(2)自其与滑动座(6)的枢接点(F)到其与上、下侧杆(1、2)的中部枢接点(A)的长度比上侧杆(1)自其与固定座(5)的枢接点(E)到其与上、下侧杆(1、2)的中部枢接点(A)的长度长;且该上、下侧杆(1、2)与中侧杆(3)相互枢接后所形成的四边形满足:上、下侧杆(1、2)的中部枢接点(A)及两中侧杆(3)的中部枢接点(C)至下侧杆(2)与中侧杆(3)的端部枢接点(D)的长度和大于上、下侧杆(1、2)的中部枢接点(A)及两中侧杆(3)的中部枢接点(C)至上侧杆(1)与中侧杆(3)的端部枢接点(B)的长度和。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型可折叠帐篷的侧杆组,其特征在于:各侧杆(1、2、3)的中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宽峻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革新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2[中国|厦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